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文物里的邯郸丨探访赵窑遗址 溯源中原文明

文化中国行·文物里的邯郸丨探访赵窑遗址 溯源中原文明
2024-05-04 07:14 邯郸日报 编辑:张梦非

探访赵窑遗址 溯源中原文明

在武安市城区东北20公里,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脉,环拥着一块盆地,洺河与马会河在此汇流。

这里群山连绵、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水源充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千年古村落赵窑村便坐落在盆地中央。

日暖风和,考古发掘出土的赵窑遗址正静静卧伏在赵窑村南,以其千年的沧桑诉说着洺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变迁。

6000多年前,先民们曾在此“筑巢”聚居。如今,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正在开展田野挖掘,系统整理出土文物,溯源中原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

赵窑遗址位于洺河西岸,河北省文物部门于1960年、1975年先后两次发掘,1982年,核定公布其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列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自2021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武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开启赵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经调查、勘探确认赵窑遗址分布面积达110万平方米。

谈及赵窑遗址文化的丰富内涵,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部主任、赵窑遗址考古队领队魏曙光介绍,赵窑遗址包含了仰韶初期(北福地二期文化)、仰韶早期(后冈一期文化)、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仰韶晚期(大司空类型)、龙山、先商、商代、西周、东周、汉代等各时期文化遗存,考古学文化演进脉络清晰,基本涵盖了从仰韶早期到汉代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序列。

2021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赵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在东北部区域发现了七座北福地二期文化时期的半地穴房址,部分房址内或周边发现有墓葬,距今6800—6500年。这些集中分布的房址与墓葬为冀中南地区北福地二期文化遗存的首次发现。

后冈一期文化位于赵窑遗址南部偏东区域。魏曙光介绍,通过对这一区域的解剖发掘与勘探,他们发现一条长度330米,宽度2.4米至21.6米的壕沟环绕仰韶早期的聚落,围拢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据了解,环壕聚落,是指在古代人类居住区周围设有防御性壕沟的聚落形态,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南北各地都开始出现。“此次发现的环壕聚落为目前河北地区唯一的史前环壕聚落,也是后岗一期文化最为明确的环壕结构的聚落。”魏曙光说。

先民们的“基建”成果不止于此,在赵窑遗址东南部区域,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商代的房屋遗迹、环壕遗迹和水道遗迹。“我们在房屋遗迹中还发现了商代的热循环系统,这种通过热传导通道达到加热保温效果的屋内设施,具有科学环保的特性,反映了商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当时的技术手段。”魏曙光说,商代时期中型聚落分布面积达22万平方米,规模大、布局严谨,具有多层级聚落结构,为同时期所少见。其中五区5号房址首次发现居室内完整的热量传导系统,将取暖火炕的最早记录由西汉向前推进一千年,对于研究中商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北方冬季御寒取暖策略有重要意义。

各文化阶段出土的陶器、陶片等遗物都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点,如后冈一期文化出土的网纹彩陶片和人面石雕,庙底沟文化出土的陶釜、陶尖底瓶和彩陶器等。魏曙光介绍,特别是在商文化居址出土的卜甲、骨雕凤鸟纹骨笄和原始青瓷等,表明该遗址是一处等级很高的遗址区,而且继1960年发现带“箭头”标记的铜爵之后,再次在该区域出土的铜戈与陶器上发现“箭头”符号,推测应为商代族徽符号,赵窑遗址应为该部族中心聚落的都邑。另外,在战国文化区发现了排列整齐密集的长方形花土坑、地面石墙等,推测建于战国末期,是秦赵战争中建造的军事防御设施,可能为战壕的早期形态。

“从考古发掘来看,商代是赵窑遗址最为鼎盛的时期,赵窑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是河北商代考古与商文明研究的重要成果,填补了冀南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的空白。”魏曙光说,赵窑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绵长,从仰韶文化初期到汉代,文化序列几乎没有缺环,尤其是有完整的仰韶时期文化序列和商系文化序列,是研究冀南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的绝佳范例,它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实证。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敏

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图文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愿支付合理费用,并协调给予处理。如不同意本网站之转载,请及时告知我方撤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