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万里长城 固民族精神根脉

护万里长城 固民族精神根脉
2023-02-12 09:15 新华网 编辑:冀红

近日,《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施行,细化了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及其他部门的保护责任,明确了齐长城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开展齐长城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保护标识设立、建设工程管控、用地管控、风貌保护、修缮保护、抢险保护等,进一步加强了齐长城的保护、监管和利用,为促进长城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依泰沂山脉而建的齐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修筑于春秋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作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目前,已有包括甘肃、山西、宁夏、北京、河北、山东在内的多个省市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京津冀地区还共同签署了《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的联合协定》,推动长城保护与管理的区域性合作。同时,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颁布,沿线地区如宁夏、甘肃、北京、河北、辽宁等地也在积极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综合进行建设保护、主题展示和研究挖掘等工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的指导下,各地出台的地方性长城保护条例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对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墙体、关隘、城堡、烽火台以及相关遗存和环境风貌开展科学保护,明确并细化长城保护的主体责任,规范宣传教育、社会参与、研究利用等关键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在整合长城沿线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完善合理利用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不过,要在全国范围内对长城进行系统性的保护、监管和合理利用,仍面临一些现实性的挑战。例如,近年来一些“驴友”攀爬“野长城”的行为,不同程度上对未开放段的长城墙体造成了损坏。这恰恰体现出长城巡护与监管工作的艰巨性。由于长城主体和相关遗存在时间上跨越两千多年,地域上绵延万里,并且在沿线各县市区的分布情况差异化明显,长城本体与周边环境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艰难异常。

山东区域内的齐长城通常穿村而过,一方面为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又对兼顾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提出了要求,使得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成为守护长城的重点内容。此外,仍有大量长城点段处于未开放状态,分布于人迹罕至的地区,这些具体情况都提升了日常巡护和监管工作的难度。对此,《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除细化监测预警机制外,还提出以科技赋能预防性保护,促进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助力巡查监测工作。对于地处各行政区划边界的长城点段,还涉及跨界、跨部门的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促进区域性合作和县市区沟通协作机制,加强管理责任的落实。

长城建筑遗址、相关设施以及周边自然风貌,共同构成了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生态。要让古长城焕发新活力,首先要促进长城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发掘。对于相关文物、古籍和文化遗存的深入研究,是科学保护长城的基础,也是活化传承、合理利用的前提。历史上,长城的建造往往是就地取材,乘山岭而建,不同点段既有砖石垒砌,也有夯土建成。诸如烽燧预警机制、城障关隘的建造工艺及其功用等内容,无不承载了中华文明灿烂悠久的文化内涵。对这些跨域广阔时空的文化元素进行整理、挖掘和保护,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措施。

其中,借助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长城档案数字化和长城文化资源的数字再现工程建设,是加深系统化保护和利用的有效路径。通过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核心点段、文化带和区域连片整合的空间布局,完整、立体地呈现包括文化典籍、工程技艺、文学艺术以及建筑遗址在内的历史文明,提炼文化内涵、激活文化要素,有助于文化价值的展现与传播能力的提升。

当前,守护长城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公众多方参与到维护、修缮、抢险、文化创作和文化传承的活动中来。地方条例和规划的实施推进,让公共文化空间更好承载起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为互动式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万里长城永不倒”,体现的是中华民族顽强坚毅的民族精神:守护长城,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根脉;传承长城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长城见证了历史长河中的民族交往与融合,其所代表的国家记忆和文化符号,历经千年沉淀而依然璀璨光辉。保护好、传承好长城文化资源,亦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存续的重要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  李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