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情怀暖民心

最是情怀暖民心
2022-09-05 14:58 武安市文联 杨璐 编辑:任伟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民政、民生、民心,事事关系百姓。

要说什么工作最难,跟群众生活接触最多的基层工作者恐怕有很多话要说,关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民生大事,都在我们的肩上。尤其是搬迁工作,“难”和“累”也成了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我们云驾岭村有730多户、3100口人,早在2005年,因地下资源开采导致民房扒裂,启动了整村的搬迁工作。经过历任包乡市级领导协调和乡党政班子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2017年5月份新居摇号分房工作正式启动,将近90%的村民参与了摇号,喜获新居。但是在2017年9月,由于少数群众推翻了原有的分房要求,导致摇号被迫停止,旧村100多人一直居住在扒裂的沉陷区中。

可搬迁就像马蜂窝,不动没事,一动啊就炸了锅,“房子难分、故土难离、工作难做”三大难题如同三座大山一样压在乡村干部的身上。

房源与群众“意愿”不卯,按照既定的搬迁安置方案,每人能免费分得40平米,新房有80、120、160平米三种房型,剩余共117套住房,理论上能够满足政策内未搬迁的348口人的需求。但是随着时间变化,多数群众为了儿女成家另住、多套房子买卖出租等原因,对自己原来的申报需求“不认帐”,反而选择小户型,如果按群众新的意愿进行选房,那么将面临着80平米房源不够分,160平米房源没人要的困境。

乡村情结深厚,部分上岁数老人啊不愿意离开旧村,有的反映自己不会用电梯、不会用天然气;自己能动,房前能种菜、屋后能种粮,不想靠孩子们“养老”;他们也习惯了住四合院的敞亮,不愿意住单元楼,宁肯在裂缝的老房中居住也不搬,甚至有的老人还说“死也要死在老屋里”。

为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了完成搬迁的艰巨任务,在包联市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搬迁专班,一方面积极请教前几任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局长,征求乡村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原委;另一方面登门入户与群众沟通,攻坚重点区域和人员。白天我们一户一户的走访了解,不厌其烦地宣传政策,做解释劝导工作,晚上我们围在一起边吃饭边开“碰头会”总结一天的工作并商量对策,用不怕难听话,不怕闭门羹的耐心,架起与百姓的连心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7年就具备了摇号资格,却执意不摇,甚至拿着铺盖卷到乡政府吃住的郝某斌带头申报参与,摇身一变成为了政策的支持者。

63岁的村民赵某峰,起初他坚决不同意我们让他选择3个160平米和1个80平的分房建议,因为他家夫妇有3个儿子,儿子每家也有4口人,全家一共就有14口人,考虑到第三代人的住房问题,老人就想要分得7个80平米的小户型房子。大家想一下,7套房的诱惑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这是他们多年来坚持不参加分房摇号的原因。乡村干部先后20多次登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他转变了思想。目前,已经有29户116口人申请分到了160平米的大房。

在日常民生保障工作中,为了确保旧村的安全度汛,我们未雨绸缪,在汛前就协调准备了72套度汛安置房,还专门购置了新床、电扇等生活用品。去年7月中旬,我市连续多日大雨,云驾岭旧村122口人需要尽快转移,但是多数群众认为我们小题大做拒不配合。我们立即集中了60余人分成5个小组连夜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关键时候,乡长李亚楠带队连续48个小时在村里组织协调;人大主席任保平主动分包了抵触情绪较大的2户群众;面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乡村干部或搀扶、或肩背,争分夺秒的进行转移。

当转移工作结束后,大家的身上早已湿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当他们疲惫的回到临时指挥点时,只能简单休息,随时又做好应急的准备。望着安置点群众的笑脸,回望暴雨中的街巷,我们知道这是一条连接干群心间的民心路。它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也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旧村面临危险,搬迁工作势在必行。

云驾岭搬迁工作,是我们土山乡工作中直面困难、破解难题的一个缩影,在这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搬迁,既惠了民生、暖了民心;更改变了思想、锤炼了队伍、汇聚了“强国复兴有我”的庞大力量。回想这半年来的工作,我们也真切地体会到,这也大、那也大,群众利益比天大,这也难、那也难,干部靠前就不难。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攻坚,让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