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2023-05-04 09:46 邯郸日报 编辑:李茗茜

让青春在广阔的农村天地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在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常品山 刘昆 魏荫莱

5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全体师生迎来了一个无比振奋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5月3日,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在一起看总书记的回信。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学维 摄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让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农业科技服务。从曲周开始,科技小院服务体系模式逐步向全国推广。目前,该校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涉及222种农产品,覆盖农林牧渔业的59种产业体系。

习总书记的回信,给广大师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他们扎根乡村、脚踏实地、报效国家的动力源泉,他们决心牢记嘱托、不辱使命,立志将青春年华绽放在广阔的农村天地。

厚植爱农情怀

“在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之后,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科技小院学生们的厚爱。”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侯玉林说,他驻扎科技小院近三个月,真正体会到农民的不易,也感受到了科技对农民的重要性。侯玉林表示,作为青年一代,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继续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奉献农民,深入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农民的好朋友、好帮手。

作为科技小院一名教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陈小亮说,细细品读总书记的回信,感悟蕴含其中深厚的爱农情怀。回信为青年学生驻扎农村一线、服务三农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指明了行动的方向。

“我们在校园学习半年后,要到农村锻炼实践两年,培养爱农情怀,吃苦精神。”曲周实验站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刘佳琦说,“爱农”就意味着对农民的关爱,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

“我来自城市,过去对农业农村情况了解不多,不会讲农业内行话,听不懂农民的话,对农民的感情不深。如今,通过在科技小院的学习,我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掌握了群众语言,和广大农民交上朋友。”刘佳琦说。

“我国农民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不管是经济收入水平还是各种社会保障,都与城市居民有所差距。”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陈雪表示,我们应该给予农民更多关爱,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通过努力实现致富梦想。

“从实践中看,取得群众认可和信任,关键在于从感情上贴近农民,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这样才能取得工作成效。我们倡导学生密切与群众联系,加深对农民的感情,奠定‘爱农’的情感基点,让‘爱农’成为乡村基层干部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中国农大教授张宏彦说。

练就兴农本领

“我正站在实验田边操作无人机采集地块土壤数据,突然听老师讲,习总书记给我们农大学生回信了!”5月3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张哲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她特别激动,对信中强调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这句话印象深刻。

今年1月31日,张哲来到曲周实验站王庄科技小院学习。她白天下地和农民一起劳作,晚上回到科技小院实验室搞研究。短短几个月,这名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姑娘,就像变了一个人——手指头变得粗壮有力,皮肤也晒黑了。“在田间进行实训挺累的,但通过吃苦,我不但掌握了无人机摇杆技术,农业实操技术也得到提升。”张哲说。

5月3日下午,在高产优质冬小麦品种示范田内,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李晓林老师给科技小院学生答疑解惑。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磊 摄

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白粉病严重危害农作物生长,但初发病时症状并不明显。为了弄清这种病害的症状,我和同学们每天到田间去观察,被蚊虫叮咬得满身红疙瘩。”曲周前衙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张桂花说,近一个月的辛苦观察,她终于弄清楚了白粉病的特征,为研究农田管理技术提供重要依据。张桂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总书记的殷殷期盼。

“总书记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我们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曲周实验站高级农艺师牛新胜介绍,14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团队在曲周首创科技小院,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自找苦吃’,在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青年人力量。”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林说。

服务乡村振兴

“回信中,总书记提到,我们要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周毅杰说,他主要研究的项目是有机化肥改良技术。为了突破有机肥损耗大问题,他和同学在农田里反复进行实验。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操作,不但掌握了有机化肥堆肥技术,还使庄稼发芽率由70%提升到80%以上。另外,平时理论学习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清晰化了,收获满满,对以后搞好农村技术服务帮助也很大。”周毅杰说。

“经常有农民请我帮忙分辨真假化肥,这可把我难住了。”曲周实验站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冯佳如说,“在农业实践中,我发现常用化肥的含氮量应该在44%以上,但有些‘化肥’的含氮量却只有10%左右,这肯定是不合格产品。我就通过含氮量比例帮助农民分辨真假化肥。”

“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得到全面提高。”张宏彦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农大已在曲周县建成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相公庄苹果科技小院、岳庄甜叶菊等10余家科技小院,每个科技小院驻扎着3至5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他们与农民共同劳作,开展“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农业科技服务,打通了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总书记的回信,充分肯定了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坚定了我们继续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培养人才的信心。从2009年到现在14年的时间,我们在全国培养大批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下一步,中国农业大学要更好地完善和提升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结合起来,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成长和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李晓林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