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林垦荒记

王虎林垦荒记
2023-11-10 11:25 河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晓玲1

王金庄

太行深山村

地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核心区

全村梯田面积1.2万亩

大小8万余块

王金庄旱作梯田已有700多年历史

是传统农业的智慧结晶

2022年5月20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为竖立于涉县王金庄的展示牌。(摄于2023年10月26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涉县旱作梯田航拍。海路东摄(资料片)

11月9日,涉县王金庄旱作石堰梯田。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的第二长城”。王虎林摄

然而,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

老年人无力耕种

村里越来越多的梯田被弃耕

农业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困境

37岁的王虎林

是王金庄一位投身梯田保护的肢残青年

从小跟爷爷下地

吃着梯田小米长大

用小米换的钱上学

王虎林对梯田感情很深

10月26日,涉县王金庄,王虎林面对的桃花水沟,半山腰以上长满荒草的撂荒梯田与山脚下长期耕种的梯田形成鲜明对比。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今年春天

他萌生出用梯田产出保护梯田的想法

“复垦梯田计划”

他和村民约定

“我为你春耕一亩田,你秋后还我10斤谷”

120多户村民先后把500亩梯田春耕的活交给王虎林

其中,300亩代耕

为了不让地荒着

村民们把剩下的200亩让王虎林“白种”

春去秋来

15万斤粮食颗粒归仓

500亩梯田焕发生机

10月16日,涉县王金庄,复垦梯田喜获丰收。王虎林摄

如今,王虎林又在忙着秋耕

今冬明春他计划再复垦300亩

【一】

10月26日,涉县王金庄萝卜峧沟

“悍牛”牌微耕机正卖力工作

王虎林一会儿就成了“土人”

因一场事故王虎林腿部落下残疾

但看他干活的麻利劲儿

和正常人没两样

2015年王虎林开始做电商

卖家乡的小米

后来又成立了胖驴儿农业合作社

2022年,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认定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王虎林的小米有了引以为傲的卖点

农业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很大的不同

就是要保持活态

长期耕种的梯田像海绵

长期撂荒的梯田像胶皮

垦荒,就是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10月26日,涉县王金庄,王虎林在萝卜峧沟犁地。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山上石阶路多

搬运微耕机上山很困难

春耕时为到达最远的一块梯田

合作社三名雇员抬着微耕机走了一个半小时

10月26日,和王虎林一起犁地的两名村民将150多斤的微耕机抬上高处的梯田。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二】

旱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中

还有一个活的文化符号——毛驴

它可是王金庄的“壮劳力”

早些年,家家户户养驴

最多时全村有1000多头

当地形成了独特的金驴文化

每逢冬至家家要为毛驴过生日

10月23日,涉县王金庄,村民赶着毛驴走在山路上。王虎林摄

10月23日,涉县王金庄,村民赶着毛驴回村。王虎林摄

犁地的功能

毛驴被“悍牛”替代了

但上山驮粪肥、种子

下山驮粮食

还得靠它

10月23日,涉县王金庄,一户村民家的毛驴在拉碾子磨米。王虎林摄

梯田撂荒

很多人家把驴卖了

王金庄毛驴只剩300多头

复垦梯田

这些“跳跃的精灵”

就能继续留在王金庄

【三】

王虎林从村民家里收来一些农耕老物件

它们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讲述者

一人多高的楸木老谷仓

当年差点被村民当木柴烧掉

被王虎林抢救回来

王虎林抢救回来的楸木老谷仓,一旁堆放着春耕梯田收获的谷子。(摄于10月26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步弓,形状像弓

由几根木条制成

测量梯田面积的尺子

传统农业的智慧创造

步弓,测量梯田面积的农耕老物件。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不过如今测量梯田面积

有了步弓升级版——测亩仪

拿着仪器绕着梯田边缘走一圈

面积就测出来了

看这张王金庄梯田分布图

测亩仪测出的数据都在上边

王金庄村民、胖驴儿农业合作社雇员王未如绘制的王金庄全峧岭梯田分布图。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实线表示山岭顶部走势

两侧一条条的波浪线

表示山坡上一块块梯田

梯田石堰上

合作社还用红漆刷上了对应的编号

过去,村民大多只清楚自家有几块地

说不上来亩数

如今,合作社开垦过的梯田

一块接一块有了自己的“身份”信息

梯田管理有了基础数据支撑

【四】

合作社磨米坊的“小钢磨”嗡嗡运转

谷子从磨上方的漏斗倒进去

一侧出米,一侧出糠

王金庄的谷子谷壳呈红色

当地叫红谷

村里有世代沿袭的留种习俗

这些谷子,都是老谷种种出来的

留种习俗

同样是农业文化遗产蕴藏的农耕智慧

按照1∶1.5的比例

村民春天从合作社领走谷种进行播种

秋收后兑付谷种

老谷种就这样一年年留下来

王金庄老谷种种出的梯田小米。王虎林摄

与亩产五六百斤的谷种相比

旱作梯田的老谷种亩产只有三百多斤

王虎林也想过引用外地谷种

但都“水土不服”

这让他更相信被实践检验的老谷种

更重视继承留种的传统

王虎林“复垦梯田计划”收获的“春耕梯田”小米。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冬云摄

今年,王虎林注册了“春耕梯田”的商标

王金庄梯田小米正走出太行山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梯田小米

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