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媒体看邯郸】废矿修复满眼绿

【高端媒体看邯郸】废矿修复满眼绿
2023-09-06 09:41 经济日报 编辑:李茗茜

废矿修复满眼绿

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

夏末秋初,漫步在河北邯郸武安市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彩色步道顺着山势而建,游人三三两两或骑行打卡,或结伴野营。

4年前,这里还是矿山废弃地,12平方公里区域内曾分布着大大小小20余家煤矿企业。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长期的粗放开采令武安很多矿区生态问题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很关键。2019年,武安市投资5.5亿元,按照5A景区标准将九龙山建设成生态休闲体验区。“武安先后投入资金8.5亿元,治理修复矿区生态3.5万亩,初步构建起点成绿园、线成绿脉、面成绿网的新生态体系。”武安市政府党组成员刘顺元说。

武安西石门铁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矿山镇西石门村。“过去这里山被挖去半边,林子毁了不少,2000年开始对这些矿山进行关停整治,用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绿树成荫的公园。”家住矿山公园附近的村民王川说。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是让废弃矿山变废为宝的重要途径。”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综合科负责人尹维说,他们经过实地勘察、科学论证,投入1000多万元对西石门矿区进行治理修复,以“筑坝护安,围坝建园、植树封渣、尾砂造田”方式复垦耕地,绿化荒山3800亩,筑防洪护堤坝2400米,垫地1050亩。

同样,在淑村镇区域的7个矿区采石场,过去座座石坑、条条深沟的场景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依山就势的层层梯田,满眼新绿。武安累计投资5500万元,通过客土垫地、修建梯田、绿化提升、景观打造等综合治理,打造了12处景观,把3250亩废弃矿区变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要绿水青山也要绿色发展。武安市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主体治理修复废弃矿山,发展种植、养殖、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拓展绿色新产业。

绿树掩映下,鸡舍整齐划一,“咯咯咯”的鸡叫声此起彼伏。这是坐落在武安市原兴龙石灰岩矿塌陷区的揽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的场景。

“几年前这里都是废弃的矿井、塌陷的矿坑和满地碎石。”尹维说,他们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对兴龙石灰岩矿山实施修复治理,新修道路2.6公里,砌筑挡墙4000米,覆土绿化120亩,建起了一个个风景怡人的小公园。

青草绿树逐渐覆盖贫瘠的土地,优美的生态引来了企业入驻,拥有现代化养殖技术的揽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规划设计养殖蛋鸡80万羽,育养雏鸡16万羽,目前已建成一处现代化蛋鸡养殖区,引进精品蛋鸡16万羽,蛋鸡养殖场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利税30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穆新红说。

废弃矿坑修复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腾出发展新空间。武安市以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为目标,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既修复生态、改善环境,又为城乡建设用地优化布局增加项目用地占补平衡指标。

在武安市惠兰村村西,复垦后的矿山绿浪起伏,翠绿的树林摇曳、油绿的庄稼欢畅。“复垦工矿废弃地,首先要拆除清运矿渣碎石,去除被污染土层。”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负责人籍银昌介绍,重新覆土是复垦最重要的步骤,耕作层平均覆土近1米厚,还要添加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种出的庄稼才会长得好。惠兰村废弃矿山治理工程共平整废弃渣土23万立方米,覆土17万立方米,植树4000多棵,绿化150多亩,实现复垦土地300亩。这些土地通过新增耕地入库程序,纳入占补平衡库。

截至目前,武安市通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恢复农用地4000余亩、植树90万棵,修路80多公里,筑坝5万米,建成三湖六潭六溪。“今年,武安市将投资7300多万元继续推进矿山修复,完成93处总面积2100余亩的生态修复任务。”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旭东说,武安的一座座废弃矿山正在一步步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废弃多年的土地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再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转自9月3日经济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