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复兴区:著令山水含清晖

【撸起袖子加油干 风雨无阻向前行】复兴区:著令山水含清晖
2022-11-20 10:40 邯郸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著令山水含清晖

——看复兴区成功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实践创新基地的生动实践

深耕沃土,繁花自开——11月1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复兴区成功入选,用实践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这份荣誉的取得,缘于复兴区提出的“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全域旅游”“生态工业+制造绿色+产业集群”“生态农业+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三种“两山”转化经验模式,涵盖了生态工业、农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多渠道打开了“两山”转化通道,为北方同类型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复兴”模式,树立了“绿色发展、跨越崛起”的新标杆。

近年来,复兴区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坚定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决心,不断探索实践,逐绿前行。伴随着更多的蓝天白云、和风笑语,这座“钢城”悄然实现绿色转身,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复兴特色”的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全域旅游”——

向绿色进发

绿色转型对因钢而生却也因钢而痛的复兴区来说,是一场伤筋动骨的战役。但是,“没有伤筋动骨,就没有脱胎换骨。”复兴区委书记李少锋语气坚定。

该区瞄准绿色目标,摒弃“黑色GDP”,向污染宣战、向落后产能宣战,彰显“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决心和要求。

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煤炭焦炭产能317万吨、火电产能5.1万千瓦;拆除“散乱污”和“两高一低”企业861家,各类违建7000处、3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1.5万亩……继大力度压减钢铁、煤焦炭产能,拆除“散乱污”等企业,主城区周边环境整治之后,复兴区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场保卫战,打造了以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沁河郊野公园、省园林博览会园区为依托的邯西生态屏障,原来的煤矿、铁矿、渣山消失,复兴区成为被温水柔绿、花海绿廊围绕的美丽城区。

截至2022年10月,该区PM2.5累积浓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76%,优良天数累计226天,同比增加17天,复兴区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春夏时节,步入园博园内清渠如许、山顶环廊观景台,脚下梯田、花海、碧水一览无余。谁也不会想到,这处282公顷,被水系、绿地和园林景观所覆盖,以山水共融得名的生态修复典范建立在渣土山、建筑垃圾、废弃矿坑之上。

与园博园同时在变的还有周边的环境和村庄:

园博园南入口旁,多年前关停的特种钢材铸造厂现已变成了“1957艺术创意园”;涧沟村依托涧沟遗址和龙山文化,聚焦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出“华夏第一井”、涧沟水街、特色民宿等;齐村主打“民国风”,主街、戏台、老庙、民居等传统建筑得以整体保护与修复,村周边谋划的“农业迪斯尼”、游乐园项目,与园博园形成产业集群。

数字显示,仅园博园就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2020年国庆假期,园博园吸引入园游客超20万人次;2021年,园博园及周边景区吸引游客达10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约1.5亿元。园博园对复兴区“全域旅游”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16公里长的沁河郊野公园则串联起沿河23个村庄,以沁河好生态引领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乡村振兴。

石坡村培育了8家“民宿”,让大家走进石坡记得起乡愁,找得到童趣,该村逐渐形成“乡村文化+旅游观光”的绿色生态模式,完成了一次从落后到标杆的飞跃;牛叫河村则靠着村里的晋商古道和村东的八合坝水库,成为网红打卡地,旅游收入累计已超千万元。

“生态工业+制造绿色+产业集群”——

促绿色转型

老工业区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摒弃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绿色生产方式,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

今年以来,复兴区4家企业成功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其中,河北帕克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全市第一家。

“我们投入500万元用于科技研发,产品出口至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正与一家跨国公司洽谈中,后期应该会有更大的海外市场。”河北帕克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心良说。

2017年,因为环保缺陷,郑心良的企业被列入整治名单。适逢复兴区政府到企业考察,不仅帮他解决了融资难题,还指导他在工业园区选址建厂。在政府“手把手”帮扶下,郑心良的新厂仅用一年就建成投产。借着拥有23项国家专利的技术加持,帕克轨道成为业界崛起的新星。

“这几年,政府大力帮扶企业发展。2021年以来,我们享受的税惠减免就接近百万元。”郑心良表示,复兴区不断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学研合作、加速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体系,让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跻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这正是复兴区创新“生态工业+制造绿色+产业集群”模式,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的一个缩影。

河钢邯钢、新兴重机铁腕治污、果断转型,大力实施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开展厂区绿化美化,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能源高效转化、环境持续改善,成为传统企业绿色转型的典型样板。

复兴区还以“园中园”方式,在全市率先建设中小微企业聚集平台,打造了“五园、三基地”,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分布比较散的传统企业,实施整体搬迁提升,倒逼企业退城进园、绿色转型,力促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服务集中,提速新旧动能转换,创立了新兴工业发展的“复兴模式”,成为复兴区传统企业绿色转型、聚集发展的最重要载体,更是复兴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

复兴区生态环境的巨大转变,相继引来了唯品会、海尔、利昂等诸多大企名商落户复兴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自2017年获批至今,考核成绩从全省C类跃升到A类,获评省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50.1亿元,税收收入完成13.9亿元,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

“生态农业+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现绿色蜕变

三年完成造林十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21%大幅提升到现在的51.8%,在市主城区西部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复兴区多渠道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考察投资生态农业项目。

“在这个占地1900多亩的园子里,有湖心垂钓体验园、千亩樱花园、生态采摘园,还增设了一个农业文旅综合项目,常年开设劳动教育、亲子游等内容。园区13万棵树常态养护、文旅项目服务等工作,能给周边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德丰都市农业休闲园副总经理付强介绍称,该园2021年实现收入15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约1200万元。

“我们主要负责管护、浇水、修剪、操作农业机械这些工作,收入高的时候能到四千块,最低的时候也有两千多。”53岁的侯振旗是复兴区户村镇葛岩嵛村村民,去年7月,他和周边30个村民来到园区务工。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越来越多复兴区农民吃上了“生态饭”,“现在不仅环境好了,生态项目多了,我们的收入也高了!”

复兴区在科技支撑、品牌建设、业态培育等方面打好组合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文旅农业的转变:

河北中健枫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元宝枫产业项目,带动了1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河北润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成2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新增就业岗位超过500个;银谷芳香产业园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10天时间,再一次创造了复兴速度……

“复兴区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由‘城市污染源’蜕变成为‘城市后花园’,坚定不移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谱写了‘两山’理念在邯郸大地的生动实践。”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成员谢建治给予复兴区高度评价,“目前,华北地区还没有同类型申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案例。”

在绿水青山间寻得金山银山,在“两山”通道间探得发展先机,复兴区生态治理造就的绿水青山,带来了生态发展的金山银山。2021年,复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5.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9亿元,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942元、19441元,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26个同类县(区)中排名第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李少锋表示,复兴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复兴区建设“西部生态新城”的战略决策,以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以绿为底、以文为魂、以业为核”,大力推进老城更新、产城建新、乡村育新,全力以赴打造“生态靓、产业强、机制活、城乡美、百姓富”的生态新城。

邯郸新闻网传媒中心记者 崔桂敏 冀晋萌 王丽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