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发表仲呈祥、林玉箫联合署名文章:电视节目《好好学习》以电视艺术赋能“大思政课”

《光明日报》发表仲呈祥、林玉箫联合署名文章:电视节目《好好学习》以电视艺术赋能“大思政课”
2022-11-25 12:52 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张梦非

11月23日,《光明日报》刊登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林玉箫(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联合署名文章《电视节目<好好学习>:以电视艺术赋能“大思政课”》,点赞河北卫视《好好学习》,称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戏剧演绎、互动答题、荧幕课堂等多种表现形式,讲述'三种文化'结合时代发展、社会实践的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革故鼎新、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作者:林玉箫(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由河北广播电视台、中共河北省委网信办、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学习强国”河北学习平台联合制作的文化类思政节目《好好学习》近期在河北卫视播出。作为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之一,《好好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戏剧演绎、互动答题、荧幕课堂等多种表现形式,讲述“三种文化”结合时代发展、社会实践的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革故鼎新、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同时,该节目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环节中,以电视艺术的独特审美优势、传播优势赋能“大思政课”,通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根铸魂、增智育人,为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好好学习》运用荧屏“思政课堂”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达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目的。节目善于从广阔的文化海洋中撷取适应主题、联系古今的材料,对文化的思想根源、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进行探寻,从而呈现出中华文化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的源远流长的特质。如第一期节目以“中国梦”为主题,通过“又见经典”“温故知新”“终极一战”三个竞赛环节,讲述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从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戏剧演绎,到竞赛题目中涉及的“世界航天第一人”万户,再到思政课堂展示“可上九天揽月”的中国探月工程,一脉相承的中国“飞天梦”孕育了新时代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节目通过贴合主题的人物事件、内容环节的巧妙设置,展现出“三种文化”既各具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无数英雄人物砥砺前行,造就了彰显民族风骨的革命文化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后者始终是前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好好学习》将“三种文化”的关系和文化发展的逻辑融汇到节目内容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延续发展、不断升华、历久弥新的蓬勃生机和永恒生命力。

近年来,以《中国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好好学习》在此基础上,更突出强调电视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文化类节目赋能“大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新启示。一是联系具体时代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特质,通过电视节目调动社会资源,汇聚“大师资”,构建“大平台”,使观众通过电视荧屏看到广阔天地,做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三是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节目对传统故事《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的戏剧演绎,明显带有年轻化的表达特征,所涉竞赛题目也是难易相结合。这都在吸引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当然,也须指出,《好好学习》要更上一层楼,还需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探索创新性的表现形式、打通全媒体的传播途径,走高质量、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好好学习》正是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舞台,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历史典籍、文化遗产、社会实践相联系,为“大思政课”开辟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发展空间,有效地解决了思政课程皮相化、模式化的问题。节目融合思政与美育,为电视艺术培养时代新人做出了有益探索。期待更多综艺节目传承历史、扎根现实、面向未来,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3日15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