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迎春闹元宵——我市各地开展多种活动喜庆佳节
天上圆月高悬,人间彩灯万盏。正月十五前后,我市各地陆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元宵佳节活动,确保广大百姓过一个喜庆、祥和、平安的元宵佳节。
城市红火年味足
龙湖公园里,游园活动丰富多彩;龙湖阳光商城也准备了做元宵、猜谜语、街舞表演等亲子活动。活动中,孩子们有序地排好队,等着工作人员发放制作灯笼的工具;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各自完成了灯笼的组装。“我们借着传统元宵佳节举办亲子活动,也是希望通过家长陪伴孩子们组装灯笼、猜灯谜,让他们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节日氛围。”龙湖阳光商城工作人员张凯介绍,今天来参加活动的人数比往年翻了一番。
当一个个带有孩子们浓浓祝福的灯笼组装好后,现场阵阵欢呼,大家聚在一起听着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现场的工作人员边介绍边向游客们展示元宵制作的过程。记者也陪同小朋友们参与其中——先将馅块放入筛子似的机器里,随后倒上江米粉,筛起来慢慢滚成球状。“真好玩呀,回家我也要自己做元宵。”参与活动的张鑫彤小朋友开心地将做好的元宵装进袋子里。
在全家团圆时,还有一部分市民选择在园博园体验节日的乐趣。园博园内的打铁花、杂耍、民俗表演、无人机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据园内工作人员赵斌介绍,元宵节当天,园博园共接待游客一万多人次。
在入口处,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发放河灯,并指引游客们前往湖光揽月东门下沉广场,在湖中送一盏盏河灯漂摇而去,寄托思念及美好的愿望。一对情侣在河灯上写上名字,缓缓地放入水中,许下了美好的愿景:“希望我们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此外,元宵节还少不了猜灯谜的活动。园博园内,灯笼长廊处布满了红色谜题,游客以家庭为单位摘取谜题,前往长廊谜底兑换处询问谜底,猜对者可以兑换精美礼品。据赵斌介绍,这次活动对原灯笼长廊进行升级装饰,长廊两处加宽,灯笼绑定谜语,长廊共设计了三处猜灯谜处。
“我和孩子今天已经猜出十多个灯谜了,猜对五个就可以兑换奖品。”说着市民岳先生拿着兑换的小熊玩偶展示给记者,开心地说,“这个活动挺有意思的,让孩子也开动开动脑筋。”
多彩非遗春意闹
2月5日上午,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2023年“农信杯”曲周县国家级非遗——曲周龙灯走进邯郸市展演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参加展演活动的共有来自曲周县的五支舞龙代表队和一支省级非遗聚英叉会表演队。活动开始,六支队伍依次进场。首先出场的是曲周县南甫村舞龙队,一条长20多米的水龙,代表风调雨顺,纸糊的鱼、鳖、虾、蟹等水族在前面开路,十分威武壮观。随后,后河东村舞龙队、东街村舞龙队、西街村舞龙队、北甫村舞龙队相继登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龙的精气神韵和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精神风貌。最后入场的省级非遗聚英叉会表演队使整个会场的气氛更加昂扬热闹。
压轴的节目最为精彩:五支舞龙队伍同时上台,舞龙人以全身之力,左右舞动把柄,巨龙上下翻飞,左右盘旋,龙珠与龙口若即若离,欲吞不能,欲弃不舍,好一幅群龙狂舞闹元宵的景象。
曲周龙灯起源于宋代,是曲周县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据传,宋代曲周县十年九涝,禾稼歉收,当地农民贫困交加。为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特地制作了一条体内燃灯的龙,起名“龙灯”,舞动起来以表对龙王的崇仰。其后形成元宵舞龙灯的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正月十三,磁县磁州镇兴仁街文化广场鼓声震天,别开生面的讶鼓表演吸引了周边的很多群众前来围观。二十多位鼓手身着统一服装,动作大开大合,精神抖擞,锣鼓声响彻耳边。在充满激情的指挥下,各支队伍不断变换队形,其间不时一人独鼓,不时二人对敲,最后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每逢过年,村里都会组织敲鼓,这是祖辈留下的传统,也是企盼新的一年光景越来越好!”一胡姓村民乐呵呵地说。磁县讶鼓属于民间鼓乐,用于古战场上的助战,逐渐演变成宫廷娱乐活动,传入民间后以其具有雷鸣闪电般的气势用于求雨贺雨,并逐渐成一种娱乐活动,千百年来深受群众喜欢。
正月十五上午十时,古武当山景区的武安琅矿活帷子展演正式开始。锣鼓响起、马号吹动,二十四杆五彩斑斓的帷子被分为两队,在两位彩头的引领下,伴随着铿锵锣鼓节奏,队员举着帷子踏着或疾或缓的步伐,相互回环穿行,奔走如飞。灵动的扭鼓、变幻的阵形,远望如万马奔腾,近观似雄兵列阵,犹如火云变幻,金龙起舞,场面非常壮观。“我是第一次看到活帷子表演,很震撼,太精彩了!”来自邢台的游客董先生一边手机拍照一边高兴地说。
正月十五,在峰峰矿区东王看村的广场上,锣鼓阵阵,苇子灯阵开始表演。苇子灯阵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元宵节前后,村民们披红挂彩表演苇子灯阵,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制作苇子灯的刘大娘说,苇子灯的苇秆是用竹竿或木杆制成,灯架是用苇秆或高粱秆插成。灯的内外层均由绵纸和彩纸装饰,蜡烛用羊油特制;灯有二十四杆,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风调雨顺。
“今年的表演特别热闹,年味儿比前几年更浓了。新年里,一定会顺顺利利,每家每户都能有个好收成。”刘大娘笑着说道。
社火表演韵味浓
正月十五上午,在武安市姚家峧村,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跑帷子等多个非遗节目轮番上演,一场传统文化盛宴“舞”出了武安新年新气象。
“说起武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可谓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看着热情高涨的观众,姚家峧村支部书记杨录明激动地说道。按照当地风俗,每年从正月十四开始,为期3天的“大盛会”社火活动便拉开了帷幕,全体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家家户户齐出动,男女老少精心装扮,浓妆艳抹,扮作各种角色,进行跑帷子、高跷、武术班、竹马、旱船、抬阁等社火表演,整个游行队伍浩浩荡荡,沿着石板路穿行在大街小巷。
在现场,跑帷子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掌声。由两名儿童作为“蓝旗”,代表太阳和月亮引领队伍,24名壮年男性组成的“雄神”,代表24个节气,身着黄衣红裤,手持由铁管、布条、纸花扎成的“帷子”,伴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不断变换队形,不一会儿,队伍中出现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等字样。
“今年元宵节,武安市共有113个村组织开展了民俗文化活动,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武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武安市营造了传统、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武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东方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玮 苏醒 张英颖 李艺璇 王易 通讯员 靳雪利
推荐阅读
-
2023-02-06
-
2023-02-03
-
2023-02-03
-
2023-02-03
-
2023-02-02
-
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