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观察 | 为“金种子”植入“邯郸芯”

晚报观察 | 为“金种子”植入“邯郸芯”
2024-01-15 09:17 邯郸晚报 编辑:李茗茜

为“金种子”植入“邯郸芯”

脚上的两只鞋子沾满泥点子,一双粗糙的大手上也满是泥土,这是焦宏业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也是他的日常。

春天备种播种,夏天人工授粉,秋天整理选种,冬天赴海南加快育种进度……寒来暑往,焦宏业带领团队在作业室、在田间辛苦劳作,与时间赛跑,留下一个个最美的背影。

说起2023年,焦宏业坦言,这是他忙碌且享受的一年。“并不是因为获得了‘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河北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等称号。”他诚恳地说,“20多年来,玉米育种的工作已经融入我的生活里,因为对育成品种的期待,我特别享受这产生在简单平凡琐事中的快乐,产生在按计划进行过程中的快乐。”

焦宏业测量苗头品种的玉米果穗粗度。

玉米育种,这辈子最喜欢的事

整理实验种、为企业送去示范种植的种子、商讨播种计划……清晨,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种作业室,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焦宏业正在给团队成员布置当天的工作任务。

对焦宏业来说,玉米育种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热爱。他说:“我非常享受玉米育种工作的过程。”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焦宏业来说,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意。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在农村长大的,忘不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且也打不了多少粮食的艰辛。”

1995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怀着对遗传育种的兴趣,焦宏业报考了农校,并如愿成为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用学到的知识为包括父母在内的农民增产增收、为农民服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玉米育种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可以说每一秒都是备受煎熬。”焦宏业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尤其是要到田地中作业时,总是盼着下班,汗流浃背时,觉得一刻都坚持不下去了。可没过几年,辛苦依旧,他又总嫌时间过得快,时间不够用,为什么,因为心里已满是热爱。

艰辛时刻,没有热爱,每一秒都是煎熬,反之每一秒都激动人心。“起初,团队成员也会觉得这项工作很枯燥、很累,如今在高温下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也不觉得辛苦。”在焦宏业的带领和影响下,大家感受到了与泥土打交道的快乐。

如今,焦宏业依旧“向着太阳、追着光”,带着憨厚的笑容、爽朗的笑声,穿梭于科研地里。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采访中,他无意间说了好几次“要是时间能慢点,我能再多做点,该多好”。

不断地和自己“PK”

“育种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培育不出好种子,书本里也培育不出好种子,要培育出高品质种子必须得下田。”焦宏业的365天,基本上有60%—70%的时间是在田地里面度过的。

焦宏业(右)和团队成员讨论苗头品种的籽粒品质情况。

用他徒弟、焦宏业创新团队队员范子洋的话说:“我老师一个月至少有20天泡在玉米试验田里,穿着打扮和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区别,不熟悉他的人是不会将他与农业专家联系到一起的。”

“研究种子没有一劳永逸的,永远是要推出新品种,才能保证适应性和生产中的优质高产。”焦宏业说,玉米和其他常规作物不同,它作为杂交种,需要选育自交系,然后做杂交组合,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不能直接作为种子,还需要找到其父母本再杂交制种,才能保证下年试验或生产用种。

“给玉米人工授粉,是玉米育种的关键环节。”焦宏业说,生活在冀南大地上的人们,每年只有一个酷热难捱的夏天,而他却有两个。为了玉米的扩繁研究,他每年要多次往返于邯郸与海南的试验田。

“玉米的授粉期也就那七八天,误了期限,就得再等下一季。这对玉米育种团队来说是莫大的损失。”烈日、高温,焦宏业团队成员却要全副武装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工作服的大口袋被各种工具塞得满满当当,他们大口地喘着粗气,脸热得发红,汗水湿透全身,还要当心锯齿似的玉米叶子擦伤皮肤和眼睛。

育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培育一个满意的新品种,往往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组合、授粉、杂交……对不懂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每年重复成千上万次授粉的动作很枯燥,但对于焦宏业来说,“我们每多做一个杂交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

“心在育种上,热爱它,它就不会辜负你。”在焦宏业看来,那一株株玉米好像是有生命的精灵,必须用心呵护,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希望,再苦再累也要不断地和自己“PK”,和自己的成绩“PK”下去。

将科研成果撒播在大地上

“当看到广袤的田野上都是我们培育的品种时,那一刻,心里是很幸福的。”作为“育种人”,焦宏业最希望自己育出的玉米新品种能推广开来,能帮助农民增收。

“种子是农民种到地里的,来不得半点虚的。我们研究种子就是要让老百姓用起来放心、舒心。支撑产业发展,不能让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发霉。”在焦宏业眼中,只有被群众接受、认可的科研成果才是好成果。

一粒好种子,一个好年景,种子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记得是2005年,周边县市的村民闻知我们培育出的矮秆冀丰58玉米品种品质很好,市场潜力很大,便直接来到农科院购买,因为种子数量有限,一些村民怕抢购不到种子,干脆直接坐在装种子的麻袋上。”这个场面让焦宏业大为触动,没想到自己培育的玉米品种如此被农民渴求,这也成了他一心致力于培育优质玉米品种的动力源泉。

“玉米育种的魅力是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没有到有,这是创新,而从‘1’到‘10’这是速度,这两个都要抓。”焦宏业说,做科研不要怕苦怕累,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佼佼者。

付出终有回报,辛劳终结硕果。近年来,焦宏业团队在高效化种质资源创新方法、数字化育种管理方案方面,申请获得发明专利10多项,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10多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培育出的“邯丰08”“邯丰79”等玉米品种,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累计推广种植5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双脚踏进泥土里,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些年,焦宏业团队育成的各种品种玉米正在华北大地拔节生长。但焦宏业并没有止步,他表示要继续加快优良品种培育和推广,要把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落实到田间地头,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一名农业科技工匠最大的力量。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丹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