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观察 | 公办还是私立?这是个问题

晚报观察 | 公办还是私立?这是个问题
2023-08-04 10:50 邯郸晚报 编辑:李晓玲1

又到升学季,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择校。每到这时,就有家长纠结:到底是上辖区内的公办学校,还是择校去民办学校?

公办还是私立,各有各的考虑

“去年报名之前也有过纠结,想报名参加私立学校的摇号,但又怕没摇中会被统筹安排……”家长李先生告诉记者,本来他很想让女儿上民办学校,但是折腾了一番后,不仅孩子累,大人也是筋疲力尽。在最后报名阶段,还是果断放弃了摇号机会,直接在辖区对口初中报名了。

民办学校的师资稳定与否、热门民办初中的名额情况、摇不上是否可以接受教育部门的统筹……这些都是李先生所考虑的问题。他说,“也是害怕电脑派位摇不上想去的,教育部门统筹的学校又不理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是选择去辖区对口的公办初中。”

公办初中几乎没有额外的费用。“平时,除了给孩子买一些她感兴趣的书之外,就是兴趣班的费用了。”李先生说,这给像他一样的普通工薪家庭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和李先生的想法相反,高女士则是看上了私立学校的教学环境。

高女士和丈夫的单位都在丛台区,去年儿子浩浩在幼升小的选择上,他们一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参加辖区内一家民办小学的电脑派位。

高女士早早就开始为儿子的择校做准备了,过年期间亲戚聚餐,她都“沉迷”于向亲朋好友打听各个学校的基本情况,问问孩子们的学习感受,甚至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参考。

“也是问了好多家长,除了解各个民办学校的情况,还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高女士通过观察发现,儿子的情况适合稍微有些压力的学习环境,能带来更多进步,便决定参加民办学校摇号。

“家长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不要极端,一味地看成绩和排名。”李先生和高女士都认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各有好处,应该综合考虑一下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家庭的经济情况再做决定。

摇还是不摇,家长们更注重这些

比起“摇还是不摇”,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与以往家长一味追“热门”相比,今年家长们在学校选择上更关注“内需”。

“虽然辖区内的民办学校都很不错,但是我们还是不打算去摇号了。”家长王女士是坚定的“不摇派”,她表示,儿子读小学时成绩还不错,但自律性较差,所以远的、可住校的民办学校就不考虑了,而对口的公办初中步行到校只需要几分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初中的课业与小学相比会有加重,孩子能多睡一会儿太重要了,而且接送孩子上下学对双职工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权衡之下,王女士为孩子选择了对口公办初中。

决定不摇号之前,王女士特别带儿子去对口公办初中参观,还和几位在读生、家长聊了聊。“虽然不是热门学校,一番了解后,感觉学校硬件和师资、管理都不错。”王女士说,最满意的还是离家近这点,除了保证睡眠,每天她还能和孩子聊聊生活、说说学习。

“青春期的孩子,还是很需要家长陪伴的。”王女士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与学校教育比较起来,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习惯、塑造人格、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与王女士不同,家长刘先生则被女儿“说动”,从“不摇”改为“摇”。

“对口的初中还是挺不错的,不过,女儿喜欢挑战,她觉得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更能激发潜力。”刘先生说,报名之前,在女儿的要求下,去了区内知名的民办学校参观,问了许多家长,一家人又一起深入讨论。

为了尊重女儿的决定,在民办中小学招生报名的第二天,刘先生还是决定参加摇号。

“其实今后的生源会愈加均衡,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只要踏踏实实做教育,都会成就好学生。不过现在还是希望能摇上吧,满足一下女儿的愿望嘛。”刘先生告诉记者,学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他都希望孩子进入初中后能够继续努力学习。

小心这些招生“套路”

“我手上有XX学校的名额”“有熟人亲戚,名额不多,先到先得”“交XX元,孩子上学的事儿就不用管了”……去年中小学报名季时,刘先生和高女士都有在QQ群、微信群等平台中接触到自称“有关系”的人,他们声称可以搞到升学入园指标,诱骗家长出资购买。

“其实每年入学报名时都会出现类似情况。”高女士说,为了让孩子进入理想学校、热门学校,家长们煞费苦心。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对入学政策不熟悉等弱点,以“有关系”帮助孩子入学的名义,实现诈骗钱财的目的。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相信“学托”的家庭,不仅会损失钱财,更有甚者会耽误孩子正常的入学机会。

7月18日,邯郸市教育局在致全市家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各学校不得与任何机构、个人合作,以委托开展招生培训、测试、提前承诺登记收费录取等方式进行招生。

信中呼吁,请各位家长务必警惕所谓“有关系”的“教育骗子”,如有任何机构、个人以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名义,诱导孩子参加各种升学培训、测试、签订虚假招生协议,登记入学或称有所谓内部关系,承诺安排学校就读,请坚决抵制,切勿上当受骗。如有以上情形,欢迎广大家长通过拨打市、县教育部门咨询电话进行举报。

“孩子上学可马虎不得,还是要提高警惕的,不要轻信某些‘机构’或所谓‘能人’,相信官方的渠道准没错。”采访中,多位家长感叹道。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丹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