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周丨探秘“让人无感”的麻醉医生

中国麻醉周丨探秘“让人无感”的麻醉医生
2023-03-31 11:25 央广网 编辑:李彤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设立的目的是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改善患者诊疗的舒适度、加速术后康复等。

让我们一起探秘“让人无感”的麻醉医生。麻醉作为一种手术治疗的环节是怎么出现的?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全麻有风险,会影响大脑,所以能局麻就局麻,这是真的吗?在手术当中需要配合医生“有意识的全身麻醉”是一种什么样的麻醉方式?麻醉医生在手术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乙醚——外科手术黑暗时代的终结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师凌楚眠介绍,麻醉的目的是指让人在局部或全身无痛的情况下完成一场手术。作为手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现代麻醉的历史距今已有170余年。1846年10月16日,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公开演示了一场在乙醚麻醉下成功完成的外科手术,被认为是现代麻醉学的开端。

在1846年之前,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传统的麻醉手段,例如,我国历史上华佗曾发明“麻沸散”进行麻醉手术,西方国家也通过提取罂粟等植物中的麻醉成分,给病人服用以减弱痛觉。但不论如何,1846年以来所使用的乙醚,是目前为止最令人满意、也最舒适的麻醉方法。凌楚眠补充道:“事实上,现代外科的历史比麻醉的历史还要早100年,在这100年里,外科手术其实意味着一场非常痛苦的‘屠宰’。”

术中唤醒——脑外科手术中的高端操作

麻醉的类型可以分为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是指用各种方法让身体某处的末梢神经麻痹,从而失去痛觉;椎管内麻醉是采用麻醉穿刺的方法,将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麻醉神经根。这三种麻醉下,人还具有清醒的意识,而全身麻醉则是使人完全进入到无意识的沉睡状态。

我们也曾听说,还有一种在手术当中需要配合医生“有意识的全身麻醉”,凌楚眠介绍,这种高端操作是指在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属于脑外科中的麻醉方法,学名叫做“术中唤醒”。

这种麻醉技术的出现,是为了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护患者的脑功能区,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带来的后遗症。凌楚眠介绍,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需要打开颅骨在大脑皮层上进行操作,这个过程很容易伤及大脑功能区,影响患者的肢体、语言等功能。因此,手术中通过“术中唤醒”,让患者朗读诗词或做些指定的动作,使大脑皮层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对外科医生起到提示和警醒的作用。

局麻or全麻?请遵医嘱

对于麻醉,大多数人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全身麻醉对大脑有影响,能局麻就局麻。凌楚眠表示,这是麻醉医生一直面临的终极困扰。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一切的麻醉方法都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和手术方式来定,如果局麻无法缓解疼痛、手术较大、耗时长或患者有害怕情绪,全麻会是更好的选择。

很多家长对全麻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但权威的科学研究证明,单次的短时间小规模手术中,全身麻醉对于婴幼儿或学龄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神经认知水平的影响微乎其微。

凌楚眠提醒,很多家长因为存在这样的担心,希望拖到孩子长大再做手术,这种情况反而耽误治疗时间,使病情恶化。另一方面,如果强行不做麻醉直接让孩子手术,也会造成孩子心理上更大的创伤,使其对手术台、医疗产生抗拒心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麻醉方式,最好还是遵从医嘱。

幕后工作者——功成必定有我

在医疗界存在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保证患者从进手术室到苏醒回病房这整个手术期间的生命安全。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常常说“麻醉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尽管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的确在全麻过程中,由于人没有自主呼吸,心跳也被抑制,有些存在基础病的患者其生命体征很难维持。因此,麻醉医生需要时刻神经紧绷,为患者做气管插管、调节血压和心率的波动,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抢救。

凌楚眠表示,麻醉医生就像手术过程中的风控部门,在99%的时间里看似无所事事,而其价值就体现在1%的时间里的生死时速。但这样的呵护和陪伴,对于患者而言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毕竟在与其接触最多的时间里,患者一直在沉睡。

“我们是幕后工作者,可能患者并不记得我的存在,但这个阶段我确确实实保护了他们,陪他们度过了一段非常脆弱的时光,这就是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凌楚眠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