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为绚丽成长保驾护航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为绚丽成长保驾护航
2023-05-27 11:15 邯郸日报 编辑:芦思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之重任,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和寄托。

2023年,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临漳县代表团张宁等11名代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并作出相关决议。

代表发声——

青少年成长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张宁等代表在议案中指出,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心智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辨别和自控能力,比较容易受到内在情绪和外界环境影响,特别是身处当下信息爆炸时代,儿童和青少年面对成长、生活、学习等认知极易出现心理偏差,有着自己无法消化的困惑和苦恼,不懂得诉说和表达,以致出现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针对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议案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家政策部署、构建和谐教育环境等方面,对加强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

为了更好地办理代表议案,4月上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先后听取市教育局、卫健委等部门相关工作情况汇报,深入部分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了部分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听取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心理咨询机构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就有关问题与相关政府部门、各级学校代表、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座谈并征求了意见建议。

据了解,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就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12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同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9月,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提到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应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共同营造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线调研——

大工作格局框架已搭建并见成效

受访的心理专家一致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孩子个人,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应该站在构建社会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高度,从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构建起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识别援助体系,形成家校共育、社会参与的大工作格局。

记者了解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我市早已有所行动,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2014年开始,市委宣传部创新开展了心灵驿站建设,依托心灵驿站搭建起筛查咨询、宣传普及、志愿服务、危机干预四个平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

市政法委按照“两个中心”,即综治中心和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同步建设的思路,依托综合中心大力推进乡镇(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建成率已达到100%;

团市委充分发挥12355热线心理咨询服务作用,开展心理疏导志愿服务;

市卫健委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开通了8010120心理援助服务热线,通过开展精神卫生项目,全过程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

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校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在全市上下初步搭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网络,在各单位自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邯郸市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6个,示范学校40所。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到2024年,全市要创建10个县(市、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和150所“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2022年,我市成为了全省首批推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工作机制,组建了专家队伍。

同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筹备成立邯郸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建立了全市共享的统一心理健康测评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范围统一标准、规范的心理测评体系。目前,平台已完成搭建、系统培训、信息录入工作,正在分期分批进行测评。

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全市已建有一个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18个县级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建有校级心理健康辅导室200余个、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200余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心理健康活动室200余个,打造各行业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灵驿站”示范点64家,形成了市、县、社区(乡村)三级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定期通过微课、线上心理课等方式,为学生推送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师生科学认知心理健康,筑牢“心理防线”;举办邯郸教育大讲堂系列讲座,科学安排家长课堂内容,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协同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展“心理讲座进校园”系列活动,把心理讲座送进校园,把对学生的关爱送进课堂。

同时,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线上心理课、主题班队会、专题讲座、手抄报评比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全市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提升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人大决议——

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调研情况和代表的建议,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进行了认真审议。

审议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关系祖国未来、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也是一项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安定的民心工程。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议案》,案由案据充分,所提建议内容广泛、覆盖面广、可操作性较强,具有可行性。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形成决议,督促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认真审议了张宁等11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议案》及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的报告,并作出决议。

决议指出,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真落实教育“双减”政策,摒弃“唯分数论”,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种宣传媒介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决议要求,要多措并举,配齐配强专业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逐步提高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占比,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每年的师资培训计划,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打造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

要家校协同,拓展家校共育的方式与途径。要积极促进家校共育,使家校合作制度化。要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课堂、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和正面引导,让青少年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积极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要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各负其责,共同做好家校协同、合力育人工作。

要健全机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督导,健全从筛查预警到干预追踪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建立校园心理危机识别体系,提升青少年心理筛查覆盖率和预警准确率。通过心理健康测评、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学生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要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据了解,4月28日,决议已印发至市政府落实。

海之源心理咨询工作室马海涛:

应构建起心理识别与援助守护体系

很多家长一说到孩子心理健康话题就讳莫如深或者矢口否认,这种态度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缺少正确认知的表现。那些带着孩子来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医院求助的家长们,如果做到早重视、早干预,就能很好地避免孩子心理的困扰,让孩子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容易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出现抵抗、厌恶、拒绝、反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的孩子会出现厌学、社恐、自闭、攻击性强、异常行为等问题,严重的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疼痛、身体抖动、消化不良等躯体反应。特别是孩子出现自残、意外受伤时要及时关注,这些现象均和心理密切相关,需及时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出现上述情况怎么办?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因为家庭、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支持系统不足所致。普遍表现为,父母家庭角色功能缺失,孩子缺少爱的滋养,学校重视成绩忽视心理建设。我们不能指望所有家长都成为心理专家,因此,必须从学校层面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从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教师的心理工作能力做起,完成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识别与监测工作;在开展日常校内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宣传、心理个别辅导、家校沟通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形成学校教育、识别、监测,心理老师、家长、机构专家联合援助的心理服务体系,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市科协心理科普专家工作站站长张敏茜:

家校携手悉心关注孩子成长

很多时候,由于家长一味只追求学业,导致孩子的生活能力弱、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自我调适能力差,以致于一些孩子出现妄想、多动、厌学等状况,严重的还有心因性躯体反应和自残行为。其实,孩子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没能及时发现、尽早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出现上述情况,家长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开耳朵闭上嘴”,安静地用心倾听。鼓励孩子坐在爸爸妈妈身边半小时,通过轻抚、拥抱等亲昵动作,缓解孩子的激动情绪。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杜绝暴力语言;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不要用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注重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发现孩子在学业之外的兴趣特长,放下电子屏幕,多与大自然接触。

学校是孩子第二个家。孩子不仅在这里学习,更在这里成长。学校要培养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心理问题,并采取对应有效的措施及时开导、劝解。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配备心理咨询室,聘用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关爱的温暖港湾。同时,也呼吁全社会正确认识、客观看待心理健康问题,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快乐成长。

磐林心理工作室创始人王狄:

引导孩子用正确情绪对待需求

最近一两年,中小学生的青春期反应有提前到5、6年级的趋势。很多家长们的普遍感受是孩子不听话了,厌学情绪滋长,与家长的冲突日益升级。

孩子心理困扰主要来源于与老师、家长、同学、朋友关系的处理,在这些关系里,小学阶段家长是排在第一位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关系的顺序会发生改变。由于长期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形成心理问题,造成孩子适应困难、学习动力欠缺,进而引发焦虑,再由焦虑引起社交恐惧、场所恐惧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们一定不要简单粗暴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甚至采取强制手段,从而加剧亲子冲突。在这个时候,家长们首先要摆脱自己的过度焦虑,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关爱,特别是能给孩子带来力量感的父亲,一定不要缺席,也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多加关注。

其次要学会倾听。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很重要,很多家长通常听不懂孩子的话,与孩子保持在两个认知层次,无法形成有效沟通,那就让孩子说,通常一个会表达的孩子,大概率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家长要懂得听,听孩子的情绪、需求、逻辑和目标,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情绪对待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从而把孩子引导到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彤彤 梁婉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