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云长镜头丨2023奋进河北④“农”墨重彩 你藏了多少惊喜

冀云长镜头丨2023奋进河北④“农”墨重彩 你藏了多少惊喜
2024-01-19 15:12 冀云 编辑:李晓玲1

796a6456f9c604b58578181b41b22b55_1705540281941036178_s_h=1745&w=1080.jpg

最近,河北文旅疯狂上分,

一波波友好互动,

上演了一出

“特产大摸底”的好戏!

image.png

河北文旅寄出的特产大开箱,

“一开一个不吱声”,

很多河北人都不知道,

张家口万全是中国鲜食玉米之乡,

唐山曹妃甸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

河豚养殖区,

安国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鸡泽有中国北方最大的

辣椒种植加工和销售基地,

年产辣椒20万吨,辣度爆表!

全国五分之三的鱼竿渔具竟然

来自沧州市肃宁县

……

看到一个个隐藏特产,

网友表示:

“特产,

难道就是特地瞒着我偷偷产?”

“以为是进口的,

没想到是家门口的!”

土特产是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特产大摸底”

让人看到乡村特色产业的诸多可能。

河北,你到底还藏了多少惊喜?

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

河北上千种特色农产品亮相,

“南和金米”香黏可口、

“西下营板栗”软糯甘甜、

“赵县雪花梨”清脆爽口、

“张北马铃薯”薯香味浓、

“磁县红薯”沙绵清甜……

冀味“土特产”的独特品质

在国际上刷了波脸,

收获了接连点赞好评。


农交会现场河北特色产品。图片来源:河北新闻网

寒冬腊月,

在莲藕基地,抢收工作热火朝天;

在食用菌“方舱”,

羊肚菌长势喜人……

走近河北省新河县

一些特色产业基地,

农民正忙着备战春节市场,

“冬闲”变成了“冬忙”。

当地干部群众抓住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

强化科技赋能,

形成政策合力,

让“特”字号产业

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10月5日,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西董村一家莲藕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在展示收获的莲藕。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这片藕田占地1000多亩,

平均每天能挖1万多斤,

可持续挖到四五月份。”

基地负责人穆平均说。

在新河县西流乡西董村

党支部书记陈宏宽介绍,

藕塘所在地块地势低洼,

曾因沙化、低产荒废了不少年头。

自从引进莲藕种植,

“坑塘”变成了“聚宝盆”,

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

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20多万元收入。


寒冬时节,农民在新河县新河镇白穴口村莲藕种植基地冒着严寒采挖莲藕。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为了发展“特”字号产业,

河北还在“链”上做文章、

“融”上下功夫,

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荷兰花开大特拉村,

坝上小口蘑撑起“致富伞”,

围场小土豆,十足科技范,

小银耳开出致富花……

农村土特产,

一头连着农民增收,

一头连着美好生活;

乡村产业振兴,

一头连着农民的就业和收入,

一头连着农村的升级与活力。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让广袤乡村产业更兴旺,

让广大农民生活更富裕,

美好“丰”景呼之欲出。


粮食安全是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的“国之大者”,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去年5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市考察时强调,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

是一个战略问题,

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强化技术支撑,

围绕种子培育,

沧州市依托中科院南皮实验站等平台,

加快培育抗旱耐盐新品种,

并示范筛选番茄、黄瓜、甜瓜、

甜椒、茄子、草莓等耐盐碱品种,

试种中草药、燕麦、

芦笋等特色盐碱地经济作物。


土地与种子“双向奔赴”,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旱碱麦、瓜果、

蔬菜、苜蓿等盐碱地特色产业,

积极推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

促进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

以旱碱麦面粉为主料,

揉面、搕花、晾花、饧花、蒸花,

一双巧手,一个勺子,

10分钟不到,

黄骅市旧城镇池庄村村民魏忠琴

就做出了一只惟妙惟肖的

“年年有鱼”面花。


黄骅市一家面花制作工厂的工人在展示蒸熟的面花。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十二生肖”“一帆风顺”、

果蔬面花、卡通造型……

旱碱麦在当地老百姓的手里,

有了“七十二变”。

黄骅面花。视频截图

“百变”面花逐渐火出圈,

背后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2023年,

河北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

筛选推广耐盐碱优良品种12个,

旱碱麦种植面积扩大到155万亩。

河北粮食播种面积9682.8万亩,

总产量762亿斤。

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稳产高产,

苜蓿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广,

碱梨、甜瓜等时令果蔬供不应求。

河北大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盐碱地里稻谷香。视频截图

央视近日播出的《焦点访谈》,

讲述了5名平均年龄仅28岁的

河北年轻人

如何向盐碱地要粮食的故事。

在农业农村广阔舞台上,

不断涌现出

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

科技小院里“自找苦吃”的师生,

扎根田野,

打通了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在曲周县苗乐园科技小院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曲周县委宣传部供图

“95后”种粮大户、

“北斗女孩”

“秧苗保姆”

……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他们用青春和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你能想象吗?

在“年画之乡”武强县,

竟然有一座被音乐包围的村庄。

央视大型文旅探访节目

《山水间的家》

走进了河北武强县周窝村,

北方田野上生长出的

爱“乐”之城终于藏不住了。


武强县周窝村。《山水间的家》视频截图

周窝村从华北平原上

一个只有259户、1000多人口的

不起眼的村庄

蜕变成“东方的维也纳”。

在这个小村庄里

有别具特色的提琴乐器体验馆

满满文艺范的

艺术电影院、咖啡厅

还有存放有1500件珍贵乐器的

世界乐器博物馆

……

一砖一瓦充满乐器元素,

一草一木浸润音乐氛围。

全村每年生产乐器超100万件,

70%销往海外,

其中吉他出口量

约占乐器总出口量的40%。

依托产业优势,

周窝村大力发展音乐文旅产业,

新建了音乐体验中心,

世界乐器博物馆等场馆,

成为远近闻名的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

说起玩乐器,都会来一手。”

对于周窝村的村民来说,

做乐器是看家本领,

玩音乐则是生活常态。

农民乐队们

常常在家门口开起“演唱会”。


村民在家门口吹奏乐器。图片来源:冀云客户端

随处可听、可见、可感知的

音乐元素,

跃然成为这座北方小城的

独特“音符”,

悠扬浪漫的管弦乐曲,

与传承千年的县城文脉交织共鸣,

在更多人的热爱与演奏中,

一座爱乐之城正蓬勃生长。


周窝村音乐小镇。图片来源:冀云客户端

白天赏年画、听音乐,

晚上住民宿、尝美食,

这已经是不少衡水市民

周末的休闲度假模式。

文化驿站、阅读空间、

“村晚”、广场舞大赛、

戏曲进乡村……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

燕赵大地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些既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

又共同构成了各地独有的乡村文化,

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今日腊八,

在燕赵大地上,

“村晚过大年”活动拉开序幕,

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

中山战鼓、河北梆子,

演绎淳朴纯真乡村风情,

乡亲乡音唱响幸福生活。

在华北平原上,

越冬小麦盖上了“棉被”,

正在积蓄生长的力量。

春夏秋冬,茬茬接续,

季季丰收,希望的田野,

展现出活力奔涌的新气象,

河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步履铿锵。

(综合自央视新闻、河北文旅厅官方抖音号、河北日报、新华社、冀云客户端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