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焕新颜

千年古县焕新颜
2023-10-22 10:02 邯郸日报 编辑:李晓玲1

大运河馆陶段。 馆陶宣传部供图

粮画姑娘在制作粮画。 牛冰洁 摄

工人正在为黑陶雕花。 牛冰洁 摄

今年梨王争霸赛梨王。 馆陶宣传部供图

提起馆陶,你能想到什么?是飘满粮食香气的粮画小镇,还是走上北京冬奥会餐桌的馆陶黄瓜?抑或是流淌千年的大运河?

馆陶,这座2400余年没有改过名字的东部小城里,有的是迷人的魅力。

■ 不止有馆陶公主

每当想起馆陶,不由自主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馆陶公主。馆陶公主刘嫖作为汉武帝刘彻的姑母,因多次被影视剧改编演绎而被大众熟知。因此,在很多人认为,馆陶县因馆陶公主而得名,其实,了解馆陶历史之后才发现,馆陶公主是因馆陶封地才得其名。

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本春秋时晋地冠氏邑,陶丘在县西北七里。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馆陶二字自战国沿用至今,两千多年不曾更改。

汉唐时期馆陶深受皇室青睐,先后有四位公主、两位王封邑在此。除了刘嫖之外,汉宣帝长女刘施施、汉光武帝女儿刘红夫及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女都曾被封馆陶公主。“黄花故台”“驸马古渡”等都是汉代公主在馆陶留下的印记,也书写了这座古城历史上的繁华。

馆陶“枕陶山,襟卫水,望泰岳,接清源,盖形胜要会之地,四方莫先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自古即为四省通衢。魏晋时期,馆陶长期作为阳平郡郡治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宋元时期,杨家将的传说赋予馆陶历史的记忆;北宋名相王安石出使辽国经过这里写道:“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

在馆陶,不得不提的还有大运河。王安石诗中“回看永济日初高”的“永济”便是如今流经馆陶境内的永济渠。

隋炀帝为北征高丽,“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在馆陶分别利用曹操开凿的白沟及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而成。宋元时期,永济渠通称御河,明清时期称卫河,民国称卫运河,现名漳卫运河,河道走向基本清晰。

“江南北国一水连,隋唐水运忆千年。”大运河的发展,实现了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大融合,方便了南北经济交流,更推动了馆陶等沿岸城市的兴起、发展和变迁,可以说是馆陶人民的“母亲河”。

“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贡砖是馆陶历史上绕不开的话题。走进馆陶博物馆,明清年代的贡砖静静躺在展馆内,砖体上烙印着历史的痕迹。

“目前这块砖是馆里的‘网红’,很多人专门来此参观拍照。”馆陶博物馆讲解员杨庆华口中的“网红砖”是明代成化年间的一块贡砖,因其砖体刻字而成名。只见砖体上刻着“馆陶县成化十八年窑造业”字样,既有制砖地名,更有皇帝的年号及时间,而其距今500余年,依然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馆陶位于黄河下游,地下4至10米是红色的胶土,当地人称为‘莲花土’,粘性非常大,这种胶土里渗入黄河泥沙,增加了土质的可塑性和延展性,非常适合烧砖。”杨庆华介绍,由于馆陶有着独特的“莲花土”,馆陶在明清时期成为贡砖的主要烧造地之一。“明代卫河流经馆陶县内,交通便利,烧制好的城砖通过卫河源源不断运到了北京,成为修建故宫和长城的原材料。”

“莲花土”还是制作黑陶的重要原材料。黑陶是45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馆陶是龙山文化的重要部分,经过发展,馆陶黑陶以自己的独特工艺,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馆陶也被誉为“中国黑陶艺术之乡”。

在馆陶县殷氏陶漆工艺厂展厅内,各式各样的陶器琳琅满目。“黑陶制作经过多道制泥工艺拉胚成型,手工雕刻,自然阴干,采用强还原焰炼制而成。”工艺厂负责人殷红岩介绍说,“目前工艺上有镂空、刻线、挑点、浮雕、雕塑、影塑、黑陶加彩等多种类别。”

在黑陶技艺中,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封窑熏烟渗碳法”,其工艺复杂精细,烧制难度大,可做古朴实用的生活器具,亦成优美典雅的艺术珍品,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2006年,馆陶黑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乡村蝶变的粮画小镇

黍子、芝麻、草籽、谷粒,在张海丽的巧手下,一幅本届省残特奥会吉祥物“兔赢赢”的粮食画跃然于眼前。

在馆陶县粮画小镇里,张海丽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粮画姑娘。各类粮食在她们手下,组成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画作,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也成为了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

粮画小镇的前身是一个省级贫困村,2014年3月,粮画小镇开始建设;经过九年时间的持续推进,粮画小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贫困村的美丽蝶变。

还未走进粮画小镇,一条平整的沥青马路上,“粮画小镇欢迎您”“粮画小镇祝福您”的标语表达着村民们对游客的热情。进入小镇,右侧的展馆里摆放着品类齐全的粮食画,粮画姑娘们伏案创作,一粒粒粮食即将摇身一变,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作。这些画作,不仅蕴含着艺术性,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粮画小镇将粮画从散落的民间技艺,发展成集生产、研发、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粮画基地,引入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广大留守妇女经过培训在家制作粮食画,公司统一包装销售,带动周边3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在粮画产业之外,粮画小镇还开创了居民不迁、景村一体的旅游景区先河。粮画小镇包含寿东村、寿南村、寿北村及法寺村,村内道路整洁,两侧房屋墙壁粉饰一新,各类涂鸦把村子点缀得活泼可爱。曾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沟塘,经过“万人大会战”,如今已成为艾香谷景观带。

艾香谷从东到西绵延2公里,有寿西湖、艾湖、艾艾湖、东湖、青山绿水广场、彭艾汤泉、彭祖仙洞等十八景。以森林生态景观为核心特色,将乡村生活与自然体验相融合。小桥、假山、廊亭、湖泊、广场、雕塑等,高低有序意境幽,层叠深远惹人醉,行走其中,舒朗惬意。这里形成了连通村庄的循环水系,成为村民生活的后花园,画家写生的采风地。

目前,粮画小镇有30余个特色景点,近200个商家店铺,民宿120个床位。粮画农家餐厅、彭艾汤泉、美食街等餐饮住宿备受游客青睐,结合周边教育小镇、黄瓜小镇、彭艾小镇、博物馆、公主湖公园等景点,形成连线成片的乡村游、研学游线路,更是带动了馆陶县城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

粮画小镇除了粮食画,还吸引来自北京宋庄等地的画家入驻,创办油画、漆画、山水画等各类艺术工作室20余个。村里把闲置宅基地收回,租给画家,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而且吸引了艺术人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现在,粮画小镇有三个响亮的名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未来,粮画小镇将全面实施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粮画+研学+文旅体验项目”为发展定位,升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形成“产、村、人、文”四位一体,“生态、生产、生活”共生共融的乡村旅游模式,形成清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 舌尖上的馆陶印象

暄软、白胖、热气腾腾,打开笼屉后,香气扑鼻,咬上一口,食之唇齿更是留香,这馆陶活馅大包子看似寻常,馅内却又有大学问。

何为活馅?其实就是选用馆陶县当地的土猪精肉、红薯粉条,再加入切好的韭菜、木耳等蔬菜制成馅料,用酱炒至香味浓郁,用本地小麦粉和面做成大包子。与传统大包子相比,肉香不腻、菜鲜入味,别具鲜香之风味。

据《馆陶县志》记载,馆陶县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做酱肉的习俗。有时候酱肉做多了,一时半会吃不完。为了避免变质,当地人就把酱熟的肉切成了小丁,做成包子进行存储。

每逢佳节,馆陶人家的桌上必有一盘活馅大包。活馅大包子的“活”字同“家和万事兴”的“和”字,全家人一起吃一顿大包子,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家生活和谐美满。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食饱吃足,可以来黄梨小镇寻找齿间清香。走进馆陶县房寨镇拐渠村的梨园,一排排成行的梨树整齐排列,梨子个个饱满圆润。各地游客和当地群众兴高采烈地穿梭在梨园中,品尝、购买、体验采摘乐趣。

就在刚结束的中国·馆陶第七届晚秋黄梨采摘节暨“梨王”争霸赛中,远近种植户纷纷带着自家“梨王”前来参赛,一枚重达4.68斤的黄梨脱颖而出,荣登今年的“梨王”宝座。“果子比脸还大,比糖还甜。我们从2020年到现在每年都来购买黄梨小镇的梨子,这次准备多买点带给家人和亲戚朋友们。”来自山东聊城的袁先生说。

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馆陶晚秋黄梨种植历史已有二十余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卫运河水的浇灌,造就了房寨晚秋黄梨的特优品质,果个大、果质好、耐储藏、营养高,有“梨中之王”的美称。房寨镇晚秋黄梨种植面积以拐渠村为核心,已经发展到了11600余亩,年产鲜梨4.6万吨,晚秋黄梨产业年产值达1.38亿元。

在做好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黄梨小镇开发出黄梨汁、黄梨膏、黄梨酒、黄梨干等晚秋黄梨系列产品,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打造了“十八年梨园”“致富梨园”等30余个精品采摘园,开发建设了黄梨客栈、红色步行街、团部旧址景点等,成为一个集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苏醒 牛冰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