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观察 | 救死扶伤,不以山海为远

晚报观察 | 救死扶伤,不以山海为远
2024-01-10 09:29 邯郸晚报 编辑:李晓玲1

崔志利(右二)在手术中。

留下带不走的先进技术

崔志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

2022年6月12日,受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选拔和委派,崔志利成为第14批援尼泊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启程赴尼泊尔,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服务任务。

还记得刚抵达时,车窗外的一切都令她新奇:道路坑坑洼洼,泥土搭建的房子看似简陋,但充满生活气息;行人头上顶重物,不用手扶也能稳稳行走;人们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尼泊尔生活艰苦程度远超队员们的预想,贫穷两个字,几乎写满了大街小巷,而在医院,贫穷背后的无力感更被无限放大。由于当地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医疗条件匮乏,很多患者到晚期却仍得不到及时医治,在中国医疗队的驻地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遗憾在这里几乎每天上演着。

在这种背景下,尼泊尔的医生几乎习惯了通过开腹手术做最后的挽救。看着一个个病人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踏入医院却失望而归的背影,崔志利几乎是下意识地询问:我还能做些什么?

日常问诊中,崔志利不停努力寻求适合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抓紧一切机会开展新技术的传播。帮助当地建立全新的微创治疗理念,成熟开展腹腔镜手术,是她在当地最大的目标。

一名24岁的女性患者,卵巢上长了一个十三四厘米的畸胎瘤。“按常规来说,这么大的肿瘤,当地医生会选择开腹手术。但当患者得知中国专家可以做微创手术时,她说愿意相信我,可以试一试。”崔志利说,这种跨越国界的信任感,让她鼓足勇气选择一搏。

手术器械相对落后,助手配合不太熟练,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但她硬是凭着过硬的技术顺利完成了手术,再一次革新了当地医院的腹腔镜技术水平。

而在诊疗过程中,更让崔志利感到欣喜的是,尽管微创手术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但仍有不少医生对其很感兴趣,规培医生Silata就是其中一位。

“微创理念仿佛给她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她希望有一天这个技术在当地也能广泛应用起来,所以一有空就来找我学习。在我们医疗队临走之前,她已经可以作为我的助手上手术台了。”提起这些,崔志利难掩笑意。

在尼泊尔的时间里,使命感始终充盈在她的心间。不仅治病救人,更要传播医术医技、培训当地医生,崔志利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能在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先进技术”。

让当地人在家门口“看病”

作为第14批援尼泊尔中国医疗队队员,在尼泊尔一年的时间里,崔志利除了在肿瘤医院完成日常诊疗任务外,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地“看病难”问题,还经常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义诊活动。

去往该国西部奥卡阔特村的义诊之路,至今让崔志利印象深刻。

“该村落地处大山深处,发展滞后。人们一旦生病,只能颠簸十多个小时去就医。”崔志利回忆道,出发当天,汽车行驶在狭窄的山路上,一边是峭壁,另一边是万丈悬崖,稍不注意,就会车毁人亡。300公里,他们走了整整12个小时。

在她的印象中,义诊路途常常遥远,交通不便,但医疗队员却乐此不疲,因为尼泊尔人民的善良、淳朴和热情好客时时刻刻感动着他们。

“义诊中间休息时,我们总会被一群尼泊尔大妈们围住,她们热情地邀请我去家里,说要给我们做好吃的饭……”

“每次分别时,村民们纷纷赶来,与我们握手告别,双手合十‘那马斯呆’的问候语不绝于耳……”

崔志利说,或许正是因为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的长期援助,中国医疗队在尼泊尔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我们义诊的时候,坐满了候诊的患者,其中许多人甚至是半夜出发、赶2个多小时的路而来。”

凭借精湛的医术,援尼医疗队一次次在艰苦条件下成为“创造奇迹的人”,也凭借一颗医者仁心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在这里,作为中国医生特别有自豪感。”崔志利笑着说道,“中国医生在当地特别受欢迎,晚上出去遛弯时,经常有尼泊尔民众隔老远就同我们打招呼,不断向我们说‘Hello!’‘Hello!’。”

在他国土地上,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崔志利和队友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生动诠释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内涵。

尼泊尔“国家健康卫士荣誉勋章”。

去年4月28日,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向第14批援尼泊尔中国医疗队17名队员颁发“国家健康卫士荣誉勋章”。那一天,崔志利永远不会忘记,听着耳边奏响的国歌,她深刻体会着代表中国医生给她带来的荣誉感,那一刻,她无比自豪。

带着收获开启新的征程

如今,崔志利早已回到国内熟悉的工作岗位,但提及去年的点滴,她感慨道,援尼的每一天都是难忘的。

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饮食差异带来的不便,房间内壁虎、蚊子、蛇的“骚扰”,以及沟通的不顺畅,一开始崔志利是不适应的。

崔志利说,一个人在国外的孤独感,常常让她感到无所适从,是当地的医生同事和居民给了她家人般的关怀,让她快速融入,而她也时刻被淳朴的民风感染着。

如今,这个原本只在课本上学到的国家,成为崔志利牵挂的第二故乡。

去年7月,崔志利圆满完成援尼任务,准备离开时,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当地的患者。“当我把手中的钥匙交给第15批援尼泊尔中国医疗队的新队员时,就像把接力棒交给他们一样,衷心希望他们能继续用心用情服务好当地百姓,把健康和友谊传递下去。”

回望在尼泊尔的300多天里,崔志利和队友们在中国政府援建的B.P.柯伊拉腊纪念肿瘤医院,临床带教当地医生174人,诊治患者21969人次,手术2420人次,赴偏远山区巡诊义诊25次,为5958人进行健康体检,推动血液移植病房建设,推广中医正骨、中医治疗癌痛等诊疗技术,举办中医知识及技能培训班,为尼泊尔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令人满足呢?医疗工作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传递希望、爱和幸福的使命。”回望过去一年,崔志利收获满满,而新的一年,她坦言将带着这份责任和勉励开启新的医学征程。

而此刻,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之花,正迎风绽放。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