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邺城有遗风——城市体验官系列报道之走进临漳

传世邺城有遗风——城市体验官系列报道之走进临漳
2023-11-26 11:01 邯郸日报 编辑:李茗茜

邺城,一个历史上跳不过的名字。曹操曾在此修建三台,留下了“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建安文学从这里兴起,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玄音梵呗曾绕梁不止,一尊尊、一座座精美的佛造像不仅令考古人员惊叹,更惊艳了世界。

邺城,作为六朝古都,有着太多道不尽的故事;临漳,作为中原襟喉,如今又书写着怎样的传奇?

■ 三台胜境忆往昔

走进邺城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一尊曹操雕像矗立道路正中,只见他目视前方,凝聚一派霸王之气。

 邺城铜雀三台遗址公园

道路西侧,复原的古城墙再现了千年前的辉煌。据文献记载,邺城呈长方形,东西长7里,南北宽5里。曹操在这里以西城墙为基,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凤)台、铜雀台、冰井台。邺城三台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巅峰,是古邺城的景中之景,堪称古代建筑之典范。

绕过曹操雕像,高高的门楼上,“三台胜境”的匾额格外显眼。穿门而过,54级台阶连通古今。百年古槐枝繁叶茂,阳光穿透枝叶,洒落在青灰色的石砖上。拾级而上,便来到现今仅存的金凤台遗址。

金凤台,原名金虎台,始建于公元213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此台落成时,台基高为8丈,台顶有屋135间。到十六国后赵时期,为避讳后赵石虎皇帝的名讳而改名为金凤台。现在的金凤台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

登高西望,巍巍太行连绵千里;下台回转,夯土细砂历史沉金。据说曹魏修筑三台时用米汤将夯土搅拌,每12公分夯一层,这样一层一层地夯上去,所以经过近两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依然屹立不倒。这些夯土弥足珍贵,为了保护好曹魏遗迹,2009年国家文物局投资100万元对金凤台西侧的夯土进行了加固处理。

层层夯土,虽不言不语,却是千百年来历史变革的见证者。而在此兴起的建安文学,更是为三台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在这里,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萦绕于殿阁楼宇之间,三曹与建安七子饮酒赋诗、慷慨激昂。三台建成之初,曹操在台上宴飨群臣,命其子和群臣当场赋诗赞美三台。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建高门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著名的《七步诗》亦成于三台。时至今日,“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千古回响,仍不绝于耳。

■ 六朝古都展雄风

览过长安城,略过洛阳城,睹过北京城,恢弘大气的中轴线布局展现了近千年来中国建筑之美,而邺城才是都城规划肇始地。

邺城博物馆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其中“邺城模式”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它中轴对称制度、单一宫城布局、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影响深远,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明清的北京城,日本的平城京(奈良)都深受其影响。

如今,要想一览六朝古都的风采,邺城博物馆是必去之地。邺城博物馆的入口似城门般巍然耸立,进入门内豁然开朗。讲解员姜赛飞介绍,博物馆的外形仿造朱明门而建,朱明门是邺南城的正南门,被称为国门,是众门之首,它是皇帝专用门,相当于北京正阳门。深入馆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复原的沙盘邺城,“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就如《水经注》中的记载一般。

据姜赛飞介绍,主馆内共有六个展厅,分别是“序厅”“中原要地、富庶粮仓——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魏武雄才、崭新都城——曹魏时期邺城”“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馆内珍藏,让人能够一眼千年。

提及邺城,便想到三国雄风。“往事如烟,铜雀台虽已不再,但其雄伟之风依然可以通过青石螭首窥见一斑。”姜赛飞说,馆内珍藏的青石螭首出土于铜雀台遗址,螭首通长1.91米、宽0.33米、高0.49米,前半部微上翘,眉目雕刻夸张精美。螭首是中国古代高台建筑使用的构件,一般用于台基顶部围栏的下部,其作用主要是装饰,象征着等级、威仪。邺城博物馆藏品丰富多样,展现出了邺城厚重的文化底蕴。

■ 菩提梵音传千古

东魏、北齐时期,佛教成为国教,邺城作为国都,成为全国佛教传播活动的中心。邺城考古博物馆内,遗存的佛造像诉说千年沧桑。

邺城考古博物馆的佛造像

据了解,邺城考古博物馆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内珍藏文物178件(组),多数为2012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邺城历史文物,是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

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便是镇馆之宝之一“覆钵塔”,也称“四面佛龛”。讲解员王丹介绍,覆钵塔是北齐时期的产物,为白石材质,通体彩绘贴金,得以看出当时北齐雕刻佛造像的技艺之高。

进入展厅,北魏谭副造释迦像、刘伯阳造释迦像、张雄造观世音像,东魏道智造释迦像、弄女造弥勒像、智徽造观世音像,北齐覆钵塔、北齐新样式的各类佛、菩萨造像及镂孔透雕的龙树背龛式造像精美绝伦。古代佛造像中的犍陀罗艺术特征,“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汉式造像以及具有笈多文化因素的“曹衣出水”造像风格,在此呈现。

“北齐佛造像的典型特征是背屏呈半圆形,由两株相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层叠的树冠形成锯齿状边缘,树干分叉处镂孔透雕,一些较大的造像常有两至三层透雕,造型极为精致,被称之为‘龙树背龛式’或‘邺城样式’。”王丹说,中国古代佛造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多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

据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邺城遗址范围内的临漳县洪山村、井龙村、邺镇村、马辛庄、河图村、义城村、上柳村、板屯村、东太平村及磁县南白道村等地陆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佛教造像,其中不乏一些小规模的集中发现,出土品以中小型的白石造像为主,也有少量金铜佛像,有不少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特别是2012年考古发掘的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中,一次性出土佛造像2895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佛造像最多的一次,因学术价值重大而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六大考古新发现”。王丹介绍,这些佛造像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许多文物有贴金、彩绘,出土后历经多年科学修复,如今,尘封千年的佛造像文物终于展现给世人。

藏馆内,一尊白石质地,满面贴金,保存较好的佛头像引人瞩目。只见这尊佛头像眉眼间从北魏的微笑变为深沉的俯视沉思,眼睑低垂仅以两道线条勾勒,配合目光的下敛,凸显平稳古拙的娴适之美。“北齐这时的造像圆润丰满,五官也更加饱满细腻,但又与唐宋时期写实化风格不同,具有明显的提炼性和概括性,给人以庄严的神圣感。”王丹说。

■ 地方美食飘乡韵

冬天,少不了的是一碗羊汤。午饭时分,临漳老街的老孙一流大锅羊汤店里几乎坐满了食客,大家都为这一口羊汤而来。

临漳大锅羊汤

“我们的羊汤是老汤,一星期换一次。”孙东光是店里的第四代传人,而他的祖辈,从一个小小的羊汤摊儿,一步步经营到如今的临漳县名优特色小吃。“熬羊汤选用的是羊头骨、羊蝎子等部位,三天就要换一次。”

“桌上有盐有胡椒粉,根据口味自己加。”入座后,飘着葱花香菜的羊汤被端上桌。伴随着羊汤一同上桌的还有烧羊脸、烧羊血,这些都是孙东光店里的特色菜。

“一天大概能有五六百人来店里,很多还是老顾客。”孙东光说,“回头客经常夸我们的汤好喝,量大实惠,肉质鲜嫩。老店传四代,秉持的就是精选好食材只为做好汤的经营理念。”

而在冬日里,除了一碗羊汤,还暖人的便是白酒。

永不分梨酒,可谓是名满邯郸,而其酒厂便在临漳。“我们公司是五粮液集团控股,我们的酒也是从五粮液酒厂运来的原液。”邯郸永不分梨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党群监察部负责人王玉平说。

在永不分梨公司产品展示柜前,正中的一瓶酒是“无价之宝”。“这瓶酒里是‘六胞胎’,可以说是我们公司的无价之宝。”王玉平介绍说。只见酒瓶内,一根梨树枝上挂着六个梨,颗颗饱满无损坏,而其珍贵则在于这六个梨。“成活率是60%,而这竟然能一枝上结六个果,实属罕见。”

据介绍,永不分梨公司梨园分布在临漳和魏县两个地方,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套瓶,7月份全部采摘,之后注酒灌装,每年约生产45万瓶。除了永不分梨酒,郸酒、1385等系列产品都是该企业生产的,年产值可达6亿元。

与生产车间隔路相望的是发酵厂。“我们也会自己发酵原液,专门从贵州聘请的老师傅负责这个工作。”王玉平口中的酿酒师就是王远付,他有着丰富的酿酒经验。

走进酿酒发酵现场,一股醋酸便袭人而来,这是粮食发酵的味道。厂房内,高粱堆成一座座小山。王远付告诉记者,这些高粱要在这里浸泡一晚,泡足之后,再蒸煮发酵。“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每次发酵要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王远付说,最好的就是第三、四、五次出的酒,喝起来非常柔,还不容易醉。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苏醒 牛冰洁/文 牛冰洁/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