晚报观察 | 愿做“提灯者”,照亮烈士回家路

晚报观察 | 愿做“提灯者”,照亮烈士回家路
2024-03-07 09:25 邯郸晚报 编辑:张梦非

愿做“提灯者”,照亮烈士回家路

3月4日,在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为烈士寻亲志愿服务队队员李新利、王欣、王军、张洪波踏上了为牺牲在淮海战役中的邯郸籍烈士第74次寻亲武安行。

一天走访5个村

驱车向西而行,第一站是武安市大同镇新里店村,为牺牲在淮海战役中的史会德烈士寻找亲属。

多次入村寻访经历让志愿者们迅速找到突破口,他们一边询问村里长者,一边联系村两委干部,很快联系到村民史秋保——史会德烈士的远房亲戚,并通过其提供的家谱得知,史会德烈士参军时仅20岁,未成家,如今已无后人。此行只好画上句号。

“寻访时间、地点、结果都会记录下来,为后面走访做铺垫。”队员王军是记录员,她翻来覆去地看着去年从徐州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和双堆集烈士陵园抄录回来的406条烈士信息。

可以看出,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不只是写写而已,每一条信息备注的内容都是有迹可循,这其中就包括去年一年,志愿者们实地寻亲28次,走访10县3区,61个乡镇92个村庄,行程2224公里,服务时长480小时,走访群众471人的全部过程。

从新里店村出来,继续向西,先后又赶到邑城镇西阳苑村、西寺庄乡北梁庄村、贺进镇南街村、活水乡口上村……近8个小时的时间,志愿者们走访了武安山区5个村落,确认了5位烈士信息,但只帮助其中2位烈士寻找到亲属。

这样的寻亲结果对志愿者们来说已算佳音,“有时候一天下来,跑了三四百公里,也没能为一位烈士找到亲属。这都是常事。”李新利说,由于时间跨度大,烈士们牺牲时太年轻,没有直系后代,联系不上家属,都增加了寻亲的难度。

相逢,是最动人的结局

每一次寻亲,实地走访算不上重头戏,往往出门前的资料查阅才是关键。

魏余亮、刘振营是邯郸市太行应急救援中心队员,也是为烈士寻亲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抄录回来的400余条烈士信息,需要一一确认,刘振营一有空便在网上查阅信息,借阅地方志补充资料。在他的手机里,存有上千张查阅各县志、村志时留下的照片。

“寻亲是双向的,有时候是家属找烈士安葬地,有时候是为烈士寻找亲属。”魏余亮说,“但大多数时候的寻亲并没那么简单。”

他告诉记者,为烈士寻亲需要进行巨量的信息检索,要走访各地纪念馆、档案馆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查找史料、档案;若有线索,再进行信息核实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难题:一是留有的烈士有效信息少,缺少寻亲线索;二是烈士登记信息不明确;三是时间久远,难以查证。

志愿者就像侦探,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凭借零星的碎片信息查找真相,在仅有的信息中抽丝剥茧。

“线索,有时就出现在多查的一条信息、多打的一个电话、多去的一个村庄、多问的一位老人里。”魏余亮说。

就像寻找年仅18岁的烈士万世雄家属时一样。

万世雄烈士是所有邯郸籍烈士最小的一位。经过查阅县志,询问武安市上年纪的老人和查阅武安历史资料得知,武安市过去属于河南彰德府,后又阅武安地方志和英名录发现在武安市淑村镇北三乡村有一位烈士和万世雄烈士信息高度相符,最终在村委会村民帮助下找到了居住在半山坡上的烈士的弟弟。

相逢,是烈士寻亲最动人的结局。

当老人颤颤巍巍地拿出哥哥的烈士证时,哭得泣不成声。他告诉志愿服务队队员,他和父亲多次去江苏徐州寻找哥哥安葬地,但始终没有找到,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找到哥哥安葬地,了却了两代人的心愿。见此,队员们也深深被感动,感觉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为烈士寻亲,

是告慰更是传承

公益行为总会赢得赞许,但也少不了质疑。在武安市贺进镇南街村走访时,有村民得知他们此行的目的后,不由得发问:“你们做这个干啥?”“这对你们有啥好处?”……

“为烈士寻亲,是告慰更是传承。”队员们的回答十分坚定。但当记者问他们为何加入这个队伍时,他们却说:“不用写我,我们只想把这件事做好,背后的故事不重要。”和他们聊天得知,他们中有蓝天救援队队员、有退役军人、有老师、有军人家属、也有媒体记者,也许就是这样一份信念,一份热爱,一份崇敬,让他们聚沙成塔,一起走上了这条公益之路。如今队员们也在争分夺秒,只要一有时间,就拿着名单进村走访。就像魏余亮说的,“为烈士寻亲就是一场‘红色救援’。”

魏余亮说,今年是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烈士的晚辈们如今也已垂垂老矣,基本都有七十以上的高龄。为无名烈士确认身份,为烈士寻找亲属,为民族保留这份宝贵的记忆,成了这个时代刻不容缓的责任。

庆幸的是,这个队伍在日渐壮大。为烈士寻亲志愿服务队已由2022年4月4日成立时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一百余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自发地走进各自家乡的烈士陵园,为烈士回家点起一盏盏“明灯”。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赵鸿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