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观察 | 邯郸人,你在他乡还好吗?

晚报观察 | 邯郸人,你在他乡还好吗?
2023-09-26 13:38 邯郸晚报 编辑:李彤

千里寄相思 月是故乡明

邯郸人,你在他乡还好吗?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千百年来,期盼团圆是流淌在每一名中国人血脉中的最深沉的情感。

如今中秋将至,何人不起故园情?

当明月高悬,那些远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便被唤起淡淡乡愁。在这个共盼团圆的节日里,他们虽相隔千里万里,却也用自己的方式,把无尽的相思,送给最亲爱的人、最眷恋的家、最热爱的国……

最爱家乡味

9月25日,在新加坡留学的王晓潭和在四千公里之外的父母通完电话,约定中秋节晚上一起通过视频电话赏月过节。

三年前,18岁的王晓潭,从河北邯郸来到新加坡求学。踏出国门后,从小熟悉的家乡却也成为王晓潭心中最深的眷恋。

“在学校里,虽然中国留学生能占到70%以上,中国餐馆、中国超市也随处可见,但是一到过节时,想家的心情还是会更重一些。”王晓潭说,家乡武安,中秋节是一家人格外重视的节日,有着许多传统的习俗。

他介绍,在中秋当天,全家人一定要围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傍晚的时候,家人团聚,家家户户设香案,供奉月饼等各种美味佳肴,焚香拜月,祈求家人健康平安。

而如今,王晓潭虽身处异乡,但随着中秋临近,新加坡各处的中国超市柜台上,却也摆满了包装精致、种类丰富的月饼,可是他依旧怀念离家前的中秋节,可以吃到手工打制的五仁月饼。

“一般在农历八月初十前后,我妈和奶奶便开始张罗去买月饼了。”尽管在外求学多年,但王晓潭始终记得小时候陪妈妈去买手工月饼的场景。在他的印象里,家乡的月饼大多是手工制作,用核桃仁、花生仁等坚果做成的馅料,包在制作的饼皮中,还会利用模具做出“花好月圆”等图样。“烙好的月饼金黄喷香,那个味道在别的地方吃不到,特别想念。”王晓潭感慨地说道,因为家乡的小店无法进行网购,为了迎接这次中秋节,他特地从网上做了功课,提前买了几种老字号口味的月饼,准备借此解解馋。

“其实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只是尽可能还原在家的仪式感,买个月饼尝尝家乡的味道。”转眼间,这已是王晓潭在国外过的第三个中秋,母亲在电话那头照例提醒他记得吃月饼,他亦通过微信和视频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减轻父母的思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团圆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晓潭说,因为外出求学,已经好多年没有和父母一起过中秋,这天对于他们而言,逐渐变成了寄托思念的节日。

可是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在这一天给亲人打电话、共赏月的习惯还是保持不变。相隔千里,王晓潭也逐渐懂得了团圆和牵挂的意义。

最念团圆饭

“妈,签证没办好,今年中秋我们也回不去了,你们在家多多注意身体……”远在美国休斯敦的张园园,和邯郸曲周的父母通完电话后,沉默了良久,耳畔还回想着母亲的念叨,“那你啥时候能回来呀,我们都年纪大了,见一面少一面了……”

今年43岁的张园园,来美国打工十年了,这也是她第十年没在家里过中秋。

“我刚出国的时候才三十出头。那时恰好有一个远房大姐在美国打工,她提议,不如我也趁着年轻出去拼一把。我就着手办出国手续,一切都还很顺利。”提起初到休斯敦,张园园很是感慨,“还是那时候年轻,也真是勇敢,只会几句蹩脚英语,就敢踏上大洋彼岸。”

初到美国时,张园园在餐厅做收银。那时的她,为了方便工作,在桌面上写着1到10的阿拉伯数字,客人给钱时,需要手指看是多少钱,她再找零。晚上,她就拿着笔记本,听着录音,一字一句学习英语。

如今,多年过去,张园园的英语已经熟练地像当地人,也在这里结婚生子,可是对于家乡的思念,却始终萦绕着。

“每逢佳节倍思亲,现在可算体会到这句古诗的真正含义了。”张园园说,身在异乡,不仅不能一家团圆,赏月也只能大概找一个方向,遥遥寄托。出国后每逢看到月亮,她就更体会到,国外的中秋是孤独的。

“尤其一开始也没自己的房子,更多的是等到餐厅停止营业后,大家围在一起吃月饼,包一顿饺子,再给家里人打个电话,才算是这个中秋节过完了。”张园园坦言,而每当聚会散场,自己一个人躺在出租屋里,便更思乡心切。

如今年龄大了,中秋节更成为了她最在意的节日。“在我的老家,一家人团圆,总是要吃顿饺子才算是圆满。不过今年,我还是要留在休斯敦过节了,好在父母都能理解。”张园园说,今年她特地准备了白菜猪肉馅和韭菜鸡蛋馅,准备在中秋夜和其他华人老乡大快朵颐,并通过视频与父母分享这份快乐。

对于旅居海外十年的张园园来说,饺子不仅仅是最具特色的美食,更蕴含着她对团圆的深情期待。“在中秋,几个朋友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个饺子,尝尝家乡的味道。只要一想到我正与家人吃着同一种食物,那种感觉也像是另一种团圆了吧。”张园园说道。

最深家国情

中秋之夜,为家人拍一张当地的月亮照,这是郭广伟与家人隔海相望的约定。

今年4月,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郭广伟经过层层选拔,第五次出访海外,任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多年来,作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推广的使者,他一次又一次奔赴海外,常年不能与家人一起在家中欢度中秋佳节。于是,共同守望明月便成为他与家人独有的默契。

“爸爸,你那边现在是黑夜吗?为什么你照片里的月亮没我们这里的圆。”电话中,郭广伟刚上二年级的小儿子充满稚气地问道。身处海外,中秋时节,分外想家。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家人联系越来越便利,让郭广伟释怀了不少。

他回忆说,2008年第一次去尼泊尔当中文教师志愿者时,第一件事就是赶快买当地电话卡给家人打电话。这几年卫星通信发达,只需要借助微信聊天软件就可以和家人及时发信息,还可以视频聊天,让他在中秋时,对家里人的思念宽慰许多。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关注,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也越来越重视。“在努瓦克肖特大学孔子学院,这里的气氛甚至比国内还浓。”郭广伟介绍,中秋节临近,学校会在课堂上设置很多与中秋有关的活动。

比如,给学生介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邀请他们一起画月亮、画月饼,让他们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还会组织各类庆祝活动,展示舞龙、太极、武术、传统歌舞等节目,一同庆祝佳节。

而中秋期间,除了学校组织的晚会,还有中国驻外使领馆发起的聚会让郭广伟深感温暖。“前两天,我收到了中国大使馆的邀请,准备和当地的华人同胞一起品尝月饼,分享中秋故事。”提起今年的中秋节,他很是期待。

“正是祖国的强大让我们这些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与重视。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对于我们海外工作人员而言,这是大家的团圆。正如那轮圆圆的明月,是和谐圆满的见证。”郭广伟说道。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