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水,我们又想起了你!

马万水,我们又想起了你!
2019-04-30 09:36 邯郸新闻网 编辑:马丽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马万水英雄集体组建70周年。1950年,马万水成为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

1950年6月,马万水带领的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并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马万水工程队)。1950年,马万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并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1950年8月至1960年9月间的《人民日报》上,马万水的名字至少13次被写进了新闻报道的标题中。

凭借着“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精神,从1950年到1961年,马万水带领他的小组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连续12次攀登上全国冶金矿山掘进高峰。特别是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1960年,他们忍着饥饿,勒紧腰带,一年内连续三次创造了全国黑色冶金矿山掘进的新纪录……1961年8月12日,癌症夺走了马万水年仅38岁的生命。上世纪70年代,马万水工程队来到邯郸建设邯邢基地后,创造了更大的辉煌。

马万水工作时情景。(记者翻拍)

马万水工程队攀登第20次高峰的工作场景。(记者翻拍)

市民正在观看新落成的马万水广场。

马万水小组施工作业。(记者翻拍)

马万水小组施工作业。(记者翻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马万水英雄集体组建70周年。1950年,马万水成为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

本报记者温洁/文 范文平/影

在位于光明大街上的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邯郸办公基地门前,劳动模范马万水的雕像静静地伫立在此。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马万水英雄集体组建70周年。在“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该公司举行了马万水劳模广场落成揭幕仪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书卷,了解马万水,回顾马万水英雄集体70年来的辉煌业绩,弘扬新时代马万水“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精神。

三条麻袋轮着披六双胶鞋换着穿

马万水,这个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名字,在1950年8月至1960年9月间的《人民日报》上,至少13次被写进了新闻报道的标题中,了解马万水,就要从了解那个时代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的庞家堡矿是我国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国家从各地抽调了一批懂矿山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当时,在北京门头沟背煤的马万水也被选中,调到了庞家堡矿。

当时的庞家堡矿,巷道倒塌,野草遍地,满目疮痍,别说机器设备,就连一件像样的工具也没有。马万水带领着掘进五组(马万水小组的前身)的十八名工人毅然接受了开凿第一条巷道30号石巷的神圣使命。他们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杆当锤把,开始了生产。马万水以自己练就的一气打450锤不换手的本领,亲自给工友们传技。

由于没有通风设备,放炮后巷道里的炮烟久久不能排完。为争取时间多进几米,马万水带领大伙儿脱下衣服一块儿往外扇炮烟。随着巷道的延伸,他们又遇上了淋头水,淅淅沥沥的水,淋透了工友们的棉衣,浸透了工友们的鞋袜。马万水看着心疼,跑到伙房借来三条麻袋,当“雨衣”,又从山上拔来一捆蒿草,让大伙垫在鞋里,便有了“胶鞋”,他自己则什么也不顾,穿着湿透的棉衣,干在淋头水最大的地方。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当时年仅26岁的马万水在进组一个月后,就带领全组工人将掘进效率由1.7米提高到了6米。1950年6月,马万水和他的工友们第一次创造了手工凿岩跃进23.7米的全国纪录,他所带领的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并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马万水工程队)。1950年,马万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马万水没有想到,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竟然能够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马万水怀着对组织的无限感激,以更加忘我的精神和抑制不住的激情,投身到矿山事业中。

一心扑在工作上永远想的是别人

马万水成了远近闻名的劳动模范,同时也是年近30岁的大龄男青年。1953年,在组织的安排下,一位名叫张淑芸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回忆起当时与马万水见面的情景,今年85岁的张淑芸老人一脸幸福地说,虽说是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但他没有架子,说话随和,呈现着地地道道的工人本色。

在劳动模范的光环之外,张淑芸看见了一个朴实、热情的马万水。1953年8月18日,张淑芸与比她大11岁的马万水结为夫妻。结婚后,马万水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小两口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马万水正在工地上和工友们赶进度,孩子出生几天后,马万水才拎着一包糖赶到医院。“他把糖放下后,说工作太忙,还有事情等着处理,就走了。”张淑芸说,她打开纸包一看,原来是一包白糖,他连产妇需要喝红糖水都不知道,这让张淑芸又好气又好笑。

家里“丢”粮票的事,也是张淑芸时常念叨的。那时,马万水已经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每月补助一些粮票,马万水舍不得用,积攒了一些粮票放在家里。有一次,张淑芸发现粮票都不见了,就问马万水。马万水嘿嘿一笑说:“你别找了,我给了家里有困难的工人了。”

马万水当干部后,组织上给配备了一辆吉普车。每次上下班,在半路上碰到工人,他都会下车,先让给工人们坐,送大家上下班……

“他就是这样的人,自己的事情从来不说,一心扑在工作上,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张淑芸说。

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

马万水常说:“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是不行的,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冲天的干劲加上先进的技术,才是马万水小组多年来不断攀登新高峰、创造新纪录的宝贵经验。

1958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庞家堡铁矿巷道施工时,遇见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钢钎打上去,只见火花,不见进眼,原来十分钟能打成的炮眼,现在用半个小时也难打成。为了战胜这种坚硬岩石,队员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终于摸索出了治理各种岩石的方法,创造了“中间楔形掏槽法”“旁楔形掏槽法”“稀孔深眼作业法”“浅眼多循环操作法”等多种先进的施工方法与工艺,大大提高了施工工效,实现了一个月完成一般掘进队5个月的施工任务,并创造了小断面独头进尺514米的全国矿山掘进纪录,第七次攀登上全国矿山快速掘进的新高峰。

上世纪60年代初,马万水小组又接受了庞家堡铁矿850平峒的掘进任务。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岩石非常破碎。刚刚掘进20多米,就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淋头水大断层,顶板碎如豆腐渣,淋头水倾泻如注,队员们稍不注意,就会有被埋入泥石流的危险。此时,正因腿痛住院治疗的马万水,听到这一消息立刻跑回工地,来到断层区细心观察,和工友们研究过断层的方案。在他的指挥下,工友们抢险支架,快速充填,各工种密切配合、紧张战斗,一鼓作气闯过了大断层,终于制服了这只“拦路虎”。

正是凭借着“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精神,从1950年到1961年,马万水带领他的小组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连续12次攀登上全国冶金矿山掘进高峰。特别是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1960年,他们忍着饥饿,勒紧腰带,一年内连续三次创造了全国黑色冶金矿山掘进的新记录……

马万水走了他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马万水小组以惊人的成绩,一次又一次刷新着矿山掘进的记录,然而在潮湿的坑道中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1960年底,他的腿疼已非常严重,可他拄着棍子照样往井下跑。1961年初,组织强制要求马万水去北京看病,其被确诊为滑膜肉瘤(一种癌症),这种癌症因关节长期着凉劳累所致。没有人知道这些年来,一直坚守在工地上的马万水,忍受了那么巨大的病痛折磨。

在马万水弥留之际,他依然对工作念念不忘。1961年8月12日,癌症夺走了马万水年仅38岁的生命。马万水逝世后,工人们悲痛万分,他们将马万水留在坑下的工作服甚至裤腰带都带回家,留下作纪念。

马万水走了,但他留下的“永远争先进,要把党交给咱们的红旗保住”的临终遗言,却永远镌刻在马万水人的心中。马万水走了,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工作实践和奋斗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马万水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强大力量。

上世纪60年代,马万水人继承马万水的遗志,发出了“人在红旗在,把马万水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的铮铮誓言。马万水工程队曾一度被迫解散,1972年又重新组建。他们痴心不改,擎旗壮志不言愁,实现了第20次攀上全国冶金掘进高峰,再次展示了马万水人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冲天干劲。

在我国的矿业开发史上,马万水这个名字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传奇。上世纪70年代,当马万水工程队这个集体来到邯郸建设邯邢基地后,创造了更大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马万水工程队响亮地提出了“红旗不能倒,荣誉不能丢,不靠‘皇粮’靠市场,开展第二次创业”的口号。上世纪80年代初期,马万水工程队承揽了酒钢镜铁山铁矿主斜坡道工程施工任务,成为当年全国冶金建设行业率先步入市场的队伍。之后,他们又先后参加了酒钢镜铁山铁矿、武钢金山店铁矿、通钢板石沟铁矿等工程的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均以工期短、质量优受到业主赞誉。其中,承建的酒钢镜铁山铁矿主斜坡道工程工期提前2个月,工程优良率达96%,荣获冶金部井巷工程第一枚“银盾奖”;山西引黄工程被加拿大专家誉为“设计师的梦想工程”;太旧公路北茹隧道工程荣获国家“鲁班奖”。

一项项工程,就像一座座无言的丰碑,使马万水精神得到延续、弘扬。马万水工程队经受了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先后荣获“开发矿业的英雄掘进队”、“全国施工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光荣称号。

如今,这个英雄集体已由“马万水小组”“马万水工程队”“马万水分公司”改建发展为中国华冶天津马万水矿山工程分公司(如今搬迁至天津滨海新区)。一直以来,马万水的名字为这个集体注入了勃勃生机。一个集团因一个人而变得茁壮无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