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满邯郸】浓浓的烟火气,火火的王金庄

【人间烟火满邯郸】浓浓的烟火气,火火的王金庄
2023-01-27 10:18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李茗茜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人间烟火满邯郸

从太行山高速一路向南,进入涉县境内,层层叠叠、盘山绕梁的梯田映入眼帘。阳光斜射下,氤氲弥漫的炊烟,如同一层薄薄的面纱,笼罩着整个山村,村巷里不时传出孩童的嬉闹声和毛驴踏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

腊月二十九,记者走进王金庄,越靠近山村,浓厚的年味越渐浓郁,而忙碌的乡亲们展露的笑脸,更呈现出山村新生活中溢满的幸福感。

■一个馒头的变迁

时值隆冬,阳光照耀下的王金庄,山上石堰梯田层层镶嵌,山下石头村庄依山就势。与常见的梯田不一样,这里的梯田没有秀丽婉约之态,而是充满壮美之姿。

居住在王金庄一街的村民曹现琴和儿媳刘江群,早早便生起了火。“柴火炉火大,蒸出来的馒头更香。”曹现琴一边揉面一边抬头对记者说:“面昨天就发上了,儿子早就在电话里说,想吃自家蒸的馒头,今天儿子一到家就能吃上。”

说起如何蒸好一锅馒头,今年62岁的曹现琴显然有自家绝技:蒸馒头要用大火,蒸出来更香;面要多揉一会儿,馒头会更劲道;面里加点牛奶,馒头会带着奶香味。

揉搓、拉伸、揉圆……不一会儿,十几个白白胖胖的馒头,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案板中央。

说起自家蒸馒头的历史,曹现琴向记者介绍,50多年前家中是吃不上白面馒头的,只能吃红薯面或玉米面窝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家庭条件好了,可以在过年时蒸上几个白面馒头。

再后来,可以吃上白面馒头时,每次总要蒸上一大锅,因为要当做“稀罕玩意儿”送给亲戚和邻居。“现在谁还稀罕白面馒头啊,家家都有,只因儿子想吃,我才蒸上一锅。”

“妈!我回来了。”当曹现琴正和记者聊起自家蒸馒头的历史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她的儿子王建芳背着大包小包回到了家。

“这是给你们买的新衣服,一会儿试试!”“快洗洗手,我和妈早早就给你蒸上了馒头、糖包,还炸了焦叶。”刘江群接过丈夫手中的行李,催促丈夫去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聊起刚刚过去的2022年,王建芳也十分满足。“去年我在外面开拖挂卡车,整体收入还不错。虽然回家时间少了,可生活条件好了。”问及未来的打算,他告诉记者,2023年他想买辆更好的拖挂车,多跑短途,这样就能常回家看看。

“爸!快贴春联!奶奶说你个儿高,就等着你贴春联呐!”王建芳的儿子拎着春联向他跑来。

14岁的儿子一边给春联抹上浆糊,抬手将春联递给父亲,一边抬头问他:“爸爸,今年能不能在家多待两天啊?”

“咋不能,今年陪你们过了正月十五再走。”王建芳用大手揉了揉儿子的头,笑着答道。

■回家的路越来越好

走出曹现琴家,沿着布满积雪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迎面碰上拎着大包小包年货的村民们。

“您都买的啥啊?”看到村民张俊叶提着满满一兜年货向记者走来,记者忙问。“买了两斤猪肉、三斤牛肉、面条、牛奶,还有一对红窗花。”张俊叶告诉记者,自家种的有机蔬菜都吃不完,所以过年不用备多少年货。“在我看来,现在每天都是年,想吃啥都有,一年比一年吃得好。”

“这就是我家,快进来喝杯热水暖和暖和。”张俊叶指着一旁依山而建的一栋石头房子,向记者们发出邀约。

走进张俊叶的家,一股暖意迎面而来,“家里暖和吧,现在家里烧清洁煤,不仅屋里温度高了,政府还有补贴,原来早晨窗户都结冰花,屋里什么植物都养不活。”张俊叶指着窗台上两盆生长极其茂盛的绿萝对记者说。

“你们看到家门口那辆小白车了吗?那是我儿子今年刚添的大件。”张俊叶颇为得意地向记者介绍,他儿子十五年前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北京工作,虽然回家的路途没变,但到家所用时间却越来越短。

“之前从北京回家,到邯郸后还要倒三四趟车才能到家。”张俊叶的儿子李军告诉记者,早些年的回家路让人印象深刻。

那时,他想多给父母带点年货回来,但拥挤的火车和需要倒好几次的公共汽车,总是让他难以满足这个心愿。“2007年,我给妈妈买了一些稻香村糕点,但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到家时变成了一堆‘点心碎’。”

“每年在家待的时间不长,但每次回家都有新变化。”李军告诉记者,2017年10月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修到了家门口,紧接着贯通南北的太行山高速公路通车,彻底改善了他回家的交通状况。

令李军感到惊喜的是,太行山高速还在王金庄设立了一个高速口。“原来路不是很好,而且坑坑洼洼的,从县城到村里就要两个多小时。自从路修好后,到邯郸就只用一个多小时。”

今年1月,李军终于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今年过年回家,我是开车回来的,不仅方便,而且想带多少年货和行李都可以。”他告诉记者,从北京开车到家只需六个多小时,道路平坦宽阔、路面干净整洁,是他原来想都不敢想的。

■山里成了春节打卡地

现在,王金庄这张名片已不单指一个村,而代表一整个片区。长达几十里的山沟,串起一个个美丽的乡村,展开一幅幅流动的画卷。

太行山高速建成通车,更让沿线村庄搭上经济发展快车道,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便捷交通带来的发展红利。

片区内的刘家村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景秀丽,海拔近千米的五峰山、青阳山等环绕其间,山上林密草茂,植被覆盖率高。每年夏秋两季,河道清水四溢,河溪遍布,瀑飞泉涌,景似江南,秀丽宜人。

因此,当地镇政府充分发挥刘家村依山傍水、花椒满山的自然优势,带领村里整合闲散房屋,集中打造“山间民宿游”,推出集林果、药材、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新模式,希望通过发展梯田生态游、毛驴体验游等休闲旅游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井店镇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香太介绍,截至目前,刘家村已建成风格独特的民宿小院30多个,建成登山步游道3000多米,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快捷宾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喊泉、摇摇桥、游艇等娱乐设施相继完善。

贴春联、挂灯笼、扫积雪、整理房间……刘家村村民刘张太和女儿正在整理民宿房间。“今年春节期间的房间已经都定出去了,昨天我们把被子拿出去晒了晒,让游客们来这里过个暖心年。”

刘张太告诉记者,自民宿2016年营业后,全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早些年,我在外地打工,一年最多挣两三万元。现如今,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就有近十万元的收入。”

“游客们不仅喜欢我们的高山和梯田,更喜欢店里的农家饭。”刘张太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蒸饭,金黄的高山小米中点缀着红薯、南瓜等粗粮。“游客们都喜欢我自己做的大锅饭,有些游客回家后还专门让我给他们寄小米。”

■回乡创业青年带动村民一起富

“大家好,这是我们村产的小米,品质好、价格低,现在购买五斤就给您包邮到家……”在位于刘家村的一处工作室内,“农村阿凯”刘志凯正面带笑容地手持农产品直播卖货。在他的直播间里,不仅可以买到小米、核桃、花椒油等货真价实的当地农特产品,还能了解涉县的风土民情、生活日常。

2017年年初,刘志凯结束了九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在家乡的日子里,他看到了家乡的好山好水,却为无人知晓家乡的好山好水发愁。

“能不能通过视频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呢?”

有了这个念头的刘志凯,开始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向观众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与习俗,越来越多观众因为阿凯的视频,了解到这个位于邯郸西部山区的村庄。

随着视频的深入拍摄,刘志凯发现许多乡亲种植的农作物虽然质量好,但销路却成了大问题。“能不能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帮助老乡们销售农产品呢?”

有了想法的阿凯,开始尝试收购老乡家中的农作物,在视频中推销、销售。“粉丝们特别喜欢我的家乡味,以柿饼为例,今年共收购了一万斤柿饼,我一天就卖完了。”刘志凯告诉记者,仅2022年全年,他便销售了两万多斤小米、三千多斤花椒、一万多斤柿饼和一万多斤软枣。

“去年我们全家搬进新房子,空调、冰箱、电视、电脑都是标配。”刘志凯指着身后贴着白色瓷砖的三层小楼对记者说,今年他的目标是帮助更多村民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也会将更多山间美味带给粉丝。

“刘志凯的成功,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农民辛苦种植的农产品无路可销的难题,也带动许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刘香太告诉记者,目前村内许多年轻人都回到家乡,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如今,一方山水正在为生活带来全方位的变化,为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善良、勤劳、朴实的民俗民风滋养着这片土地,王金庄人在这里打造着美好的新生活。

记者手记

乡村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除了美不胜收的乡村景色,还有日新月异的乡村生活。借助电商直播拓展农产品销路,让农产品“走南闯北”销往全国;依托独有旅游资源,农家乐让“土窝”变“金窝”;暖阳中、新年里,记者从王金庄热闹的“年味”中,不仅看到乡亲们满足的笑脸,更看到一幅幅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梦洁/文 邱勇慧/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