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怵“针尖”敢碰“麦芒”的“和事佬”

不怵“针尖”敢碰“麦芒”的“和事佬”
2023-10-25 10:28 邯郸晚报 编辑:李彤

从邻里关系到家庭矛盾,从山林土地到房屋宅基地,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如果久拖不调、久调不成,容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人民调解委员会69.3万个,人民调解员317.6万人,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41.2万人,覆盖城乡和重点领域、重点单位的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近日,全国调解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表彰了299个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999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我市2个集体、6个个人获得表彰。

法理情兼顾 解决群众问题

“冯静,你得给评评理!”10月20日一大早,居住在复兴区兴苑小区的张姨来到社区办公室,刚抬脚进屋,便一把拽住冯静的手焦急地说。

原来,这几天楼里的下水管道堵塞,住在二楼的张姨家出现了下水管道返脏水的现象。她与三楼的李大爷沟通,两人因维修的问题起了争执。

“他说这下水道堵塞也不是他一家的问题,让我联系楼上其他住户去。”张姨涨红了脸。

“下水管道堵塞,楼上住户都有责任。”李大爷不服气。

双方各不相让,“官司”便打到了“冯静调解工作室”。

说到冯静,复兴区铁路大院街道军营路社区的1045户居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1岁进入社区工作,她接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调解群众矛盾。一晃19年过去了,冯静已从内向懵懂的小姑娘,干成了道理成篇的“冯大拿”。

“复兴区军营路社区以‘小散旧’著称,辖区13个小区皆为老旧小区,最多的有209户,最少的仅15户。因设施规划建设年代久远、老龄人口居多、居民诉求多元等问题,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社区治理难度大。”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2018年,军营路社区在区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冯静调解工作室”。立志解决好群众矛盾的她,成了全社区出了名的“爱管闲事”的人。

“冯静调解工作室”设在建安公司院内,原军营路社区的老办公室。每天,这里都是“热气腾腾”。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这儿,总能解开心结,让人满意而归。诀窍在哪里?“做调解工作,法、理、情,一样都不能少。”冯静有着自己的调解经。

辖区内的王某年轻时与妻子离婚,女儿也跟着妻子离开。去年,常年患病的王某突然病情加重,冯静立刻将其送到医院。王某知道自己所剩时日不多,便委托冯静帮助自己调解,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一眼自己的女儿。

冯静联系到王某的女儿,面对她对父亲不养育、不尽职的指责,冯静再三劝说:“父亲年轻时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是不对。但你不履行赡养义务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怎么说他也是你的父亲。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去看一眼吧,双方别留遗憾。”冯静打出亲情牌。

情法兼顾,一场调解就这样化解了。王某见到女儿带着外孙走进病房时,激动地落下了眼泪。

其实,从冯静调解室悬挂着的锦旗可以看出,这样的事情在这里发生过不少。同事们都说冯静的电话已经成了“群众热线”,而冯静只是说:“看到群众满意的笑容,我高兴。”

调解工作上的“土专家”

要是村民有事找上门,她总是倾尽全力……说起魏县回隆镇后张庄村村支部书记、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张庆敏,当地村民直竖大拇指。

今年41岁的张庆敏,从事农村工作20年。2020年4月,她被选举为村调委会主任。上任后,她就分析了村民生活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了该村矛盾纠纷的产生根源。

后张庄村有538户,共2526人,全村耕地2178亩,距镇政府6公里左右,是该镇的边远村庄。

“每逢过节、农忙时,大家都回到了村里;过节后、农闲时,大家又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张庆敏抓住后张庄村民的这些生活特点,根据不同时节,预判矛盾纠纷的发生和调处。

“比如,在春节期间,村民都从外地返回了家乡。春节又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农村孩子订婚、结婚典礼的最佳时节,这时婚姻纠纷较多;春节过后,农村的建筑队开始繁忙,村民修房盖屋的明显增多,因此涉及的宅基边界、邻里纠纷较多;秋后农民都忙于耕作,承包地纠纷较多;农忙过后,节过完,能打工的都走了,家里剩下老人、孩子,老人赡养、孩子的照顾抚养问题开始出现,婆媳矛盾、家庭纠纷也逐渐增多。”数不完的矛盾纠纷,像列车时刻表一样刻在张庆敏的脑海里。

张庆敏清楚地记得有一回,调解室里挤满了人。原来,村里邻里之间,因盖房时“他家比我家盖得高的问题”产生了矛盾,家属最后找到了她。

了解情况后,张庆敏很快找到了矛盾焦点。她耐心地给家属讲法律、讲政策、讲情理,又对比法院判例和相邻村类似的案例,家属最终心平气顺,连连点头。经过3天的努力,双方达成和解。

“调解工作最重要的就在于让双方都满意。”张庆敏说,其中信任是关键,作为调解员要善于倾听,设身处地为双方考虑,提出解决方案。“有时候事情并不大,但对群众来说,却是大事。这是个良心活儿,看不见摸不着,靠的是嘴,用的是心。”她说,真心实意地帮群众办事,一定能获得群众信任。

调解、普法双管齐下

在冯静调解室的调解桌上,常年放着一本《民法典》,冯静在调解时常常拿起来展示相关法律条文,让双方当事人感受到公平公正。

“调解、普法我们都是同时做。”多年的调解实践,冯静深知法律宣传的重要性,她既是一名人民调解员,又是一名义务法律宣传员,只要老百姓知法,就会形成遇事找法的意识。

对于张庆敏来说,忙完一天的工作,并不算结束,她会时不时走街入户,开展普法工作。

基层工作多年,她发现很多矛盾纠纷是因为村民不太了解法律,“基层普法势在必行。”

记得第一次去村里上课,当她准时走进教室时,却发现只来了两个人。张庆敏有些不解:“普法是好事,为啥村民们不积极?”

后来她逐渐明白:要调动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但时间、场合要“接地气”,内容和形式更要“量身定制”。于是,她建立了全村的“婆婆妈妈”群。

“村里男人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里照顾老小。让这个群体懂法了,家里上下也就懂了。”张庆敏说,她每天除了要到“婆婆妈妈”群里听听看看大妈、大婶、大嫂们在说些什么,也会每天同她们聊聊天,用女人的细心,发现矛盾纠纷和隐患。时不时,她会在群里为大家上一节线上“法律小课堂”。

从线上普法到田间地头的法治课,群众喜闻乐见,普法效果也越来越好。张庆敏说,“通过普法工作,能让群众少走弯路,少受损失。”

如今,在我市像冯静和张庆敏一样的人还有不少,他们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矛盾。记者从市司法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共建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5900余个,24200余名人民调解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为人民群众提供调解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共调解案件32049件,调解成功31573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为人民群众避免经济损失约2.5亿元。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赵鸿粼 文/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