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文化新气象丨“古人新语”,打开文化传承的“超链接”

热评·文化新气象丨“古人新语”,打开文化传承的“超链接”
2023-10-24 12:05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冀红

“敢问这是哪里?”

“这里就是后世的萧山,是您的故乡啊!”

“如此繁盛,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与总台记者在《国风遇见亚运》系列短视频中的一段对话。诗人饱含思乡深情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在新媒体表达中又平添几分对未来的憧憬。

越来越多的现代故事寻得与古代人物的“超链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演绎中迸发新的活力。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现代眼光重述李白和高适的一生情谊,电影院出现小学生齐声诵读诗句名篇的“燃”场面;《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对话先贤、一览文脉;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密盒》请出“房谋杜断”组合,“房玄龄”和“杜如晦”用脱口秀+答题互动的方式传扬诗歌之美,文化感与趣味性交织,带来了传统文化的贴近感与当代性。出圈之余,更让人感叹沉淀于历史的美好诗句,同样也镌刻在国人的记忆中,静待唤醒。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故事新编”并非新鲜事,但在以往对古代人物的书写,目的是让读者“走近”他们;当下,借助各类玩法,尤其是通过新媒体、巧创意、强社交,古人“走出”了自我的背景与时代。在古与今的交响中,如何辩证地“古为今用”?如何有效防止“以今律古”?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百姓故事、价值追求同感共鸣?讲好“古人新语”的难点与价值正在于:既让古色不变色,也让意思有意义。

古代人物要真正走进现代语境、激活文化传统,不仅要带有历史的温度,更要让人物带上智慧与人格,洗涤精神、启迪人生。如果我们只看到李白的潇洒不羁却不见他对理想的终生追求;只看到苏轼的诗词才情却不见其乐观旷达、勤政爱国,只看到房、杜口中的花团锦绣却不见厚重的历史底蕴,便是对历史资源的某种浪费,也会从心灵上错过这些难得遇上的人生导师。

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环境特点,我们更应注意在自由表达和创意设计中,勿滥用古人“人设”、错借名人故事、虚化历史背景。曾有企业用古代名人形象打广告,也有网友移花接木地篡改古人原意或借古人思想强解当下现象,任何为“热梗”而生、因“流量”而来,却引发对古人误读甚至对历史产生错误理解的做法,均不可取。让古人“说话”的前提是其形象与故事不可过度放飞、悬浮,而应在自然恰当的契合中,发现穿越时空的力量。

李白有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过往的故事总会在一次次复述与创新中被擦亮,散发与当下时代相呼应的光泽。用现代思维讲述“古人新语”,之所以愈加受到认可与青睐,离不开一种日益坚固的共同认知:“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唯有深深地扎根于本土文化,才能凝聚起非凡智慧和精神力量。

文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视音频办主任 吕帆

视觉丨申珅 黄楚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