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固义傩戏归来

武安固义傩戏归来
2024-02-25 08:07 邯郸日报 编辑:张梦非

武安固义傩戏归来

今年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的元宵佳节,注定过得与往年不同,家家户户从正月十四开始,就在为同一件事儿忙活。正月十五凌晨,丑时锣声响起,全村老少呼唤着相携走出家门,传承千年的古老庆节仪式就此正式拉开帷幕——傩戏归来!

undefined

为探访这项号称“戏剧界的活化石”——武安固义傩戏的真容,记者早早驱车,在夜色中进入固义村。村内灯火通明,街口、庙前、阁楼等处都挂起了五彩的吊挂和红红的灯笼。此时本该宁静的小村庄却人声鼎沸,堂前巷尾早已围拢了许多人,有当地村民,更有从全国各地远道慕名赶来的媒体记者、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却都是奔着这部大戏来的。

“两个探马开始探街巡道了。”消息一出,拿着摄像机的、举着照相机的,纷纷找寻那一骑绝尘的“捉鬼侦察兵”。

而在村里一间彻夜通明的小屋里,几个村民担当起化妆师的职责,从凌晨就开始忙着为演员们涂彩勾画。两位老师傅正在为大鬼上妆,黑白条纹状脸谱,戴上蓬乱的发套,怪异中透着威严。其中一个师傅已经做了五十多年化妆师,他告诉记者,“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角色有阎罗王、判官、探马、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黄鬼等。其中黄鬼既象征灾害疫病,又是人间忤逆不孝等恶势力的代表。“捉鬼”表达的是人们驱除鬼祟,祈盼村落平安、人畜两旺的美好愿望。

undefined

从凌晨开始,人们期盼已久的“捉黄鬼”正式登场。只见大鬼、二鬼和跳鬼的扮演者身着古装、头戴面具,或迈着怪异的步伐,或腾起跳跃,在几十名手持柳棍的村民簇拥下开始“踏边”。柳阵队的吼声和响亮的笛哨声交混在一起,大有惊天动地之势。观看的人群跟着队伍前行,很快便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一起跟着奔跑、嘶吼,情绪沸腾。

山西阳泉的陈先生正月十四就和几个朋友一起过来了,挤在人群中的他非常激动:“几年前我们就听说这里的傩戏非常精彩,一直打听着啥时候开演,今年终于等到了,真没想到会这么壮观,太震撼了。”

据固义村的村民介绍,固义傩戏的整个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有请神、祭祀、捉黄鬼、送神等仪式,正月十五早上至中午是最精彩的“捉黄鬼”演出时间。演出时,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大舞台,主要角色大鬼、二鬼和跳鬼要踏遍村庄的每一条街巷和村庄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在这场行进式演出中,要经过村庄的主要街道和标志性建筑物,最后到村南河滩进行宣判。上万名观众和上千名演员融合在一起,整个村庄锣鼓喧天,观众可以到演出线路的任一地点随时随地进行观看,也可以手持柳棍参与其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戏中的主要角色历来都是“世袭制”,子承父业口口相传,不派不选,若要开戏,演员外出再远,当年都必须回村。每次演出,组织者、演员、服务人员加在一起可达千余人,演出中,戴面具的就有30多人,画脸谱和直接参加演出的有60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

那边上演捉鬼大戏,这边村民们还以家族为组,在主干道上表演舞彩旗、踩高跷等节目,从几岁孩童到古稀老人,大家都披红戴绿、精神抖擞,为“捉鬼”大戏助兴。

中午12时10分,黄鬼被众人合力擒拿,押赴刑场。经过判官和阎王的审判,邪恶终被制裁,全场上下一片欢呼叫好声。

大戏完美落幕,但现场很多观众仍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来自天津的游客江雪峰感慨地说:“正好来邯郸游玩,听说武安的傩戏今年上演,便早早赶了过来,身临其境才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真是不虚此行。”

undefined

“武安固义傩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采用行进式演出形式,可以说是现下流行的沉浸式演出的‘鼻祖’了。”武安市冶陶镇党委书记李国强介绍说,武安固义傩戏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气势恢宏,色彩神秘,内容丰富,是集迎神、祭祀、傩仪、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它的保护和再现,体现了农业社会五谷丰登、社会安宁的良好愿望,并对人们进行敬老爱幼的道德教化,对研究当地的民间信仰习俗和社会生活,以及研究中国仪式戏剧的发生、发展和类型提供了活的例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undefined

据了解,武安固义傩戏打破了国内长久以来“黄河以北无傩戏”的论断。“捉黄鬼”积淀了中国社火戏剧的多种形态,是研究中国社火戏剧发生和发展的鲜活资料。武安固义傩戏延续流传至今,是固义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undefined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旭 刘敏 实习生 刘子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