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观察 | 糖尿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晚报观察 | 糖尿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2023-11-14 10:33 邯郸晚报 编辑:李茗茜

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作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每年有约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然而,普通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仍少之又少。

事实上,受遗传、作息、饮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发病群体正日益年轻化,早已不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老年病”。它正悄然侵入年轻人的身体,并深远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警惕“三多一少”危险信号

11岁的小燕(化名)在连续感冒三天后,被父亲背着冲进医院。当时的她昏迷不醒,四肢乏力,呼吸困难。

在昏迷的前几天,她打喷嚏、咳嗽、发热,并像每一个得了感冒的孩子一样,被家长要求喝下一杯杯热水。

和寻常感冒不一样,小燕的母亲发现,无论喝了多少水,小燕依旧会不停喊口渴。“那几天水喝进去很快就要去厕所,排尿量还很大。”小燕母亲回忆道。

经查,小燕的血糖高达23.7mmol/l,血气分析提示酸中毒,PH值仅为7.16,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它是在一定诱因下,由于高血糖导致的严重代谢紊乱。”邯郸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一科主任郑宪玲解释,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尽早检测血糖。经过后续检查,小燕最终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糖尿病,又被称为“富贵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其确诊标准主要依靠血糖指标,若个人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郑宪玲介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虽然都是糖尿病的一种,但成因并不一样。1型糖尿病的发病往往基于病毒感染之后产生胰岛β细胞损伤或者自身免疫损伤,导致β细胞被破坏,失去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因则是胰岛素抵抗,除了和遗传有关,主要和日常饮食与生活环境有关,而目前这类患者占到90%以上。

“与很多疾病不同,糖尿病在发病之初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也让人难以察觉它的靠近,但这也正是糖尿病的狡猾之处,发生非常隐秘,但一旦引发并发症,则会将身体置于无法修复的困境。”郑宪玲说道。

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元凶”

22岁的小杨刚大学毕业,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后期剪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感觉头晕乏力,还以为是工作比较累休息不够,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药物干预。

“平时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时经常点些奶茶来犒劳自己,平时也喜欢吃些甜食。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也得糖尿病了。”得知自己确诊糖尿病后,小杨始终难以置信。

“熬夜,爱吃甜食,不良生活方式让很多年轻人血糖偏高,早早出现糖尿病的症状。”郑宪玲告诉记者,从业30多年来,她发现,来科室就诊的年轻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加,其中,不乏一些中小学生。

12岁的小患者乐乐就是其中一个,才上初一的他,体重却高达80公斤。原本是肚子觉得不舒服来看病,结果一检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超过14,空腹血糖指数也超标,各项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患者。

“肥胖儿童大多喜爱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糖高热量饮食,且进食量较大。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身体需要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从而容易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胰岛功能异常,罹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将明显提高。”郑宪玲说道。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糖尿病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才会发生。但据研究显示,在近20年间,我国14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了近4倍,而多在中年以后发病的2型糖尿病也逐渐在青少年中产生。

“糖尿病,20%左右可能跟遗传有关系,80%都是后天的生活方式不好引起的。”郑宪玲介绍,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年轻人出现挑食偏食,或爱好高糖高脂饮食,再加上缺乏运动,导致能量摄入超标,在连续缺乏节制的生活中,糖尿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年轻人中。

“实际上,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目前并无有效根治的办法,只能以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在郑宪玲看来,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也是年轻“糖人”逐渐增多的原因。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控制血糖是场“持久战”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郑宪玲介绍,所有与糖尿病相关的治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的寿命是90岁,他在60岁发病,意味着要管理血糖30年,但如果是20岁发病,血糖管理的时间就是70年,这不仅需要一个人更强的意志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会更高。

在郑宪玲看来,这场与血糖的“战斗”并非一朝一夕,所以非常考验个人的意志力,不少糖尿病患者还会对控制血糖产生“执念”。

对于60岁的何大姐来说,血糖仪那小小屏幕上出现的数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一整天的心情。“血糖控制得好就会很开心,要是数字飙上去,就会一遍一遍回忆都吃了什么东西,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自从母亲确诊糖尿病后,20多年来,何大姐每天都监测血糖。“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确诊的概率也会高一点,所以这么多年严格控制体重,控制饮食。现在喝完牛奶测血糖没啥事,喝一碗粥会稍微高一点,但幸好都在正常范围内。”何大姐说。

对很多“糖友”来说,血糖就像是一只诡谲多变的怪兽,叫人摸不准脾气。除了饮食、休息、运动量,哪怕是心情、天气,都能破坏他们精心维持的平衡。

在内分泌一科的病房里,郑宪玲见证了太多年轻人控糖的痛苦。“很多东西都不敢吃,而且有时候越控制不好就会越着急,越急血糖状况越差。不过,不控糖的后果会更严重。”郑宪玲记得多年前的一位年轻患者,因为没有好好控制血糖,不到十年时间,糖尿病的并发症让这个孩子永远失去了光明。

“人的自律是有额度的,但在糖尿病这里,不自律带来的则是生命危险。”郑宪玲说,如今不管是每周四的患者交流会,还是定期进社区的义诊宣传活动,她都会反复科普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告知糖尿病会引发的心脏病发作、中风、肾衰竭、失明等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其实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大家只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多多锻炼身体,会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采访最后,郑宪玲表示,假如年轻的你,不幸被糖尿病缠上,也许会质问:“为什么是我?”但短暂的焦虑过后,请务必继续热爱生活,只要好好控制,你仍会拥有同样精彩的人生。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