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故事多一“典”

邯郸故事多一“典”
2021-12-30 11:43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王梦洁

成语之都是邯郸,回望2021年,邯郸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故事。岁末,本报推出年终特刊——邯郸故事多一“典”,回顾一年来在国内、省内有较大影响的新闻事件,采访参与、见证这些事件的邯郸人,用纸笔描绘时代风云,弘扬大爱与担当,彰显邯郸人的时代精神。让我们一起礼赞这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对新年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万山磅礴 看主峰

火红党旗飘扬,恰是百年风华。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6月28日,由中共邯郸市委主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博物馆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邯郸党史大型图片文物展在市博物馆开展。

红藏会会长卫庆前向记者介绍抗美援朝时期的藏品。

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展示了建党百年来,邯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不怕牺牲、砥砺奋进、走向复兴的光辉历程。历时3个多月的展览,吸引参观者无数,掀起数次参观热潮。

本次展览的参展品中,有很多件红色文物是由邯郸市红色收藏委员会(以下简称红藏会)提供,像大革命时期邯郸工会农会徽章、四版全红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号,缴获的侵华日军防毒面具等战利品,反映上世纪80年代轻工业水平的邯郸生产的“蝴蝶牌”自行车、“金菊牌”缝纫机等。近日,记者专程来到红藏会,听红藏专家讲述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枚徽章讲述一段历史

一枚徽章,记录着一个故事,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烙印。

张锋海是红藏会副秘书长,他的收藏以徽章为主。12月24日,在红藏会办公室,他向记者展示了多年来他收藏的一枚枚珍贵的红色徽章。

张锋海说,作为一名专业级别的徽章控,他收藏有大约数千枚的徽章和纪念章,其中包括解放战争系列、抗美援朝系列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系列。

张锋海将徽章整齐地摆放在桌上,边向记者展示,边拿起来向记者介绍。你看这是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奖杯和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毕业纪念章。张锋海说,邯郸是一块红色热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河北省立(永年)第十三中学就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的活动很快在邯郸一带发展起来。记者现场看到,奖杯和纪念章的品相保存完整,仔细看上面的字迹非常清楚,拿在手里,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岁月感。

在同一时期,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邯郸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瓷业工人和农民,把马列主义的真理同自身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先后爆发了六河沟煤矿工人、彭城瓷业工人反压迫、反欠薪大罢工;邯郸铁路工人还参加了京汉铁路大罢工等一系列重大斗争。张锋海说,在斗争中,邯郸工会、农会一步步成长壮大,为邯郸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看到,桌上摆放的证章中,有永年县农会证章、河北省立七师徽章等。从这些早期徽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工运、农运、学运在邯郸的蓬勃发展。

张锋海说,他从2000年开始收藏徽章,主要是通过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淘宝,遇到他认为有收藏价值的藏品,即使省吃俭用也要收入手中。

这一枚枚徽章的背后代表着一段真实的历史,值得后人用心珍藏。

红色纸品见证百年辉煌

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无论鸿篇巨制抑或雪泥鸿爪,在收藏界展现出来,皆为本民族的情感所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红藏会会长卫庆前,开始收藏与晋冀鲁豫边区相关的报纸、票证、书籍、杂志、文献、钱币等红色文物。他收藏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号、华北《人民日报》创刊号,抗战时期石印报《胜利报》《胜利画报》《黄河日报》《晋冀豫日报》;何云创办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涉县发行的《新华日报》太行版;收藏的文献有一二九师先遣队条子、赵树理著《李有才板话》1943年第一版等。他还发现并收藏了新中国成立前的《邯郸日报》,改写了《邯郸日报》“1952年创刊”的报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邯郸党史大型图片文物展中,摆放在抗战时期展板下的一套13册的《晋冀鲁豫军区烈士英名录》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卫会长向记者介绍,《晋冀鲁豫军区烈士英名录》发行于1947年,记载了抗战时期包括左权将军在内的

19000位烈士的英名。收藏者是红藏会名誉会长、有着56年党龄的王连增。平日里,王会长从不轻易示人,为了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在展览中,他慷慨地拿了出来。

“这份《冀南日报》晋冀鲁豫边区一届二次参议会特刊,是我第一次公开展示。”卫会长对记者说,“特刊”详细介绍了1946年3月在解放不久的邯郸市召开一届二次参议会的盛况,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边区政府决定修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这些珍贵的红色纸品,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也是我们党史学习非常好的教材,它书写了邯郸大地上不能忘却的历史。”卫会长说,红藏会参展展品是他们从1万余件藏品中精心筛选的,所有展品都是红藏会藏品的精华部分。

用最好的藏品献礼建党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邯郸大地浴血新生。邯郸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

邯郸生产的“蝴蝶牌”自行车、“金菊牌”缝纫机、“青松牌”收音机等,都是那个年代的老物件,能反映出上世纪80年代邯郸的轻工业水平。为了找到品相达标的藏品,著名民俗收藏家、红藏会副会长赵海京,专程从永年老城赶回自己河北铺村的家中,在老屋内找到一辆品相保存完好的“蝴蝶牌”自行车,因为需要搬出一件又一件杂物,找到自行车时,他成了满身满脸全是灰尘的“土人”。为了找到机头和机身完整的“金菊牌”缝纫机,赵海京将邻居正在使用的缝纫机借了过来,从而顺利找到邯郸生产的“两大件”。

红藏会副会长贡延红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向记者展示,里面装有“跃峰渠”粮票、菜票、粗粮票、布票、油票等各种票证,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带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用最好的藏品向建党百年献礼”,这是邯郸红藏人的承诺。这些珍贵的藏品,既是展品又是生动的党史学习教材。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苦难辉煌。在党的领导下,如今的邯郸已建设成为经济总量达到3636.6亿元、城区人口超过300万的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古赵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年党史路,愿岁月悠长,山河无恙……

邯报融媒体记者 周聪/文 范文平/影

水碧山青 一堂春

目光所至皆为水碧山青,这是这座古城养育出的山水;心之所淌都是红色血液,这是这方水土养育出的初心。今年九月,第六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享三千年灿烂文化,赏八百里秀美山川。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在这次大会中,向世人展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厚重底蕴,还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本次旅发大会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大会圆满落幕距今已有三个月了,但是这次盛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涉县太行民俗小镇一角。

家乡变美了

感受红色魅力,探寻文化记忆,乐享山水田园。涉县是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主会场所在地,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赤水湾太行民俗小镇等是这次大会的观摩点。

家住赤水湾太行民俗小镇旁的杨磊先前一直在外省务工,去年回家时,他发现自从我市开始筹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后,家乡变美了,宣传的方式也是多彩多样,来小镇游玩的旅客也多了不少,这让他看到了在家乡发展的机会,于是他便留在了家乡,在民俗小镇开了一家百货店。杨磊说:“记忆里来我们这儿的游客不是很多,我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同事问我家乡有什么旅游景点,我说后他们都没听过。前一阵子,趁着省旅发大会他们来我们这儿玩了几天,一直称赞说这里有山有水,还有这么多的红色文化,很不错嘞!”

当问及百货店的生意时,杨磊眼角的笑意又深了几分。他说:“现在呀,我们店经常营业到晚上十点多才关门,家乡建设好了,经济发展也跟着上去了,而且在这儿绿水青山的,空气质量都好了不少,以前我在外边的时候经常会犯鼻炎,结果回来后,自己就好了……”

在赤岸村长大的村民李卫霞如今已离开家乡多年,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就在她从小长大的村庄里。这次回来她惊讶于家乡这两年的发展太迅速了。她说:“虽然每到节假日来村里参观游览的游客就会增多,但是村子里和周边的基础设施变化并不大,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很好,今年省旅发大会在我们这儿举办,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作为红色旅游发展基地,游客一下子多了起来,环境也变好了,广场也扩建了,周围的道路都铺设了,绿化也升级了。真的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

涉县巨幅“女娲补天”稻田画。

骨子里的红色血液

前几日,记者再次来到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的主会场涉县,驾车行驶过赤水湾大桥时,同行的人感慨道,以前来这里的时候,桥面很窄,现在建设得是真好啊!

负责赤水湾大桥修建工程的监理张酉年告诉记者,赤水湾大桥项目共建设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过去的赤水湾大桥桥面窄,桥洞也很小,不仅承载的车流量有限,而且在每年的汛期,还总会有河水漫过桥面的危险。为了承办这次省旅发大会,保障全国游客的通行安全,建设任务不仅要和时间“赛跑”,还要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桥梁建设必须要阻断交通,为此周边的居民多次找到工程队。为了安抚群众,张酉年挨家挨户地去走访,向群众们解释。也许是他骨子里的那份坚持和真诚,最终获得了大家的理解,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七百多个日夜的努力,最终桥体建设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张酉年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听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长大的,这次省旅发大会在家乡举办,主题还以红色命名,自己能为此次大会出一份力,真的很开心。”

红色记忆小镇的南大门建设是从今年8月22日开始的,负责此次建设的项目经理成先生告诉记者,施工时,恰逢今年的雨季,降雨量比往年多了不少,因此施工团队的工人们几乎是24小时连续施工,最终保质保量在9月19日完成交付。

成先生说:“能够参加家乡的旅游建设,将我们邯郸的精神风貌展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为省旅发大会出一份力,我们都感到无比的光荣。克服重重困难,按时交付工程,是我们对家乡的承诺,这也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流淌的同一种红色血液支撑着我们。”

创新融合出奇迹

第六届省旅发大会以“主会场+分会场+线上直播”模式同步召开的开幕式实现全省县(市、区)全覆盖,以“线下会议活动+线上云会议、5G云签约、云展览、云观摩、5G云直播带货”模式,多渠道汇聚流量、聚集人气、扩大影响。除了大会模式的创新,本次旅发大会在其他方面的创新也是随处可见。

旅游形式的创新。红色记忆小镇中的沉浸式表演让很多前来观看的游客耳目一新。采访时,曾观看过表演的一名游客说:“观赏效果太震撼了,观看表演的同时,又使红色历史深入人心,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给我们上了一课。”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木刻、织染、草编等传统文化活动。这种参与感强、文化味浓厚的旅游新业态得到了游客们的广泛认可。

文化融合创新。在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的巷子中,设有茶楼、咖啡馆、手工坊和文创店等。这个小巷子俨然已被打造成了文化街区,但是同以往的文化街区不同的是,这个街区延续了这个地方的历史特色。涉县三宝里的花椒被做成了“花椒美式”、核桃成了西式点心、编草鞋成了体验手工艺术品制作……文化和创意相结合,助力了当地产品的升级,这就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太行山旅游风景道串联起我市68个旅游景区、响堂山石窟文化带动特色农产品迅速走红、王坡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等,这些发展都是借旅发的东风,走出了一条绿色旅游和发展的新道路。至此,邯郸市的旅游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岁末时分,再回首,硕果累累。这一年,我市借力省旅发大会的东风将绿色发展贯彻到底,全力打造绿色“会客厅”。这座古城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将文化底蕴与绿色美景融合,邀请八方亲朋共赴邯郸描绘美好未来。

邯报融媒体实习记者朱琰珺/文郝群英/影

志同稻合 逐一梦

在永年区广府古城东侧一家公司的宽敞院落里,有一面文化墙,上面刻着一组鲜红的数字——“1326.77”。这六个数字如此排列,缘于袁隆平院士生前留给宋福如及其科研团队的嘱托。

那么,这嘱托是什么,又与这组数字有着怎样的渊源呢?今天,我们顺着宋福如的回忆,去慢慢寻觅、体味……

宋福如和袁隆平院士在一起查看水稻长势。(资料图)

红色数字

12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永年区广府古城东侧的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董事长宋福如。他衣着朴素,虽然年逾古稀,但眉宇间显露出沉稳、干练而又自信的神色。

时间已经接近中午,但宋福如还在忙着协调公司里的各种事务。记者沿着公司内的文化长廊散步,欣赏墙上那一幅幅有关农业生产的照片。这个长廊尽头的文化墙很有特色,被做成三面红旗的样子,并刻着一组鲜红的数字——“1326.77”。这组数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正当记者因好奇而举起相机拍照时,只听身后有人笑着说:“实在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原来是宋福如来了。

“这组数字是目前世界杂交水稻的亩产公斤数最高纪录,它印证了邯郸是袁隆平院士实现梦想的地方。”宋福如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稻亩产250公斤,到2000年已实现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700公斤,今年更是达到了1326.77公斤。

“1326.77公斤的亩产数得来不易,它不仅属于邯郸,更属于全世界,因为杂交水稻已经在全球好多地区种植,它解决了几亿人的粮食问题。这数字背后是我们农业人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攻坚克难、不断攀登的结果。”凝视着墙上的红色数字,宋福如讲起它背后的故事。

禾下之梦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宋福如第一次见到了袁隆平院士。两人围绕“种肥配套”创高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次年4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宋福如创办的河北硅谷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2014年,硅谷农科院被列为全国第六期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建设了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创高产基地。

自从合作以来,两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工作交流中,袁隆平院士曾饶有兴趣地给宋福如讲:“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在我们高产杂交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宋福如说,作为科学家,袁院士深知,梦想只有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数字,然后通过几代农业人的劳动和付出才能实现。为了梦想,袁院士经过不懈努力,使我国杂交水稻亩产量突破900公斤。2015年5月,硅谷水稻试验田里刚插上秧,袁隆平院士就对邯郸朋友宋福如寄予厚望,“我希望你的团队能实现一个新跨越,争取让水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

当年,在宋福如的带领下,硅谷农科院组成攻关团队,对试验田水稻进行精心培育和养护。最终,硅谷农科院不负厚望,使水稻的亩产量达到1051.61公斤,创造了当年我国北方杂交稻产量的最高历史纪录。后来,袁隆平院士曾三次来邯郸指导制定杂交水稻创高产方案。

去年12月20日,病中的袁隆平院士坐着轮椅,在海南主持召开“2021年水稻超高产工作会议”,开始了新的追梦计划,并委托他的“弟子”农业农村部耐盐碱水稻生物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新奇给宋福如送来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还嘱托说,“希望新的稻种配合有机硅功能肥能继续创造奇迹——使水稻亩产突破1300公斤,为建党百年献礼。”

完成嘱托

袁隆平院士的嘱托是一项重大的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份历史的责任。今年3月,宋福如组织硅谷农科院团队制订了新的创高产方案。5月22日下午,站在插完秧的稻田中,宋福如突然听到噩耗——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去世了。

宋福如一刻也等不及,于当日19时赶往长沙吊唁。次日中午,在袁隆平院士的遗像前,他暗暗发誓:“你的嘱托,我们一定完成。”

化悲痛为力量,宋福如及其硅谷团队成员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稻田间。废寝忘食,观察研究,攻坚克难……“大家每日如此辛苦,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袁隆平院士的嘱托。”宋福如说。

10月23日,这块位于邯郸永年的示范田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期待着一个共同的结果——水稻亩产突破1300公斤。

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指导,河北省科技厅组织,来自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华中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等单位的7名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在示范基地102亩水稻田随机抽取了3块地进行测试。最终,专家组宣布:“平均亩产数为1326.77公斤,我国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这组数字证明我们顺利完成了袁隆平院士的嘱托,更预示我们距离他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一步。”宋福如说,这个成绩,让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创高产梦想在邯郸画上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句号。另外,随着农业专家们不断地向更高产量前进,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将指日可待。

在现场,宋福如难掩激动心情,让人在田边做了一面文化墙,并刻上这几个重要数字,留作永久纪念,以表达农业人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切怀念之情。

“我太喜欢这面文化墙了。”宋福如说,测试活动结束不久,便出现阴雨天气,他怕淋坏了文化墙上面的“1326.77”这组鲜红数字,于是想办法把整个文化墙运送到了公司的大院里,以方便保护。

追梦前行

“袁隆平院士生前,已经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计划把光合效率提高30%,以达到水稻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宋福如说,硅谷农科院生产的有机硅功能肥能有效促进叶绿素合成,并起到改良土壤的功效,因此,他和硅谷农科院的团队要继承袁隆平院士的遗志,继续加大研发力量,让公司生产的有机硅功能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土地改良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李新奇博士和宋福如的硅谷团队正密切配合,在我国东北地区把“种肥配套”耐盐碱早熟杂交水稻技术推广示范,希望把东北松嫩平原上大片的贫瘠盐碱地转变为下一个“鱼米之乡”。

宋福如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明年,他打算在永年广府古城附近投资建起一座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创高产基地纪念广场,并把这个刻着红色数字的文化墙放置其中,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

邯报融媒体记者刘昆刘圆圆/文李磊/影

相济也若 左右手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已经过去了五个月,城市和乡村的面貌逐渐恢复如初,亲历者心中的“积水”也在慢慢消散。灾难本身不值得铭记,但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那些温情有爱的时刻却应该留下痕迹。我们记录、回顾,是为了明白何为患难见真情、何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守望相助……近日,记者采访了邯郸日报社资深摄影记者李磊,请他讲述在河南抗洪抢险一线的生死营救故事。

“这次不是模拟,是实战。”

自从经历过2016年的那场“7·19”暴雨后,每到雨季,李磊便会背着相机,深入防汛一线采访。在不经意间,他也成为众多逆行者中的一员。

2021年7月18日,我市出现一轮强降雨过程,西部县区成为防汛重点区域。当日,位于我市西部山区的青兰高速公路淑村连接线挡墙边坡发生溢水,李磊跟随市交通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到现场采访了他们的维修情况。三天两夜,直至7月20日,他才结束采访任务返回市区。

因为下雨,道路湿滑且泥泞,20时他才匆匆赶回单位。疲惫、饥饿加上天气寒冷,还没吃饭的他,想着去附近的餐馆吃碗面,暖和暖和。才吃了两口,手机突然响起。“报社领导给我下达紧急采访任务,让我作为邯郸日报社唯一特派记者,立刻与邯郸市消防救援支队增援河南抢险队会合。”李磊对记者说。时间紧根本来不及回家,好在因为常年出差采访,李磊的车后备箱内常备着相机电池、闪光灯以及一双拖鞋和简单的洗漱用品,匆匆收拾后,他迅速赶往集结点。

22时,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集结点灯火通明,百余名消防员冒雨从县区火速集结。一时间,马达持续轰鸣、装备陆续装卸……消防员在雨中忙碌,做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当晚,共有103名消防员、18辆执勤车、14艘舟艇、1300余件(套)各类装备器材,以及72小时自我保障物资携行装备,迅速集结完毕。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整装待发的李磊和消防员们就地休息,等待着出发的命令,焦急、紧张……夜已深,却没有丝毫困意。“嘟……”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声,7月21日5时24分,几乎一夜未眠的消防员们组成邯郸市消防救援支队跨区域增援队伍,冒雨出征。

穿上那身消防救援服,李磊登上去往河南救援的消防车。窗外,京港澳高速公路两旁,到处一片汪洋,庄稼地只剩点点绿意,高大的广告塔柱也被吹得东倒西歪,电线杆孤独地挺立在洪水中。这些场面无一不在提醒着这位经常参加各种救灾演练的记者,“这次不是模拟,是实战。”

“回想起来,会后怕”

7月21日12时55分,才吃过“早饭”的他们,命令就来了:汤阴县宜沟镇魏城村被洪水围困,600多名村民等待救援。增援车队绕开水毁路段,一刻不停地在暴雨激流中向救援点挺进。李磊回忆道,“车在路上开着,洪水持续涌上军用卡车的挡风玻璃,一下一下拍打着车窗,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景。”

路况难行,又需要争分夺秒,稍有不小心,就可能发生危险。雨刷器疯狂地摆动着,把倾盆雨水甩向两边,消防员姜万虎目光紧盯前方,双手牢牢抓着方向盘,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行,我一定行”,给自己打气。

当日18时28分,车辆顺利到达魏城村村口。下车后,李磊看到,村庄里的房屋一半都泡在洪水中,远处的屋顶上有些人影晃动。村口稍微高点的公路上,有几位为营救亲人而手足无措的年轻妇女,她们操着河南口音,焦急地向救援队员介绍情况,“村里都被淹了,电话也打不通,这么急的水,我们现在根本进不去,也不知道里面什么情况啊。”

来不及思考,消防员渡洪流、剪铁网,就此为“孤岛村”打开了一道“生命之门”。此时的村庄,仍不断被洪水冲击着,暴雨没有丝毫减弱的意思。李磊跟在第一批进村的消防员身后,一脚踏进齐腰深的洪水中。身高178厘米的他,被这湍急的洪水差点冲倒。“洪水灌进我的衣服里,救援服本身就很重,再加上水的阻力,我只能蜷曲着双腿顶着洪流才能站稳。”李磊一手抓着前面消防员的手臂,一手将相机紧紧捂在胸前,缓慢前行。

进入村庄后,消防员在空荡荡的街巷中挨家挨户敲门喊人,一趟趟用生命“摆渡”生命!李磊孤身一人,一手托着两个相机,一手扶着墙壁艰难地在水中前行,忙着抓紧定格这些瞬间。暴雨中,他的眼镜上全是雨水,相机、手机轮番上阵,一个被淋湿了就换另一个。手上忙个不停,脚下也得时刻注意,“在那个时候顾不上想危险,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一个腿软没站稳,就真的完蛋了。”那晚回去后,李磊全身瘫软,衣服也几乎全部湿透。

“我们是生死战友”

闻“汛”而动、向水而行……连日来,消防员全力以赴投入到防汛救援任务中,年幼的孩子被抱出来了,白发的老人被抬出来了。李磊随队采访14天,也一同见证着、记录着、感动着……

“那真是在救命啊,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来不及了……”危难之际,李磊看到了何为命悬一线,何为死里逃生。“因为情况复杂又紧急,在出发前,救援队就已经结合消防员各自擅长的技能,提前做好了分工,当时救援队里担任司机的那个消防员,哭着对队长说‘我要上一线’,他觉得自己没真正到洪水里救被困群众,就不算在一线,但其实只是分工不同。”深入一线,李磊懂得了何为担当责任,何为冲锋在前。

在北陈王村,一名在水中哇哇大哭的宝宝刚被抱上橡皮艇就露出了笑容,那小天使一样的面庞,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这微笑,真的太治愈了!那一刻,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灾情面前,李磊用镜头记录着何为人民至上,何为同舟共济……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李磊还经常会和一起去河南救援的“队友”聊天,“虽然之前也经常采访,但这次回来不一样了,我们是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了。”

面对倾泻的暴雨,面对滔滔的洪流,无数的平凡人甘当逆行者,他们全力以赴,护佑着同胞,守护着城市。同时,也为这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增添了些许令人宽慰的底色。

邯报融媒体记者 薛雅兰 杨溪/文李磊/影

忙趁东风 放纸莺

现如今,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轻了,周末也不再穿梭于各类补习班之间,昔日快节奏的学习模式也渐渐慢了下来,天真灿烂的笑容又回归到孩子们的脸上,他们显得是那么的轻松而快乐。今年,国家教育部实施“双减”政策以来,随着孩子们作息时间的调整、课堂效率的提升,“五花八门”的特色课程、别出心裁的作业内容、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等,这些令孩子们“如释重负”的变化,正在我市悄然发生着……

据悉,“双减”政策落地五个月来,我市各学校正想方设法在学科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时间上做“减法”,在丰富文化底蕴培养和教学质量上做“加法”,使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养培养齐头并进,真正让“双减”成为素质教育的抓手,让孩子们享受着象牙塔里的快乐……

百花小学民乐团的同学正在练习“迎冬奥倒计时30天乐团云端新年音乐会”曲目《金蛇狂舞》。

重拾爱好,展现自我“小成就”

“现在作业少多了,我在学校就能全部写完。”“回家后我会帮着妈妈做做家务,读我最喜欢的《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我的假期终于我做主了!”……采访时,当问到“双减”政策后的改变,丛台区学步桥小学六年级的阎沂骋和他的好伙伴王一豪脱口而出,还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

对于孩子们而言,每天放学后,他们不再被繁重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更不用再在补习班之间赶场,他们完全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记者见到复兴区百花小学六年级学生李矜萱时,她自信而又阳光的气质,使人眼前一亮。李矜萱是百花小学民乐团里竹笛的演奏者,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二年级时便开始学习竹笛。众所周知,乐器类的考试一共分为十级,而李矜萱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考过了八级。然而,音乐上的“苦练”,并没有给李矜萱的学习成绩带来“累赘”,反而相得益彰,成绩名列前茅的她,不仅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还更懂得在音乐中放松心情。同为民乐团里的古筝演奏者杨昕雨更是多才多艺,绘画、朗诵样样出色。前不久他用纯英文完成了一场童话故事《小红帽》舞台剧表演,成为学弟学妹们的榜样。

“从最开始的害怕、害羞到现在自如地在台上表演,民乐团让我找到了自信,这种自信的力量也传递到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收获好的成绩。”杨昕雨兴奋地对记者说。

听着孩子们的诉说,也使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眼中的教育,正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没有了传统的“刷题式学习”,没有了疯狂的“补习班”赶场模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让他们重拾爱好,并且还有了自己的“小成就”。

放下焦虑,家校共同教育

在邯山区实验小学门口,刘女士和庞女士正在等待孩子放学,谈及“双减”后的变化,她们各抒己见。刘女士说:“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以前孩子根本没时间看书,身边人都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我也给孩子把语数外三科都报上了,一到周末便奔波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哪有时间看书啊!”庞女士点点头,也深表赞同,她说:“现在孩子有了充足的时间,我会陪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读书之余,我还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亲近大自然,增强孩子的体质……”

前不久,在复兴区百花小学的一场家校沟通会上,老师与家长们围绕在“双减”形势下,家长如何适应、放下焦虑,如何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家长们传统的“分数至上”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复兴区百花小学校长弓彩玲对记者说:“在‘双减’政策下,作为学校更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为孩子制定个性、理性、科学的成长目标。”为了将科学教育观念渗入到每一位家长的心里,百花小学定期组织教育专家举办家长课堂,组织家长交流分享会,还开起了家长读书会,每个年级建立起读书群,每天都有家长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在这个过程中,百花小学二年级七班宋俊宇的妈妈更深入理解了“减负不减质”的内涵。一次读书分享中,她说:“通过学校组织的读书会,我感受颇深,也懂得了放下焦虑,放下‘分数攀比’,真正帮孩子做的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各个学校还以不同的形式为孩子们“减负”。

丛台区学步桥小学以“给书包‘减肥’”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经开区文教局则高度重视“双减”背景下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工作,举行了有作业观摩、典型汇报和有课例展示、课后研讨的优秀课例展示活动,让辖区内各学校之间积极互动交流。

复兴区百花小学在改革上别出心裁,经过三次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采用“单元式”“主题式”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再以戏剧、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们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现出来。另外,记者还了解到,该校在完成课后作业辅导后,每个年级每学期以“读一本书,演一部剧”的形式,戏剧化展现书本内容,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做编剧、做导演、做绘景、做场布……

“我们始终希望在校园里看到的都是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孩子,这才是教育本来应有的状态,而‘双减’政策就是让教育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弓彩玲对记者说,“‘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在‘双减’政策下,作为教育主阵地需要更好地权衡教育的增减,这就对课堂教学水平、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习是一生都要坚持去做的事情,如今,把孩子的负担减下来,将学习的效果提上去,让他们用坚实的翅膀飞翔在追梦的路上。

邯报融媒体记者 赵鸿粼/文周绍宗/影

桃花依旧 笑春风

隆冬时节,夜长昼短。2021岁末,邯郸人的朋友圈可能忘记不了今年因疫情防控多次出现的“紧急寻人”,浏览时或许会心头一紧;为有效防控疫情,邯郸人也在朋友圈看到了红白喜事缓办、简办倡议书,做到了服从大局,减少聚集。同时,全市公共场所消杀防疫不松懈,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程规范佩戴口罩,进入商场、超市、影院等公共场所主动配合测温、查验健康码,市民所在社区、工作单位倡议积极接种新冠疫苗一针、二针、加强针……一道道屏障筑了起来。近日,记者采访到了邯郸疫情防控工作的见证人,请他们讲述自己的防疫故事。

图为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在接种新冠疫苗。

人人有责

全国疫情整体趋于平稳,今年,我们掌握了与病毒搏斗的有力武器——新冠疫苗。

12月23日早8点,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记者见到了疾控科医生张崴,一大早,疫苗接种点便忙碌起来。张崴医生告诉记者:“目前正是市民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的高峰期,有的人选择到第一医院这样的综合医院接种。”

张医生在向记者介绍日常工作时,市民王女士上前询问:“请问在哪里可以接种?”在张医生的带领下,王女士来到候诊预检室,接诊医生告知:“既往发生过疫苗过敏不要接种,如发热或各种急性疾病发作期也不要接种。”确认无接种禁忌后,王女士来到登记室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接种凭证。

来到接种室,医生详细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批号、有效期后,确认接种信息无误,对王女士进行了疫苗注射。简单的动作,疫苗接种医务工作者每天要重复上百次,多的时候达上千次,“自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疾控科全员每天都在职在岗。”张崴说。

张崴医生告诉记者:“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虽然每天工作很辛苦、很繁锁,但深感使命重大,能从事这项工作也是一种光荣。”

“从免疫规划角度来说,接种疫苗是当前预防和抵御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手段。自中国疫苗获批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分秒必争,在卫健委的统一调配下每日加紧为市民注射疫苗。相信通过疫苗接种,应接尽接,能够为我们市民建立起坚强的防护屏障。”张医生对记者说。

张医生回忆:“今年年初,我们首先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进行了疫苗接种;4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对成年人进行接种;7月份,对全市中学生进行疫苗接种;10月底,对小学生进行接种。如此分步骤分人群来接种,是较为科学的方式。”

“印象深刻的是4月在市会展中心,那是我市第一家大型临时接种点,当时很多市民连夜排队等待接种,我们医务人员也是连续工作不停歇,虽然累但很骄傲能参与、见证。”张崴医生说。

疫苗带来希望,黎明终将到来。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近百年来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在历史上,天花、霍乱、鼠疫那些来势汹汹的瘟疫也都最终被人类攻克,相信人类也将会战胜新冠病毒。

严防死守

邯郸市中心医院东区发热门诊位于西门附近,守护这道“关卡”的是感染性疾病科的医护工作者。在这里曾经发现了邯郸市第一例新冠发病的病人,也抢救过邯郸市当时唯一一例重症病例。

记者来到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一进门,消毒水味扑鼻而来。该科主任范晓英医生向记者介绍,“来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需要经过仔细筛查,对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应重点警惕,一旦有新冠肺炎和其他重点传染病,医务工作者将及时采取措施救治。”

可以说,感染性疾病科是疫情的“吹哨人”。范晓英医生回忆,“2020年春节时,医院还不具备核酸采集检测技术,不能马上准确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虽然那位病人肺部CT没有显示异常,但根据这位病人的旅居史,医院连夜进行专家会诊,将标本送至省疾控中心,最终及时发现并确诊了病情。”

这在当时拉响了警报,从那时起,市中心医院一直严防死守,开展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不管严寒酷暑,工作人员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一干就是8小时,尽量不喝水少上厕所,不叫苦不叫累、严防死守,守好抗疫的一道道防线。一旦发现有疫区接触史、健康码为黄码或红码的人员,以及聚集发病者,立即上报总值班、医务科,联系疾控部门、当地社区等进行报备及隔离管控。对于疑似患者需要进一步收治到隔离病房留观,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等,工作严谨又繁琐。”范晓英说。

记者了解到,中心医院核酸采集区先后进行了改造,安装了紫外线灯等设施设备,隔断为穿戴防护用品区、一脱区、二脱区,使采集流程更加合理、完善。自2021年1月1日至今,中心医院共完成核酸检测1455403人次。

同袍之情

“由于全国疫情呈散点暴发状态,年初石家庄藁城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院立即派出医疗队前往支援。”邯郸市中心医院医务科的任利彬感触颇多,“常常是半夜接到通知,凌晨出发,医护人员接到任务没有任何犹豫。”

“1月14日,由徐宝元院长带队,1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儿科医疗团队赴石家庄开展救治。我了解到,其中任华医生的爱人郝强在2020年暴发疫情时支援过武汉,那次她也上阵了。”任利彬向记者介绍。

据介绍,自2020年10月开始,市中心医院派驻石家庄国际机场两名医务人员,协助完成入境确诊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工作。2021年年初石家庄出现疫情时,他们直接转战到石家庄当地医院。

“除徐宝元院长带队的儿科团队,市中心医院还派出了核酸检测团队、重症救护团队,直到疫情结束他们才回来。需要我们邯郸的医护工作者上场时,他们绝不退缩。”任利彬讲述时对他们满是敬意。

夫妻上阵,团队作战,辛集、晋州,他们一次又一次出发。支援晋州的中心医院医生温佳这样写道:“即使条件再艰苦我们也努力坚持,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寂静的城市恢复往日的生机活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病毒来势汹汹,使我们陷入一场场拉锯战、持久战,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危难时我们守望相助,有一群白衣守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邯报融媒体记者曹楚琦/文周绍宗/影

出发!一起向未来

“滴答、滴答”,北京冬奥会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不断向我们靠近……

此时,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正跃跃欲试为这场体育盛世留下自己闪耀的身影;志愿者们,为这场盛会的顺利举办,默默地坚守岗位、服务赛事工作;美食大厨们,摩拳擦掌等待号令,为远方的客人准备饕餮盛宴;文艺创作者们,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冬奥助威呐喊……

对于梦想成真的期待,引领他们走过风风雨雨和荆棘坎坷,即使路上需要挥汗如雨,即使路途中风雪严寒、即使穿行于如墨黑夜,都挡不住他们坚持梦想前行的步伐和决心。这个梦,是冰雪的梦、奥运的梦,更是中国的梦。

现在,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和拼搏奋进的姿态来阐述这个伟大的梦想!

1

奥运会是个大舞台,志愿者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个人的无私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心中的夙愿。

这夙愿,蕴含炽热的情感和跳动的脉搏,蕴藏奔涌的热血和苦涩的汗水。他们满怀激情、带着铮铮誓言奔赴实现夙愿的梦想之地。

“志愿青春,冬奥有我!请党放心,冬奥有我!”这是11月8日,河北工程大学志愿服务团首批31名志愿者出征时喊出的口号。“能够为2022北京冬奥会服务,我倍感荣幸和骄傲。”这是12月22日我市100名高校志愿者奔赴张家口赛区临行前吐露的真实心声。

被冬奥选中的“邯郸女孩”徐祎晨,就读于中华女子学院服装表演专业。2021年5月11日,她如愿成为北京冬奥会赛时颁奖礼仪专业志愿者。为了在颁奖时身姿更挺拔、步速更精准、转身更整齐、笑容更自然,每个动作她都要分解练习成百上千次。在冬奥会进入“冲刺”阶段,她也即将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镜头,在被竞技体育的高光时刻记录的同时,用自己灿烂的微笑展现充满魅力的“东方美”。

邯郸学院大二学生唐国华,在大学期间就热心志愿活动,先后当选为邯郸园博园、省旅发大会的志愿者。她的家乡就是张家口,一想到自己将以帮扶志愿者的身份返回家乡,便异常激动。在这次志愿者任务分配中,她主要负责张家口赛区的餐饮大厅服务工作。为了干好这项工作,在3个月的培训期里,她苦练站姿、引领、托盘、走位、问好、上位递物等动作,在汗水和心血的浸泡下磨练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就读于河北工程大学机械专业的大三学生李晓勇也来自张家口,他将从事张家口帮扶酒店前厅接待工作。他说:“这次出征,我代表着邯郸的形象,保证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辜负大家的厚望。”同时,他还表示会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把中国文化讲给各国参赛人员,让他们了解中国,喜欢中国。

在冬奥会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邯郸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身体力行宣传冬奥会、支持冬奥会,让全世界记住“中国”这个名字,了解一个热情而具有拼搏精神的民族,并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好客。

2

在极寒天气下,除了活跃在赛场场馆、餐饮服务厅和酒店前厅等服务区域内的邯郸冬奥志愿者,还有一些冬奥保障人员在幕后默默地奉献着。

在冰天雪地的张家口,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分外刺骨。此刻,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为了让全世界的观众能欣赏到一场精彩卓绝的冰雪体育盛会,邯郸人李阳和同事踩着齐膝的积雪,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检线路、抢修故障,奋战在冬奥赛场通信保障的第一线。

2005年,李阳进入中国联通邯郸分公司。当今年6月得知公司要选拔一批员工远赴张家口时,他马上向公司领导递交了“请战书”。11月12日,他作为第二批冬奥通信保障团队人员,入驻张家口崇礼区某宾馆。气温接近零下30℃,虽然之前有心理准备,但来到这里的李阳被张家口冬天的气温刷新了认知。

从这一刻起,他开始担负起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的机房巡检、室外抢修等通信保障任务。有时为了寻找故障点位,李阳和同事常常乘坐抢修车,在13公里长的山路赛道上巡查。但积雪太厚车轮常常打滑无法前进,他们一行人只好跳下车,踩着齐膝深的雪一步步挪向故障点位。

辛苦自不必说,但夜色下的赛场灯火辉煌,仿佛置身梦幻般的冰雪王国。这样的美景让他感慨,“请家乡的父老乡亲放心,只要我们在这里,大家一定能顺畅地欣赏到一场精彩的冰雪体育盛会。”

在冬奥邯郸帮扶团队里,有10名工程技术人员先行抵达了张家口赛区,他们分别来自邯郸宾馆、邯郸市政府第二招待处、曲周县文广旅局等单位。邯郸宾馆工程部经理谷华中是先行抵达人员的领队,今年52岁的他是这次出征队伍中年龄最长者。

张家口赛区酒店因刚建成不久,急缺酒店维护技术人员。在邯郸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下,他们提前动身,于12月18日赶到张家口。目前,他们主要负责该酒店内近400个房间的空调维护和热水供应保障工作。“我们会确保每一个房间里温暖如春,24小时有热水供应。”

如今,邯郸的冬奥保障人员正以热情的服务和专业的技能展现着邯郸风采,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贡献着邯郸力量。

3

邯郸美味进入奥运,在这座古城是旷古未有。

绝佳的机遇,绝佳的平台,为邯郸美食提供了一次绝佳展示的机会。

在北京冬奥会的饕餮盛宴里,河北省为赛事期间的餐饮服务,推出了独具河北特色的“崇礼菜单”。360道菜点,邯郸独占39道。

其中,磁县“磁州宴”中的蒸制鼓楼焖子、鸡汁观台豆干、磁州白莲藕、岳城水库大银鱼、冀南豆沫五道特色菜品,成安县特色小吃郎堡套肠,我市河北省餐饮业冀字号菜品研发方峰军大师工作室研制的迎宾冷头盘、翡翠鲜虾芹菜饼、菊花豆腐、芙蓉水晶百合、鹅肝花椒饼、翡翠山药太极羹等菜品入选“崇礼菜单”。

这些菜品,不仅造型精致创意感十足,而且内涵深邃,汇聚了丰富的地域文化。

品尝这些菜品的滋味,或许你会在瞬间感受到它背后的冷暖情怀、哲思妙构,抑或动人心扉的烟火故事。说不定在这味道里,你还会发现让心灵休憩的惬意空间。

然而,这些精致的菜品犹如艺术品一般,蕴含着厨师们的巧妙心思、不懈努力和成百上千次的实践。正是他们,令古赵特色美食持续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走上奥运的舞台。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韩建军,利用典雅含蓄和透着奔放气息的隶书,为冬奥会挥毫泼墨书写了一幅“开大境雄关,迎八方胜友,激情约会;燃五环圣火,聚四海健儿,天路骋怀”的对联。

对联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精髓,更表现了国人的热情好客,从而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所提倡的团结、友谊、和平,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象征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体育精神。

现在他们正身体力行,为冬奥、为祖国、为世界,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这点滴的气力最终汇聚成中国力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的基因。

邯报融媒体记者 刘圆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