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善其事

工善其事
2021-05-13 10:41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王梦洁

一个工具包、一个孤独的背影,在河钢邯钢中板厂通往公司钳工训练基地的路上,总有一个熟悉的工装男走过。

“公司内训练钳工技术的场地离我们中板厂走路要几十分钟,只要中午休息的时间没有其它安排,我都会去练习。”河钢邯钢中板厂宽厚板线生产车间职工李光伟回忆道。

就这样,李光伟利用业余时间练习钳工技术,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也让他从小学徒逐渐蜕变成了“大工匠”。

在由省总工会、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21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评选中,李光伟荣获“2021河北大工匠”荣誉称号,也是邯郸市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职工。

A

学艺途中的艰辛

“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说的是拥有一门手艺的重要性。可要想真正拥有一身独门绝技,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钳工是个手艺活,没有数十个年头,是很难练成的。”李光伟告诉记者。

1995年来到河钢邯钢中板厂,那一年他只有18岁。“从技校出来,我就进厂上班了,最大的困难便是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现在想来,李光伟的语气中还透露着迷茫。

而这种迷茫几乎伴随了他七到八年的时间。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作为学徒工,李光伟虽有心学艺,但想要学到老师傅们真正的手艺很难。

“我最先学会的不是钳工,而是杂务工。”李光伟调侃着说。

因为学徒工就要从打杂开始做起,虽说是打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一个学徒学艺之心的考验。

“后来,老师傅开始渐渐让我上手工作。”李光伟语气中带着欣喜。

那个时候,他不仅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同事。“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练习机会。”李光伟说。

也正是因为李光伟对学艺的执着,老师傅逐渐注意到了他,开始给他传授一些技艺。

“师傅看到我们在技术上的问题会指出来,但有些问题不是说一遍就能领悟的,我就赶紧记下来,工作之余整理笔记,反复琢磨。”李光伟告诉记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光伟是个有心人。


B

比赛场上的收获

虽然李光伟始终坚持勤学苦练,但工作中点滴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并不能够满足他的学习需求。

“后来,公司开始组织职工参加技术比赛。我便加入到了比赛的队伍中去。”李光伟说。

他是一个热衷于比赛的选手。因为对他来说,通过比赛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向高手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到训练场地练习实操几乎填充了李光伟所有的业余时间,恍然间他已走过了七八年的学艺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在河钢邯钢组织的公司级钳工比赛中,李光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取得优异成绩后,李光伟竟然还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

“那次取得的好成绩也有一定的偶然和幸运在内,其实在那次比赛前后的几次比赛中,我总是拿到第二或第三名,很难突破。”李光伟有些沮丧。

可回头看向来时的路,也让他找回了初心。“我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是因为热爱钳工技术,而并非取得怎样的名次。”李光伟说。

调整心态后,李光伟把比赛当作学习。心态变了,但刻苦训练的精神不会变。

走很远的路到钳工基地训练,又用了十年的业余时间吃透了近30本钳工理论书籍,而这些默默的付出终会在某一天绽放光彩。2012年,李光伟代表公司参加了河钢集团的钳工比赛,不负众望拿到了冠军。

C

追梦路上的传承

在每次孤独的练习中,也有默默的关注。“我每次去训练场地练习的时候,王会保师傅也会在,他的技术可以说相当了得,可我从不好意思主动开口求教。”李光伟笑着说道。

多年来,李光伟持之以恒地训练,这一切,王会保都看在眼里,开始在技术上对他进行一些指导,久而久之便成为他真正意义上的恩师。

“王师傅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很大,也是他带着我和其他同事参加了河钢集团的钳工比赛。”李光伟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恩师的感激。

也正是在那一次比赛中,李光伟拿到了冠军,公司以此为契机创办了钳工创新工作室,王会保任带头人。

而获得这样的荣誉并不是李光伟前进道路上的终点,他的努力依然没有停歇。

“进入工作室以后,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从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转变为学习和创新并进。”李光伟介绍道。

走上创新之路后,李光伟和他的团队也创造了不少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5项,其中他个人获得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我记得那是在2015年的时候,我成功拆卸并维修了国外进口的位移传感器。”这件事情让李光伟记忆深刻。

安装在闸机上的位移传感器是控制钢板厚度的重要零部件,但进口于国外,每次出现故障都要邮寄到国外进行维修,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位移传感器属于电器元件,拆卸后一旦安装不上,国外的原厂就不再对其进行维修了,一个元件就要损失三十多万元。

“经过我的技术判断,它虽然属于电器元件,但我认为里面应该是出现了机械卡阻问题,所以我有信心和勇气自己进行维修。”李光伟说。

不出所料,从那以后公司内部的位移传感器便再也没有走出过国门,目前为止他已经维修了近三十个出现故障的传感器了。

“技术上的大拿,职业发展的领路人。”这是李光伟徒弟张明山心目中的他。

“比起我师傅,我幸运很多,因为一进厂,就由他带着我,而作为师傅,他是无私的。”张明山告诉记者。

李光伟苦练技术的毅力,深深影响着他的徒弟们。“钳工技术练习很辛苦,而且耗时很长,所以现在真正能钻研进去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看到我师傅身上的精神,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张明山说。

2019年,李光伟接过工作室首任带头人王会保的“衣钵”后,培养了大量钳工工种的高精尖人才,照亮了钳工人才的发展之路。

“很多年重复地做一门手艺,那就是工匠,能从重复的工作中创造出新的技艺,那便是大国工匠。”李光伟语重心长地说。

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在职业技能上追求完美和极致,李光伟用27年的光阴践行了自己对钳工技术的热爱。

专注托起梦想,匠心成就未来。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正是我国迈向中国制造2025不可或缺的,也正是千千万万像李光伟这样的人在用匠心与敬业,浇灌和引领着新业态的发展。

邯报融媒体记者 武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