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二十条措施,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落实二十条措施,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2022-11-16 06:32 环时锐评 编辑:张梦非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后,多地及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其中包括原则上不再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解除对人员流动的不合理限制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纠正此前一些地方存在的“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错误做法,进一步增强快速、精准处置疫情的能力,减少因疫情给公众带来的不便。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期个别地方常态化检测点突然减少,给人们造成了找不到核酸点、排队时间长、检测点开放时间难以满足需求等不便,引发一些困惑和担忧。还有个别地方出现对一些药品和医疗器材的抢购,有人甚至揣测“是不是要躺平了”。我们认为,这是一些地方在优化防疫措施的同时,政策宣介不够及时、工作衔接不够充分造成的。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二十条措施,并向群众解释清楚。

二十条措施出台的背景十分清楚:它是针对疫情防控形势的新变化、新冠病毒变异出现的新特点,并基于近三年来各地防控经验的总结,因时因势作出的优化调整。这既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二十条措施的出台,决不意味着放松疫情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各地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需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好的效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需要认识到,二十条措施不仅不是“躺平”,而且是要求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在二十条相关措施中,既有“减法”,也有“加法”。“减”的内容包括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调整对风险区的划定、取消航班熔断机制、调整隔离时间等;“加”的内容则涵盖了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保护等。各地推进优化调整防疫措施的过程中,既要做实“减法”,也要做好“加法”,让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不可偏废。

中国是个庞大的社会,疫情防控是众人的事,有时候难免“众口难调”。在优化调整防疫措施的过程中,各地需要把政策向群众宣传解读好,通过发布会等形式主动和群众互动,积极回应社会期待,化解可能存在的误读,及时消除担忧情绪。同时,要强化政策的协调性和统筹性,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群体的诉求,把工作做在前面,不因政策调整而给群众造成新的不便。

值得强调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三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根据具体情况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我们才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前新冠病毒仍然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们更需要把二十条的各项优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共识,坚决守住不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底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