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幸福·2023年河北大工匠、河北工匠年度人物展示 弘扬工匠精神 匠心创造非凡

劳动创造幸福·2023年河北大工匠、河北工匠年度人物展示 弘扬工匠精神 匠心创造非凡
2023-04-29 17:20 邯郸日报 编辑:张静

编者按

弘扬工匠精神,讲好工匠故事,厚植工匠文化。“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10位“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和20位“2023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揭晓。我市由市总工会推荐的3名职工喜获殊荣,他们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焦宏业荣获“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张亮、武安市裕华钢铁有限公司郭杨利分别荣获“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去年以来,我市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为全市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每个人都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具有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他们把工匠精神倾注于一个个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用实干成就梦想,在平凡中彰显不凡……

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

焦宏业:

做新时代农业科研人

焦宏业,1999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自毕业以来,焦宏业一直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室从事玉米育种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育成玉米品种16个,推广面积5000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河北省“最受关注的科技创新人物”,当选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邯郸市百人计划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

对待工作,焦宏业不怕吃苦,对玉米育种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忘我的工作热情。玉米育种科研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经常下地、外出,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苦,工作内容繁琐,20多年来,玉米育种地里的工作已经融入到焦宏业的生活里。在试验地,他和农民一样需要犁地、撒化肥,经常也需要装卸车、需要拉玉米、需要修理机器、需要检查电线电路等等,这些事虽然小,但是却是整体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加班加点成为常事,当一切稳妥完成之后就仿佛是打完一场战役。

焦宏业于1999年参加工作,2017年担任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成为玉米团队的骨干力量,肩负团队的育种创新、材料编写、试验地规划、国家品种区试实施等重要环节任务。焦宏业担任主要执行人10多年时间内,出色完成相关任务,出错率极低,成为团队领导倚重的核心成员。2017年成为团队负责人以来,他更多倾向于创新工作,相继开展了鲜食玉米育种、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研究工作,提出和实施了改进现有常规育种方法的高效育种思想,在实际研究中体现出明显效果,为团队近年在玉米育种中取得成绩作出了较大贡献。焦宏业也获得邯郸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北省最受关注的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2018年,焦宏业所带领的玉米育种团队,入选邯郸市第三批“百人计划”创新团队,这也极大鼓舞了他和全体团队成员的干事热情。入选以来,他们积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在鲜食玉米方面实现从无到有,并已经育成2个表现优秀的鲜食玉米杂交种。在单倍体育种方面,他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努力想实现全流程在田间进行的育种方法,经过试验,已经初步发现一种处理可以全流程在田间进行,并能获得较高的加倍率,最终有可能实现全流程在田间进行的单倍体育种方案,实现单倍体育种的规模化、无毒化、简便化,为单倍体在更多单位应用提供具体技术方案。

焦宏业承担完成的项目和课题众多,具备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所带领团队在冀中南玉米育种领域起到学术中心作用,肩负着引领协调冀中南玉米育种研究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他们承担国家各类研究项目19项,包括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5项,省后补助1项,国家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转化资金项目1项,河北省土地开发项目3项,邯郸市重点项目2项,邯郸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其中,2011年以来一直承担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项目,2006年以来一直承担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目前,焦宏业还担任国家、省两个玉米测试联合体验主持人,河北省创新驿站项目首席专家等职,主持的国家联合体所审品种沃玉3号年推广面积达千万亩以上,成为当前国内主推品种之一,为地域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作出突出贡献。

研究成果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近五年来,焦宏业所带领的团队业绩成果突出,育成品种、获奖数量及级别在省内外同类团队中居于前列,2020年度“L11系列玉米骨干亲本创制及抗逆高产杂交种选育应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9年“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邯东599玉米杂交种选育应用”获邯郸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审定品种9个,其中国审品种2个,分别是国审品种邯玉1604、邯玉398;河北省审定品种邯玉928、邯玉396、邯玉金环九号,其中邯玉1604转让给河南省知名种子企业,河南秋乐种业有限公司。申请和获得专利9项,发表文章7篇。

焦宏业团队育成的邯丰08、邯丰18、邯丰79、邯丰13、邯玉66、邯玉398等10个玉米杂交种通过省内外审定,其中邯丰08、邯丰79都曾创河北种植面积最大自育品种的推广记录,品种应用区域遍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累计推广面积5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育种工作处于田间大地,凡如农夫。对育种者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整体超越当前主推品种,这个意义非常之大,微小的产量进步意味着将获得可观的整体产量增加。做新时代农业科研人,就是要把工作变成热爱,把目标变成信仰。做农业科研有很多不确定性,做出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少数,但是仍有那么多研究者会因为科研的信仰而孜孜不倦,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

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张亮:

“实践+勇气”带头解难题

张亮,2005年7月毕业于峰峰集团高级技工学院,同年10月被分配到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通风区工作,2014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多年来,张亮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积极发掘吸纳了15名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组成创新团队,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矿井采掘通风系统改造设计、矿井防灭火、矿井堵漏风、“一通三防”科技攻关等工作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年轻、踏实、肯干、有为,一个个荣誉也接踵而至,张亮曾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能工巧匠”“峰峰集团五一劳动奖章”等;“张亮创新工作室”被评为邯郸市十佳职工创新工作室、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中国技能大赛——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行业级竞赛)中荣获三等奖。张亮成为了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家喻户晓的“名人”,这都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时刻回响在他心中的奋进之声。

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亮积极组织技术创新活动,针对制约安全生产、降本增效的难题,勇于探索攻关,对安全设施、设备等进行技术创新,用“金点子”促进矿井安全高效运行,瞄准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向技术革新要效益的目标,带头搞技术发明、技术改革。坚持从源头入手,他组织所在单位技术攻关小组破解了制约产生的瓶颈问题,形成技术革新成果100多项,其中9项获国家专利证书;创新总结出“无参照物快速绘制通风系统图”操作方法,把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系数提高了31%;创新研发的刮板输送机过墙防突装置和皮带输送机过墙防突装置的投入使用,使矿井防突能力提高了35%。在通风监测方面,他创新研发本安型3排12柱接线盒使安全监测监控设备实时、准确的传输数据信号的能力提高了43%,累积创造经济价值7000多万元。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张亮带领团队职工冲锋在前,处理井下险、难、急工作150多次。在大社矿921102工作面刚刚贯通时,他便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解决了“保衔接”这一燃眉之急,确保了工作面顺利衔接。

在日常工作中,张亮利用闲暇时间“见缝插针”向老师傅请教矿井“一通三防”方面的老方法、老经验,努力将煤矿通风和安全相结合。他还经常到井下进行巷道风量、断面及瓦斯、防灭火和气体采样化验实地调研,通过风量原始记录计算将其编录矿井通风旬报,配合技术员通风系统图及时更新,提高有关报表的抄写和上报效率。此外,他每周还会对井下大煤回采工作面和大煤密闭墙进行气体取样化验等矿井通防资料数据的核验,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矿井通防安全,确保矿井采掘工作面风量的需求等,提供了详细的风量和气体采样化验数据。

张亮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带领“创新工作室”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培训和创新技能提升计划,扎实开展了学习提升活动。他坚持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利用班前班后会、周二周五职工会、微信平台电子网等阵地和形式,传递学习内容,传递成果应用的效果,让创新人员和全区员工第一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知识。他注重发挥团队的优势,在制定年度工作室学习计划目标之时,把创新型人才兴趣培养作为第一因素,先后培养了李超、江昆、程静恒、张兴良等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型人才,为区队“一通三防”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促进了施工现场的标准化动态达标。尤其在优化矿井通风系统,减少漏风、增加工作面的有效风量等技术革新中,他通过采用U形、Y形通风布置的方法,改变采空区的流场分布,单独供应新鲜风流直接稀释采空区涌出的瓦斯,有效防止采空区工作面隅角瓦斯积聚,减少采空区瓦斯的排放。此外,他和团队还研究并实施了W形和Z形布置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均取得了十分理想的通风效果。

张亮非常重视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他开展“1+N”创新课堂,牵头组织技能较量,通过微信平台、多岗联动等小活动,把“传帮带”捆实绑牢,先后结师徒对子10对,进行实践训练100多个课时。他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员工技能大比拼、多岗联动菜单定制式师带徒、创新课堂、技术经验交流切磋活动,让更多热爱创新的职工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里来。在张亮“实践教学”和示范引领下,大社矿1名高级技师、9名技师、15名高级工、38位业务骨干通过不断的磨砺脱颖而出,成为了单位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

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郭杨利:

技术创新攻坚克难

多年来,郭杨利靠着精湛的技术和爱琢磨的韧劲,先后对1080多台(件)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和革新,其中获得八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每年增加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支出约1.5亿元。他的先进事迹被《河北工人报》2018年12月1日河北大工匠寻访栏目以《解决技改难题的活电脑》为题,整版进行了报道,并被收入《全国先进模范事迹汇编》。

参加工作以来,郭杨利先后获得公司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和技术创新状元等称号;2015年,报送的“节能技改、降低成本、节能减排”被评为邯郸市职代会提案优秀奖;2017年,省总工会、省科技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郭杨利创新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同年,该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1年3月,马来西亚国际周刊《工业科技》,刊发了郭杨利撰写的《型钢轧机集中式浮动快换接头板》论文并获得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他荣获第一届“武安工匠”称号;同年8月,郭杨利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当选中国共产党邯郸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7月,河北裕华钢铁有限公司新建的高速线材厂进入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这时,郭杨利从武安市太行锅炉厂来到了公司,成为高速线材厂设备科的一名普通员工。为了尽快熟悉设备性能,掌握设备安全运行数据,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口袋内装着笔和本,到处缠着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问个不停,并详细地记录到本子上。通过不断学习,郭杨利的业务技能初露锋芒。加热炉入炉炉道有8个托辊,一般10天左右轴承就报废,频繁停炉不仅影响炉体寿命,仅点火一次就要就用掉一万多元的柴油,而且影响生产。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郭杨利接连几天蹲守在热炉现场,动脑筋、想办法、找原因,用卡尺卡量间距,测算数据,终于确定问题出在了托辊轴承座高于入炉滑道,于是对托辊轴承座的高度进行改造后,更换一次能运行五年。在试生产期间,由他牵头,对设备安装设计有缺陷的近十台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为此,他被破格聘任为轧钢技术部部长。

轧钢技术部职责之一是负责设备管理并确保其安全运行。郭杨利初任部长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工作虽有激情,但毕竟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他家离厂区步行不足20分钟,骑车也就10分钟的时间。为了尽快让生产走上正轨,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郭杨利在办公室支了一张简易床,从家里搬来了被褥,一日三餐在职工食堂就餐。那时,精轧机上使用的轧辊,使用一两个月就崩裂一次,轧辊崩裂,精轧机就要被迫停产,但根源却怎么也找不到。郭杨利一方面向生产厂家安装师傅请教,一方面现场蹲守分析原因,经过几天摸排探索、苦思冥想、反复调试,终于使设备运转正常了,轧辊崩裂的难题被攻克了。“仅这一项技术改造,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省开支近千万元。”他的徒弟,现任轧钢车间工段长孙江卫常说。

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最发愁的就是设备出现故障。为解决问题,郭杨利研究图纸,自费购买专业书籍,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充实自我。2014年9月上旬的一天,生产车间的飞剪定位轴因故障不能运转,只能停产等待厂家救援。但生产线不等人,于是,郭杨利开始了没日没夜地研究。他一遍遍在车间飞剪定位轴前查找故障点,翻看图纸,向同行请教,用故障排除法最终确定故障原因。根源找到了,但在定位轴什么部位加键槽?加多大型号键槽?又一道难题摆在他眼前。郭杨利又开始了没日没夜地研究,测算数据、绘制图纸,盯在公司制修车间的车床前,一次次改换加装键槽的部位,一次次更改键槽的型号……当生产厂家来电话说近期将派人前来维修时,车间恢复生产已有两个星期了。

2011年元旦,高速线材厂车间轧机减速机齿轮坏了,公司仓库没有库存。如果从南京生产厂家进货,需厂家来人进行测量、进材料、加工赶制,大约需2个月时间。郭杨利觉得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先在邯郸找一家加工厂赶制齿轮,解决燃眉之急。于是他和同事带着图纸跑遍了邯郸市区的大街小巷,经过与配件加工厂反复沟通,三天后,加工好的齿轮运回公司安装在了减速箱上,且运转正常,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强将手下无弱兵。郭杨利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多年来,他培养的徒弟已有多人凭着精湛技术担任了公司副总、厂长、科长主任等要职,还有100余名徒弟任职技术骨干。如今,郭杨利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对技术创新又有了更高的目标。他说:“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要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要把创新的方向放在节能减排上,为打造绿色高质量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