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风采|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记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

劳动者风采|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记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
2023-05-04 10:22 河北新闻网 编辑:张静

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

——记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

“我手中的这个玉米,叫邯玉1604,具有高产、抗病、抗倒、抗高温等优点。试验中,平均亩产740公斤,在业内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近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记者见面会上,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骄傲地向大家介绍起团队的新科研成果。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从事育种工作20多年来,焦宏业和他的团队育成了10个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在焦宏业看来,工匠精神是劳动者成功的基础。比如育种工作,只有深深扎根在泥土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不断在新品种上实现突破。

然而,焦宏业对于育种工作的热爱,并非与生俱来。

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焦宏业来到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室,从事玉米育种工作。

每年八月初到八月中旬的人工授粉,是玉米育种的关键环节,而这又是在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焦宏业要身穿厚重的工作服,带着工具为玉米授粉,短短十几天内要完成10000棵玉米的人工授粉工作。工作中,他的上衣常常是湿透的,脸热得通红,汗水经常浸到眼里。刚参加工作时,焦宏业觉得授粉的每一秒都是煎熬,每到快下班时他都觉得难以坚持下去、站都站不稳,就盼着立刻下班。

2005年,焦宏业所在的团队培育出了一个优质玉米品种。当时种子数量有限,很多农民直接来到农科院购买种子,一些农民怕种子被抢走,干脆直接坐在装种子的袋子上。这场面让焦宏业大为触动,他没想到自己的工作如此被农民渴求,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品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心中有了追求,育种工作对于焦宏业来说不再是煎熬与乏味,而是充满了快乐和享受。在他的眼里,一棵棵玉米也都成为了有名字、有个性的生命。授粉时,他想的是每一棵玉米有什么特点,应该授哪棵玉米的花粉,并且有了每一天的工作计划,每天盼望着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预定的计划,盼着时间过慢点以完成计划。

“焦老师一个月有20多天泡在玉米试验田里,穿着打扮和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区别。”焦宏业创新团队成员范子洋说,不熟悉情况的村民,没有人将焦老师与农业专家联系在一起。

对育种事业多年的真心和热爱,让焦宏业练就一双万里挑一的“慧眼”,那些突出或者隐现的优良品种都逃不出他的眼睛。

在焦宏业看来,玉米育种是一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既要对理论和材料有深刻的认识,也要有一双“慧眼”,才能精准地选出最适合组配的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同质化严重、种质资源匮乏,是阻碍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的最大障碍。焦宏业采用跨类群构建群体,并优化聚合杂交方法创制了全新类型的H39、L11系列玉米骨干亲本。这些玉米骨干亲本具备丰富优良的基因,保证了创制种质的新颖性。

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方面,焦宏业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全流程高效玉米育种方案,加快了优良品种的育成。在育种各处理阶段,他仔细琢磨、反复试验,将计算机及其他现代设备科学合理应用于育种过程。利用数字化、临时号、固定号等思路,对育种过程进行全流程优化,在材料排列、查询、比对、快速调取等方面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团队处理育种操作的能力增强,增加了优异品种育成的几率。

抗倒伏是玉米种子稳产高产的前提和保障。目前,焦宏业和他的团队已新育成若干抗倒能力超强的玉米自交系,今年下半年他们将去三亚制种繁种,争取早日培育成新品种。“我们希望这个品种在花期和后期成熟阶段,即便在七八级大风的环境下,也能不倒。”焦宏业说。

“好的品种会被种过的农民记住。当我们的种子为社会创造财富时,当我们的品种被千千万万农民记住时,当有农民从祖国各地慕名来寻我们的种子时,那一刻,付出的艰辛都值了。我们也从中获得工作的动力,体会到难以言表的快乐。”焦宏业说。(河北日报记者方素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