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专访丨丛斌:从“赤脚医生”到法医学院士

长城专访丨丛斌:从“赤脚医生”到法医学院士
2023-04-07 13:35 冀云 编辑:张梦非

丛斌.jpg

image.png

https://jiyun.hebyun.com.cn/pages/2023/03/27/a0d082549e304c60a2f6d52a891fb6d4.html

人物小传:丛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博士,教授,主任法医师,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法医学院院长。

从“赤脚医生”到法医学院士,40多年来,丛斌致力于推动我国法医学发展,在法医学学科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转化等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探索之路风雨兼程,“坚持、坚信、坚守”是丛斌的信条,也是他为这段爬坡过坎的艰辛历程写下的注解。

image.png

丛斌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摄

在丛斌的努力下,我国法医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让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国家法医学重点(培育)学科。作为我国法医学领军人物,他研发了腐败生物检材DNA分型技术体系和混合斑DNA分型技术,主导《中医药法》立法工作,将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和临床工作三大内容写入中医药法;他提出将“国家鼓励具有多靶向、系统性调节和干预功能的新药研制”写入《药品管理法》,为中药走向国际、引领世界新药研发提供法律依据。

在4月6日举行的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丛斌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登上了河北省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

image.png

丛斌在阅读科研资料。

上下求索,不知疲惫

医学,是丛斌自小种在心里的种子。

因为父母都是军医,他对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1974年,丛斌参加工作,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做了“赤脚医生”。兵团地理位置偏远,一些常见病的处置全靠他一个人。

“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感觉知识不够用了。”于是1977年,丛斌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医科大学医疗系。

与法医学结缘,像是命运使然。

image.png

丛斌早年求学时期的照片。

丛斌爱读书,一天,他在书店随手翻开一本《实用法医学》,越看越感兴趣。而学校也有意选派他到西安医科大学进修法医学专业,丛斌想都没想就欣然同意。

专业课程丰富又繁重,忙碌的丛斌一边学习,一边给自己下了新的任务:“法医是为司法审判服务的,你光懂医不懂法不行。”就这样,白天上课做实验,晚上在夜大学习法学,丛斌孜孜不倦汲取知识,为做一名称职的法医做足准备。

后来,他考取了西安医科大学法医学硕士研究生,下午6点医学课结束,7点法学课开始,那段日子,学校经常闪过丛斌边嚼馒头边骑车飞奔的身影。“买菜、买饭分两队,排买菜的队就来不及买饭,所以我只排一队,买两个馒头路上吃。”丛斌说。

image.png

丛斌(中)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科学研究。

实验做到深夜2点,周末从来没有休假,丛斌把从生活中省下的每一分钟都毫不吝惜地花在学习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顺利完成法医学课程,同时也拿到了法学硕士学位和律师资格。后来,为了解决困扰法医病理学发展的难题,他又攻读了病理生理学博士。只要有时间,相关专业的书籍他从不离手。

“法医学是一门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学,甚至化学、物理学科。一位优秀的法医需要文理兼通,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专业道路上求索,丛斌从来不知疲惫,他的初衷很简单:“干一行,就得把这行搞清楚,做精做深,既然走上了这条路,那么学习就永远没有止境。”

艰苦创业,天道酬勤

1989年,完成法医学课程的丛斌回到河北医科大学开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三位教师、四间房、两个实验室,这是当时法医学教研组的全部“家当”。没有实验设备,一支试管都要到别的专业去借。

照本宣科讲不透,没有设备又无法进行检案实践,教学只能纸上谈兵,科研更是无从着手。先天条件不足的法医教研组步履维艰,甚至一度面临解散。

“我们要看得远一些。法医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它是要服务社会治理的,国家需要法医学人才。”反复陈说法医学的重要性,执着的丛斌拒绝了其他专业的邀请,从零开始建立法医学学科体系。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设备问题。

“那时学校有几个项目需要法学方面的支持,我的法学知识正好派上用场。项目完成后学校要给我奖励,我说我不要奖励,但我们法医学科需要仪器设备。”于是,丛斌的个人奖励变成了法医学教研组的第一批实验设备。

image.png

丛斌(右)指导团队成员进行科研。

有了设备就可以开展检案工作,随后,在辅助相关部门进行检案的过程中,创新成果陆续诞生——

针对中国人群遗传资料不足的问题,丛斌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研究及法医学应用,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他首次发表了中国人群触珠蛋白亚型基因频率的分布规律和中国汉族人群D2S1358、D11S2010、D16S310三个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分布规律,为中国人群法医学亲权鉴定及个人识别提供了可靠的遗传学基础数据;

针对野外环境微量生物检材难以检测DNA多态性结构难题,他历时十余年研发了腐败生物检材高度降解DNA分型技术体系,破解了疑难生物检材溯源的国际性难题,破获了多起陈年疑难案件;

他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探索核小体缠绕区DNA分子抗降解机制,为研发复杂亲缘关系鉴定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组标记,研发的混合斑DNA分型技术及分析软件解决了刑事案件的世界难题……

一个又一个重要科研成果相继问世,丛斌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等重量级奖项。2011年,丛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image.png

丛斌(右二)为年轻的学生答疑解惑。

“有时晚上睡不着,我考虑更多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通过什么办法把法医学科发展起来。”丛斌说,法医学是国家医学,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需要大量法医学专业人才。

“我们常说,法医要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培养法医人才与创新法医技术同样重要。”经过长期研究,丛斌详细梳理出法医学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构架起我国法医学科的科学技术体系,同时推动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快速发展,先后获批河北省法医学重点学科、国家法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入选首批国家法医学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法医学人才。

国家需求就是方向

从“赤脚医生”到工程院院士,40多年来,丛斌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谈起如今的成就,他说:“关键是要有方向、有理想,要有明确的目标,坚持、坚信、坚守,并为之不懈努力。”

而丛斌的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过:“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image.png

丛斌为团队成员讲解科研要点。

这些年,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他带领团队创新了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为紫杉烷等复杂化合物结构解析提供了便捷、实用、可靠的方法,显著提高了鉴定效率;破解了胆囊收缩素干预阿片类物质成瘾新机制,证实八肽胆囊收缩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戒毒药物进行研发。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丛斌先后就国家疫情防控数字化体系建立、新冠感染病人救治等提出10项建议,被新冠临床诊疗指南采纳,使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

不久前,丛斌发起香山科学会议,探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以超级算力为基础,解析生命组织结构间的关联,实现人体数字孪生。

image.png

丛斌(中)带领科研人员分析数据。

“我们国家讲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比如说慢性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怎么去治愈?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丛斌认为,过去的医学研究建立在结构学、功能学和生物实验观察之上,在对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规律认知时仍停留在局部化、碎片化层面。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使得获取海量生命活动数据成为可能。

“用人工智能刻画人体全息生命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定性定量定位描述生命活动的状态,包括健康水平、疾病程度及治疗效果等。”丛斌提出,要促进生命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深度融合,驱使生命科学迈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构建数字生命与全息人体,通过数字孪生的人体推动生命科学研究走向系统性和全面认知。

“接下来,我会重点推进这项探索,希望能让人类疾病治疗更加科学、快速、精准。”丛斌说。

image.png

丛斌在查阅科研资料。

回顾这一段创新路,那些“0到1”的突破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攻坚克难。

“创新从来不是容易的事,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在实践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耐心,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科学的顶峰。”丛斌说。

如今,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荣誉,对丛斌来说,是肯定,更是激励。他说:“我将尽全力把河北的法医学科发展好、建设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我的一生,让老百姓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