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河人家|滏水河畔情深深

滏河人家|滏水河畔情深深
2022-07-22 09:50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李茗茜

一群白鹭在田边振翅高飞,逆势而上。它们亢奋地叫着,这声音在滏阳河畔激荡回旋。冀南新区高臾镇六街村的马振江紧紧握着妻子的手,望着远去的白鹭,他激动地说:“这条河让我收获了爱情。我每天走在这里,甜蜜的往事就会涌向心头。”

静静流淌的滏阳河,如何让这个小伙子收获了爱情呢?就让我们从他的爱情故事里慢慢寻觅吧……

(一)

马振江和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妻子黄瑶邂逅于北京。当时,他们一起在北京某投资公司工作,因两人都特别有事业心,经常一起去谈生意。2017年,马振江带着黄瑶来到家乡创业。


黄瑶来到冀南新区高臾镇六街村后,被眼前脏乱差的环境所震惊:只见河水发黑并散发着腥臭味,河两岸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堆满垃圾。她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并反复劝说马振江离开这个地方。但铁了心要留下来当“农民”的马振江解释说,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需要留下来照顾父母。另外,他坚信在这里搞农业肯定有前途。在马振江反复解释和劝说下,黄瑶勉强答应留下。

2018年夏季的一天,听说女儿找到了终身伴侣,黄瑶的父母高高兴兴从千里之外的成都赶来定亲。可当时,却出现了尴尬一幕。马振江回忆,当时,岳母正抬腿打算迈进门的一瞬间,竟然被一群黑压压的蚊虫给‘顶’了出来。

“在这么脏乱差的环境里,你们不会有前途的。”黄瑶母亲希望,马振江和她女儿能离开这片臭水沟,到成都来发展。”但小两口婉拒了老人的好意,坚持在滏阳河畔当职业农民。

2019年6月份,马振江与妻子黄瑶在滏阳河畔的农家院里结婚。为了帮助妻子早日适应北方农村的生活,马振江在农忙之余,还主动学习做饭。酸菜鱼、麻辣小龙虾、辣子鸡、麻婆豆腐等都成了他的拿手菜。同时,妻子也尽心帮助丈夫经营田地。

(二)

一开始,马振江打算流转更多的土地,以实现机械化种植。但父亲坚决反对,并认为儿子在胡折腾,其结局一定会应验了那句老话——“嘴上无毛事事空”。由于谁也拧不过谁,父子俩为种地的事没少争吵,经常从饭桌上争执到田间地头。

无休止的争吵,也影响了父子俩工作的默契。2019年的芒种节气前后,天气异常炎热,丈夫收割完小麦后便打算抢时间播种夏玉米。可父亲却反对说:“地表温度太高,种下的玉米种子只生根,不长芽。”但马振江怕误了播种玉米的最佳时间,于是冒着高温种下了百亩地的玉米种子。结果正如父亲所言,地里的玉米种子根本不发芽,全被烫死了。这次抢种,竟然让家里损失了上万元。

出了这事后,父亲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马振江也是整天闷闷不乐。黄瑶知道,不解开父子俩的心结,这地是种不好的。于是,在父子俩从田里归来之前,黄瑶就炒好一桌子菜。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闷头吃饭。黄瑶一边给父亲敬酒夹菜,一边找话题逗大家开心。

“妻子特别会哄老人开心,并能把我心里想说的话讲出来。”马振江说,当时,他也知道种地不能违背农时,但父亲总反对自己流转更多土地,这让他方寸大乱。在妻子的劝解下,父子俩进行了彻夜畅谈,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父亲支持儿子流转土地,儿子在种地细节上听从父亲指挥。

父子俩和好后,在种地上终于能默契配合起来。为了帮助儿子流转更多的土地,父亲托乡里乡亲和村干部帮忙找土地。“城市白领能种好地?笑话。”“把土地交给你,我们真不放心啊!”……在村民们这样的质疑声中,马振江很难流转承包更多土地。父亲厚着脸皮到亲朋好友家求助,最终帮儿子流转来500多亩地。但这些土地比较分散,难开展机械化种植。

黄瑶看到丈夫有些不高兴,便劝解说,现在村民都是在观望,只要我们拿出真本事种好地,一定会有更多村民愿意把土地交给我们种。在妻子的鼓励下,马振江每天天不亮就和父亲出门在田里搞精工细作。

在田里劳作的时候,马振江发现田边的滏阳河水越来越清澈。他想,如果改用河水浇地,那么500多亩地就能节省资金近千元。于是,他找来农科院的专家朋友帮忙测量水质。经测量,专家朋友告诉他,滏阳河的水完全可以用来灌溉玉米和小麦。随即,他就把浇地的水改成了滏阳河水。

2020年的秋季,经历了抗秋汛、壮弱苗、防病虫等多重考验,马振江终于迎来满地金黄——500亩玉米喜获丰收。由于他懂得经营,当年不但把自己的粮食高价卖出,还联系了饲料、粮食加工等厂家前来收购粮食,让周边村民一起丰产又丰收。

这来之不易的收成背后,凝结了马振江一家人的辛勤汗水,伴随金灿灿的麦粒倾泻入仓,沉甸甸的劳动果实让仓廪更加丰盈。当看到马振江是真心要种好地,村民们放心了,并纷纷把土地流转给马振江耕种。

2021年,马振江流转来的土地达到了1000多亩。当年的惊蛰前后,正是抓好小春作物田间管理、打好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他租借了农机和无人机,开展机械化种植,减少人工成本,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三)

去年夏天,1000多亩地的小麦都成熟了。马振江望着金灿灿的麦浪,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天有不测风云。6月中旬的一天,一场大雨突然来袭,将临近收割的小麦淋在地里。

马振江和妻子连忙打电话联系收割机司机来帮忙抢收小麦。但滏水涌上河岸,将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淹没。而马振江的田地都在滏阳河边,大型机械进不来。马振江一家人赶紧冒雨敲着邻居和村干部的门求助。

闻此不幸消息,村干部、村民和亲朋等50余人踩着泥泞的道路来到田里,和马振江一家人抢收小麦。“当时,地里一片汪洋,根本看不到路。我们只能用肩膀把一麻袋、一麻袋小麦扛到2公里外的仓库。”马振江痛心地说,那场大雨,让他的小麦产量损失了近80%。

“我把你带到农村生活,本想着一起过好日子。可种地太难了……”马振江哽咽着,不知道对妻子说什么好。“我看中的是你这个人,既然要跟你过日子,就会陪你一起共度难关。”妻子安慰他说,“想一想父母劳累的身影,如今我们能天天陪伴着他们,拥有家的温暖,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妻子的鼓励下,马振江再起振作起来,并拿出所有的积蓄,购买玉米种子进行播种,以确保秋粮丰收。另外,受灾区域的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开展灾后理赔工作,这进一步减少了马振江的损失。

去年秋季,马振江的玉米长势良好,颗颗饱满,眼看丰收在望。可一片片乌云又在天边盘旋,马振江担心,如果大型机械无法通过河边道路进到地里抢收粮食,那么,他又要遭受损失了。

但很快,一队队施工队开进了村,对河岸地基进行加高,对路面进行修缮。到了马振江收玉米的季节,他看到河边那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已经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柏油路。另外,河边还修建了一座更为宽大的桥,让大型农机可以方便地开进农田。

(四)

“2021年10月份,1000亩玉米喜获丰收,我卖玉米的收益弥补了种小麦的损失。”今年7月18日下午3时许,马振江站在自己家的粮仓里,随后抓起一把小麦,然后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天气条件好,自己地里的冬小麦亩产量达到1200斤。

“这些吃过滏阳河水的小麦品质特比好,都能卖到每斤1.5元以上。”他吹去手中小麦的麸皮,然后检出一粒粒饱满的麦粒,品尝着它们的香甜。看到天边的太阳开始偏西了,马振江赶紧开上农机带着记者来到一片玉米地里。仅用半个多小时,他就给连片的玉米地打完了农药。

“家里有个好媳妇,那就是得了一个宝。”走在回家的路上,马振江感慨地说,这些年来,乐观开朗的妻子让他们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这令邻居们羡慕不已。

傍晚时分,忙完了地里的工作,马振江一家老小习惯在家门口的滏阳河边遛弯。“3年前,我们可不敢到这里来散步。”马振江说,当时,滏阳河脏的像臭水沟,而且河边到处是垃圾。岳母岳父来家里做客,我都不敢让他们住在家里,而是请他们到镇上的旅馆居住。如今环境好了,滏阳河成了景观河。前一段时间,岳母主动来这里帮忙照看孩子,直夸这里变化大,真是今非昔比。

太阳将要落山,西天上映出一片金灿灿的晚霞。在晚霞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滏阳河面泛着金光,煞是美丽。睹景生情,马振江感慨地说,他常听老人讲,滏阳河的高臾镇曾盛产大米和莲藕,因其口感醇香,而享誉京畿。下一步,他打算在这里试种水稻和莲藕,让这里恢复往事的“鱼米之乡”景象。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昆/文 范文平/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