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和力量真正变成光,照进观众的心

让信仰和力量真正变成光,照进观众的心
2022-11-11 08:00 文汇报 编辑:李晓玲1

王雷在《我们这十年》里饰演程光辉。 王雷在《功勋》里饰演李延年。 均剧照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王彦

他在《百炼成钢》里饰演伟人,在《运河边的人们》中化身一心为公的基层干部,他是《我们这十年》之《西乡明月》里投身扫黑行动的模范干警,也是《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中“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他俨然观众心目中“一身正气”的代言人。

于演员,职业荣耀的背后是什么?本报独家对话王雷、新晋“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即将年满40周岁的“正剧小生”。

王雷说,不必讳言如今是主题创作的丰收季;同样不必讳言,观众偏爱小人物,对主题创作总是要求更高。正因此,他其实并不“惧怕”英模人物身上的光环,他更担心作为演员的自己“能不能在体悟后将情绪升华,让角色身上的信仰和力量真正变成光,照进观众的心”。

“塑造功勋,是像守住346.6高地一样使命必达的事”

谁都无法忽略,王雷在领受“飞天奖”时用了至高的修辞:“饰演李延年爷爷,是我作为演员一生的荣耀。”

何以理解“一生的荣耀”?演员本人从两个维度拆解。以个体的经历看,他是军人的后代,爷爷、奶奶都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姑姑也都是军人。部队大院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让他与角色共情,为塑造一位真实可信的战斗英雄奠定了基础。就演员本分来论,当《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单元导演毛卫宁以及相关部门郑重地将塑造李延年的任务交到他手中,“塑造功勋,是像守住346.6高地一样使命必达的事”。

2020年10月,《能文能武李延年》在中朝边境350.2高地开机,与1951年10月相同的季节、相近的地理环境。战壕、堡垒都是实景搭建的,剧组还调来四辆坦克,把大家带回“历史的现场”。剧组做足了硬件,软件需要演员用心补齐。

进组前,王雷把爷爷的志愿军勋章放进随身行李,希望以此靠近那个年代。他找来很多视频、文字,揣摩李延年的个性、语言、音色。“像返老还童一样,穿过他现在的模样,去想象他年轻时候的样子。”形已备,他继续为人物的“神”模拟出思维导图:理解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共和国、对于中国人民的特殊意义,剖析是何等的意志力让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士打赢了钢多气少的敌人,站在指导员的立场感知人物,由宏观的历史到微观的内心世界,层层推导。“塑造李延年爷爷,我抓住的就是题眼里的‘能文能武’。武,能上阵杀敌,能在战术推演时清晰地洞察局势;文,他能用浅显直白又触动人心的话语鼓舞战士,告诉他们为谁而战、为什么而牺牲。”

王雷说他很感恩,整个创作周期,李延年交付了极大信任。“爷爷一直强调勋章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荣誉属于千千万万的战士,对他的个人形象塑造,反倒没提什么要求。”功勋人物的朴实与崇高触动着演员,“就像编剧刘戈建老师写到的那本战斗日志,李延年对每个战士的名字、事迹熟稔于心,他对战友满怀深情,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满怀深情”,这使得人物在形、神之上,又多了一层细腻的情感抓手。

“和毛导十年之约,是默契与挑战同步升级的十年”

《能文能武李延年》与观众见面时,恰是导演毛卫宁与王雷合作的第十个年头。从2012年开播的《战旗》算起,他们有个十年之约。彼时,导演对演员许诺,不妨约定合作十年、十部现实主义,只要演员“目不斜视”,必有所获。

事实证明,两人的第五度合作《平凡的世界》已开花结果,一路斩获白玉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到了《能文能武李延年》,“十年之约”更像是锦上添花。但在王雷看来,“和毛导十年之约,是默契与挑战同步升级的十年”。毛卫宁于他,不单是在创作习惯、现实主义审美上同频的良师益友,还是因信任会激发出更多灵感的创作源动力。很多时候,导演可以预判演员的表现,演员暗暗较劲“我还想给你来点绝的、新的”,导与演之间互相启发、层层递进。

李延年的故事,一开场就有重头戏。整整16分钟,他处理战士小安东“开小差”,是一个人的演讲,也是全剧提纲挈领的一幕。进组前,毛卫宁特意知会王雷,开机第一天第一场戏就拍它,还要用长镜头。在家里演练了几百遍后,王雷信心满满到现场。当天,群演、场地、环境一切就绪,导演安排演员先走一遍戏,九台6K摄像机跟拍,演员全情投入,一镜到底。谁知,正式开拍前,毛卫宁却说,群演人数不够,先不拍了。“我情绪都到嗓子眼了,子弹上膛、箭在弦上。”演员坚持了一下,可拧不过导演。此后半个月,导演不再提及重头戏的具体拍摄日子。演员这边,“战壕里、收工路上、睡前躺床上都会叨叨那段词”。渐渐地,他悟出了导演的用意,“那半个月,我们每天在战壕里摸爬滚打,一次次,爆破在耳边响起,几乎每一天都会对那段独白有新的感受,对战友、对抗美援朝战争产生新的认知”。果然,导演说拍就拍,依然与开机那天相同的布置、同等量的群演。而悄然变化的,是王雷对台词的理解、处理,是他身边“战友们”对全剧重头戏的内心认同。依然是一个长镜头,演员一气呵成,监视器前爆发出一阵掌声。

这几天,《我们这十年》收官,《西乡明月》单元又见毛卫宁与王雷搭档。四集紧凑的故事,需要主人公程光辉的“压场戏”。而这一回,两人为角色设计了“无声胜有声”的表演。无声,是当他走上主席台望着发言稿、想起十年扫黑的艰辛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有声,是他转身背对台下同事、调整情绪,片刻之后再转回身,一个敬礼凝结千言万语。

“跟观众见面,是我塑造的形象来交作业了”

让人玩味的是,“飞天奖”揭晓当晚,网上的年轻人起初略有错愕,对“王雷”这个名字似乎没那么熟悉。但只要一说“李延年”“孙少安”,大家马上能对号入座。网友的反应,王雷坦然以对。

“我是演员,我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手段是表演,工作的成绩是形象。我跟观众见面时,是我塑造的形象来给观众交作业了。观众能记住角色形象,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王雷说,与毛卫宁的“十年之约”,恰好是他从30岁迈向40岁,经历结婚、生子身份转变的十年,又何尝不是整个影视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在唯收视率、唯票房论的喧嚣声里,我也有过迷惘。”彷徨的日子,“现实主义”四个字总能给演员清晰指引。因为“现实主义”背后,沉淀的是脚踏实地的生命体验,活的、热的心灵感悟。只要中国观众的现实主义审美一直在,人比戏红还是戏比人红,对于真正的演员而言,不该是个问题。

他承认,演员有时候是个相对被动的角色,但在可以选择的范围里,他心仪的剧本一定得是“真”和“好”,是真现实主义、是好故事。他同时也坚信,中国观众对于现实主义的审美始终是有需求的。“等待的日子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蓄势待发。一旦角色到来,才能真正与之交心。”他从每一个塑造过的角色身上汲取势能。“军人、警察、干部、基层工作者……他们身上有信仰、内心有力量,无数个这样的人同心协力,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地跨越艰难、缔造奇迹。这样的角色,一次塑造就是一次洗礼。”他也逐渐学会将每一层面的反馈、每一次采访转化为自己的势能,表演笔记、人物笔记、日记,做个有心人,汇聚起多声道,去感知这个时代真实的脉搏。

“我们行业有过混沌不清的时候。但好在,浮躁散去,我们找到了方法:‘以人民为中心’,这让我们相信电视艺术未来已来。”这是演员王雷40岁之际,清晰看见的未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