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绿美邯郸看今朝——我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绿美邯郸看今朝——我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3-08-16 09:18 邯郸日报 编辑:李彤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邯郸绿意盎然,久久为功,绿色发展天地宽。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我市以“绿美邯郸”为支撑,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从太行深山区集中连片荒山规模化治理到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从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到打造沁河郊野公园、北湖生态湿地等大尺度绿化空间;林木覆盖率从2012年底的23.2%到去年的35.7%;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绿色家底不断增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邯郸,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植”此青绿 全域共建

走进康庄乡石坡村,笔直街道干净整洁,异彩纷呈的文化墙引人驻足,别具特色的绿美庭院映入眼帘,这个集山、水、林、田、湖于一身,且有600年建村史的村落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范式——精品民宿、原乡观光、文化体验……如果用色彩感知这里,那一定是浓浓的绿。该村所在复兴区作为传统工矿老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目前森林覆盖率达51.8%,在主城区西部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成为“城市后花园”。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复兴区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资生态项目,德丰都市农业休闲园直接或间接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民增收约1200万元;16公里长的沁河郊野公园串联起沿河23个村庄,引领农家乐、民宿等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不止“城市后花园”,从2013年开始,我市围绕“绿美邯郸”每年营造林面积不低于52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600余万亩,林木覆盖率从2012年底的23.2%提高至去年的35.7%;围绕西部山区、主城区周边和东部平原三大空间布局,打造了太行山区生态防护林、环主城区生态景观林和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等三大生态体系,构建了“一带、一环和千村百网多基地”绿化格局。“一带”,即在西部山区重点打造太行山区生态风景林带;“一环”,即在主城区周边重点提升环城区绿化水平;“千村百网多基地”,即在东部平原重点开展1000个村庄绿化、100个高标准农田林网片区及经济林、珍稀树种培育等多个基地建设。

目前,我市已高标准完成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项目,建成涉县井店、索堡、辽城、偏城4个万亩以上片区和磁县陶泉、武安市管陶、丛台区紫山3个5000亩以上片区;新增绿化村庄520个,巩固提升550个,创建省级森林乡村21个;建成曲周县、邱县、肥乡区、馆陶县、广平县等5个万亩农田林网示范区,发展高效经济林基地2.2万亩,规模化造林效果初步显现,全市森林资源明显增长,森林质量显著提升。

因地制宜 相融共生

“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面积1070.4公顷的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滏阳河、支漳河、留垒河、牛尾河等优质水源自然渗透到洼淀中,水生物繁多,成为北方极为少见的具有洼淀风貌特征的湿地。

近年来,永年区大力推进永年洼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实施退耕还湿、退塘还湖、生态搬迁、扩渠引水等工程,累计向洼淀补水1000余万立方米,新扩展水面10平方公里,栽种荷花、芦苇2000余亩。“目前,洼内常年栖息的禽鸟和越冬的候鸟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青头潜鸭、白鹤等大量珍奇鸟类。据统计,洼内常驻禽鸟达130余种,季节性候鸟30多种。”永年洼湿地公园管理处科普宣教科科长王平强介绍。

漳河悠悠,太行葱茏。当下,东山“冬趣”大地景观生趣灵动,1800亩广袤五彩稻田里,红色、黄色、绿色,稻浪滚滚。天地间,山、水、林、田、路、村庄皆入其中,行走阡陌,诗意满满,这是独属于邯郸的绿美表达。

我市因地制宜营建了多层次的丰富生境,森林、湿地、灌丛、河湖相生相依,如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安南洺河生态走廊等,复原、承载了生物多样性。据《邯郸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2—2030)》显示,目前,我市高等植物1044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78种,如缘毛太行花—我市特有珍稀物种,种群扩大,已不再濒危,被调出国家濒危物种目录,但仍是省级重点保护植物;陆生野生动物326种,其中鸟类256种,珍稀和重点保护鸟类85种,如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绿色生态需要着力建设,更需要殷勤守护。

“前几天连续下雨,我们24小时轮班值守,采取临河黏土截渗、填筑月牙堤等抢护措施,避免险情扩大。如果出现险情需及时上报,技术专家会拿出处置方案。”47岁的徐俊锋是馆陶县王桥乡徐万仓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大运河馆陶段村级河长,20多年间的巡河护河中处理了无数次险情,在村民心中河长老徐就是“守护神”。在邯郸,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走进太行山深处的涉县,每个村口和林区都有块林长制公示牌。平时,村级林长、涉县索堡镇温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彦荣每周都会到山上巡林。“全村山场面积4000多亩,其中2000多亩是国家公益林。村里有一棵古槐树,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省级重点保护名木……”说起村里的森林资源,张彦荣如数家珍。

据市林业局三级调研员张运军介绍,目前我市已构筑起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全市总计林长11658名,其中市级林长32名,县级林长427名,乡级林长1752名,村级林长9447名。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召开总林长会议45次,发布总林长令24个,市县两级林长开展巡林调研1040次;全面建立“一长两员”(林长+护林员+执法人员)护林机制,做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通过“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绿美邯郸 全民共享

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色调。

如今,我市主城区实施“拆墙透绿”、公园植树增绿、园博园周边绿化提升、“鲜花扮城”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各道路、公园、广场及500余个单位小区增植大叶女贞、木槿等乔灌木22万株,增植大叶黄杨、月季等模纹植物162.6万株,改造、新建绿地花卉27万平方米,营造了“三季有花、四时有景”的园林景观效果,实现了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在乡村,特色林业产业实现了兴林、富民双赢目标。

现在,涉县渐次进入核桃采收季。走进固新镇连泉村刘淑魁的核桃园,他和几名员工正在挥舞长长的杆子打核桃。“我在连泉种植了400亩优质核桃,大约就是2万多株,从2015年挂果到现在已经7年了,今年产量比去年要高很多,预计青皮核桃产量在30万斤左右。”刘淑魁说。近年来,涉县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林果业,仅核桃种植面积就达到43.3万亩,已建成5个核桃万亩片,20个核桃千亩园,100个核桃专业村,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之一。

在魏县,梨树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优质梨45万吨。以鸭梨采摘园为基地,该县发展梨花观赏、采摘旅游和创意营销,走出了魏县鸭梨品质品牌新路径,更多农民享受到生态红利。近日在2023第八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魏县鸭梨”入围2022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为8.84亿元。

在邯山区南堡乡,万亩桃园在传统栽种桃树的基础上,拓展40余个鲜桃品种,栽培果树1万亩,年产鲜桃2000万斤,惠及3000余户1.7万人……数据显示,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4.9亿元,经济林面积达120.96万亩,林果产量63.56万吨;全市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达180多家,林下经济面积17.8万亩,产值近3.4亿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放眼望去,“绿美邯郸”的生态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英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