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报的“铁粉” 今天上报纸啦

天天读报的“铁粉” 今天上报纸啦
2023-04-25 10:21 邯郸晚报 编辑:王扬

当下,人们的阅读载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我市很多读书爱好者阅读兴趣的萌发,则是从一张《邯郸晚报》开始,并因读报渐渐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张报纸的“铁粉”,聊聊他们与《邯郸晚报》的缘分和故事。

“《邯郸晚报》为她打开一扇通往书海的大门”

“每期的《邯郸晚报花季雨季周刊》我基本上都看一遍,爸爸也把每期的周刊都收藏起来。”邯郸市第三中学的学生蔺靖瑄对记者说,第一次与《邯郸晚报》结缘是在2017年。

那时,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蔺靖瑄听班主任魏老师说,“《邯郸晚报》在咱们和平小学招收小记者,大家可以踊跃报名。”

“得知这个消息,我感到很好奇,想锻炼一下自己,父母也很支持我,于是就报了名。”要成为一名小记者的蔺靖瑄,开始每天阅读《邯郸晚报》关注新闻,并尝试写作。

小记者每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她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天气是怎么预测出来的,得知溺水时如何自救,感知火灾地震时如何逃生等科普知识和生活常识,一系列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活动,带她走进了诸多的未知世界。

“每次参加完小记者的活动,我都会把自己的感想写成一篇小短文,再查阅书籍深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了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更带动了我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的动力。”蔺靖瑄说。

蔺靖瑄的父亲蔺相栋感慨,他的女儿每月能读三本书。“她的阅读兴趣从报纸上的知识不断延伸,渐渐爱上了科幻类书籍,像《海底两万里》《哈利·波特》等,所写的作文也渐渐展现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真的很感谢《邯郸晚报》为她打开一扇通往书海的大门。”

“希望读报的习惯能在自己的学生中,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还记得我高中时期,《邯郸晚报》是漫长中学岁月里最温情的陪伴。”邯郸市第五中学老师刘培走上工作岗位后,与《邯郸晚报》再续前缘。

80后的刘培,现在已为人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曾在课堂中多次引用晚报刊登的文章、诗歌,拓展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们的阅读乐趣。”

《邯郸晚报》每周的“少年说”版面,刊登我市各中学推荐的学生优秀作文,“搭建这样的平台,对激发中学生阅读和写作非常有帮助。”刘培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都会将写得有特色的作文挑选出来,并在作文总评后面写上“推荐”二字。

学生们看到作文后面的批注有这两个字会非常开心,因为有这个标志的作文,老师就会通过学校推荐到《邯郸晚报》上,争取发表出来。“在推荐之前,老师还会帮助学生再认真修改、润色。”

“作文发表之后,对学生建立起的自信心和获得的成就感,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读报、看书、写作的动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刘培深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她发现坚持读报的孩子知识面更宽广,见解更独特,体悟更深刻。“阅读是一切能力的基础,高中阅读更强调内容的品质,而通过阅读高品质的纸媒报刊,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

“《邯郸晚报》曾引领我走向书籍的海洋,虽然数字技术带来阅读载体的变化,但是我希望读报的习惯能在自己的学生中,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刘培说。

“一份薄薄的报纸,却容纳着丰富的信息和知识”

“让学生走上街头售卖《邯郸晚报》的想法,缘于我自己对这份报纸的钟爱。”90后王麒渲的中学时代没有大量的时间阅读书籍,“阅读记录着身边发生的新闻和家乡故事的《邯郸晚报》,成为我当时最大的乐事。”

如今,她创办了“游文美慕达研学”机构,从事儿童社会实践等活动。近日,该机构在邯郸大剧院广场组织了一场售卖《邯郸晚报》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时,我冒出这样的想法,还担心学生的家长会有反对,没想到他们都积极支持。”王麒渲说,现在的孩子很少能触摸到报纸了,想通过这次卖报活动,让孩子们对报纸有所了解。

售卖前,她专门组织机构老师给学生们讲解4月14日《邯郸晚报花季雨季周刊》上刊登的新闻,让他们了解这期报纸最有价值的新闻是《采访“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新闻稿件讲述的是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小记者现场采访著名作家沈石溪,了解新闻内容以便在售卖时向顾客推荐。

“对报纸内容的讲解,既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更提升了他们对读报的兴趣,一份薄薄的报纸,却容纳着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活动当天,他们就售卖了50多份报纸,“不仅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读报的兴趣。”

“读报曾给我带来无限的阅读乐趣,我想让这种乐趣传递下去。”这是王麒渲组织这场活动的初衷。

“六读翁”组群“团宠”《邯郸晚报》

“六读翁”是《邯郸晚报年华周刊》一个“铁粉群”的名称。这个群里的六位老人都是这份报纸忠实的“粉丝”,而且多有作品刊登在晚报上,并与之结缘都在二十年以上。

1958年生人的常跃进,是群里年龄最小的老人,他与《邯郸晚报》1994年1月1日创刊便“相识”了。

“那时候,报纸是我们年轻人学习和阅读的主要载体,信息大部分从报纸上获悉。当时得知晚报创刊,我兴奋了很长时间,为我们邯郸有了晚报而感到骄傲,同时有了获悉本地新闻和投稿的平台。”常跃进感叹是晚报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长期读报使他爱上了阅读和写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不仅投稿晚报,还邮寄给其他报刊。

1998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发布录制有关服装的节目启事,他邮寄了一篇由尿素袋改装成裤子的小说《尿素袋》,于是被邀请参加该栏目《百年衣裳》(下集)的录制。

“这一次参加《实话实说》栏目后,我写了一篇《在<实话实说>说实话》的文章,刊登在1998年2月24日《邯郸晚报》上。”常跃进说。

在这个“六读翁”群中,王彦清被认为是最有组织领导才能的,并且多有作品刊登在《邯郸晚报》上;尹志军、张长继和田建民擅长写诗,尤其田建民还出版有诗集;冀学武则文武全能,既擅长写作和书法,又拍摄视频,还喜欢武术。

他们六人因向《邯郸晚报年华周刊》投稿而结缘,闲暇时,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文章、探讨写作,享受快乐年华。

“我们因读报爱上阅读写作,又因报纸结缘相互提高促进。没想到一份晚报,带来如此多且又意外的收获。”常跃进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圆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