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亮点•改革进行时丨“行走”大课堂 浸润学子心

试点+亮点•改革进行时丨“行走”大课堂 浸润学子心
2023-12-26 08:01 邯郸日报 编辑:张梦非

市博物馆深度挖掘馆内资源打好研学特色牌

“行走”大课堂 浸润学子心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市博物馆作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社科普及基地,多所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宣传作用,深度挖掘馆内资源,打好研学特色牌,融入科技和时代元素,与市内多所学校互动交流,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将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青少年的生长过程,成为学生们“行走”的课堂。

博物馆开设“第二课堂”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民窑,位于今天的磁县和峰峰境内,磁州窑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到宋金元时期达到了鼎盛。北宋名窑林立,磁州窑成功将中国绘画技法用于瓷画,并创制了磁州窑瓷器主要装饰技法——白地黑花。”日前,市百花小学的学生走进市博物馆磁州窑瓷器陈列展馆研学,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了解磁州窑绚丽多彩的发展过程,并现场体验手工陶艺。

位于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市博物馆新馆建筑总面积30679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余平方米,馆内荟萃了全市文物精华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馆藏文物近万件(套),其中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两汉赵国文物、邯郸境内佛造像和磁州窑精品文物等最具特色。

如今,成群结队的学生在市博物馆里参观研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观展,认真聆听每一件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他们边听边记,把博物馆当成了“第二课堂”。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市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出“走进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等五个常设展览以及多个临时展览,供学生参观和研学使用。

为了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市博物馆专门制定了学校研学预约程序,首先由学校向博物馆提出活动预约,然后共同商定研学方案,学校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提出研学建议,博物馆根据建议制定最优研学内容和方案,有效打开青少年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和终身学习的热情。2023年,市博物馆有组织地接待学校参观、研学近200次,惠及学生15000余名。

流动展览进校园

“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的粟,它被发现于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魏县第四中学的操场上,摆满了市博物馆带来的《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主题展板,学生们凑在展板前认真阅读。

《甘丹风华》展览是市博物馆打造的精华展览之一,取自市博物馆各展厅重点内容再创作而成,内容图文并茂,讲述了邯郸自旧石器时代到邯郸解放的风雨历程。“让学生了解家乡故事、家乡人物、家乡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去做一名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魏县第四中学王老师说。

自2006年起,市博物馆启动了“大篷车”流动展览,流动博物馆以文化展板的形式,将博物馆的各种元素运往山区、农村、学校等地,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博物馆文化服务。近年来,流动博物馆不断升级,开始为学校提供菜单式教育服务,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时间、课程进度可任选两至三个项目,由市博物馆定制针对性的上门教育服务。“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知识储备情况选择了《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和《中华锁具文化展》,在帮助孩子们全面了解邯郸、认识邯郸的同时,加深对民俗风情的认识。”丛台区永和学校的杨老师对展览赞不绝口。

从今年开始,市博物馆在设计展览内容时,特意与中小学教材内容相结合,力求实现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衔接。《中华锁具文化展》就是根据学生课本内容而设计的,它在介绍福建三明地区锁具文化的同时,配以与锁具相关的文学诗词,让学生对古代锁具有了一定的体会和了解。十几年来,市博物馆的流动展览已经走进市内多个区县的200多所学校,惠及上百万中小学生。

让文物“活”起来

市博物馆的活动设计,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让他们在感官体验之后有所收获。2016年起,流动博物馆加入了博物馆文化讲座和动手体验项目,把展览带到校园的同时也为孩子们带来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学得尽兴。

“通过此次讲座,我系统地了解了邯郸历史,把平常学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了。”丛台区丛台第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王一凡说。

近日,市博物馆走进丛台第二小学,在展览之后,市博物馆李建欣老师为学生带来了《我成长的伙伴——博物馆》主题文化讲座。讲座按照时间线索追溯邯郸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全过程,配以邯郸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文化成就,全面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过程,学生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

另一间教室里,市博物馆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穿越千年的黑白神话——磁州窑无骨花灯制作》手工体验课,展示了传统的无骨花灯制作技艺,花灯上的花纹采用了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上的花草纹、婴戏纹、卢雁纹元素,让学生在做花灯同时加深对磁州窑文化的了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了解历史文化、热爱历史文化,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为了拉近学生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2020年以来,市博物馆启动了以宣传邯郸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制作与推广活动,以优秀学生代表为主体,相继拍摄了《五牛送福》《邯博虎娃贺新春》《大展宏兔——全国生肖文物展讲解》《邯博小讲为您讲述邯郸成语故事》《小讲带您游邯博物》等系列视频,这些短视频在央视频等媒体平台得到广泛传播,让文物故事形成一部生动历史教材,浸润儿童心灵,孩子们在参与拍摄视频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文化知识,还获得了成就感,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袁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