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受访陪诊师为90后95后,主要看重工时灵活收入可观

近七成受访陪诊师为90后95后,主要看重工时灵活收入可观
2022-11-08 17:21 南方都市报APP 编辑:张振山

网络曾流行一张“孤独等级表”,其中“一个人做手术”排在了终极第十级。孤独就诊问题困扰着不少空巢老人、独自打拼的年轻人……近两年,陪诊师作为新兴职业持续引起关注讨论。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及疫情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影响,陪诊行业因此应运而生,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亦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公众了解过陪诊师吗?他们有哪些群体特征?他们的职业现状又是怎样的?2022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南都民调中心发起问卷调查,共采集809份有效问卷,其中378份为陪诊师所填答,于近日发布《陪诊师职业调查报告(2022)》。

报告显示:有陪诊从业经历的受访者中,以女性从业者为主,占比超五成,90后、95后成为陪诊主力,占比近七成;半数受访陪诊师为兼职,八成受访陪诊师入行时间不足两年;工作时间灵活自由、收入可观、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受访者从事陪诊工作的主要原因;受访陪诊师认为陪诊更需要具备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基本就医/医务常识等职业能力;近七成受访陪诊师平均每周陪诊不超过10次,近九成受访陪诊师表示月均陪诊收入在10000元以下;八成受访陪诊师表示会留在业内发展。

谁在做陪诊师?

受访陪诊师女性占比超五成,90后95后成陪诊主力  

以前有陪玩、陪购和陪考,如今陪看病也成为了新需求,“陪诊师”一职逐渐走进公众生活,他们可以帮助患者挂号、问诊、取药、接送就医……本次调查中,有陪诊从业经历的受访者占46.72%,其中“正在做”和“曾做过”的比例分别为27.44%、19.28%。另有53.27%的受访者表示没做过陪诊师,其中有兴趣尝试的受访者占36.0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陪诊师的职业现状,本次调查问卷推送至相关陪诊小组或群聊,并进一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采集样本,调查中陪诊师的占比与实际人群中的占比有较大偏差。

从不同性别来看,从事陪诊工作的受访者以女性为主,占54.05%,略高于男性受访者(45.95%)。从不同年龄段来看,90后、95后受访者从事陪诊工作的比例较高,分别占36.49%、32.43%。从不同地区来看,受访陪诊师来自其他省会/直辖市的比例较高,占36.04%,其次是来自北上广深,占24.77%。

半数受访陪诊师为兼职,八成入行时间不足两年

90后受访陪诊师小杨来自重庆,偶然一次陪朋友产检后,她萌生了做陪诊师的念头。“她先生是军人,长期在外工作。她一个人从县区来到市中心做产检,还是挺孤独的,我有空就索性陪着一起去。”小杨说,后面她几次陪同产检时,在挂号处、候诊区也遇到其他患者来求助。“尤其是外地来的老人、孕妇,他们行动不便,我会帮忙排队拿药或者取报告。”久而久之,她认识了几位长期慢性病患者,定期陪伴他们就医。去年年底,她决定关掉自己运营的护肤品工作室,全职投入到陪诊行业。

而本次调查中,从事陪诊工作的受访者以兼职居多,占50.79%,做专职的占45.50%。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受访者选择做专职陪诊的比例更高,占49.44%;男性受访者选择做兼职陪诊的比例为53.76%。

进一步了解发现,有80.70%的受访者表示从事陪诊工作的时间多在两年以内,其中已从事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两年的比例分别占32.28%、34.66%;而已从事两年以上的受访者比例占19.30%。

为何选择做陪诊?

主要看重工作时间灵活,收入可观又能帮助他人

小杨从事陪诊工作将近一年。回想起来,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陪朋友做宫腔镜检查。“当天检查需要半麻,她检查完后休息了一个小时才起身离开,但每走十来步就要停下来歇一会,我全程扶着她。从休息室走到医院门口的路程,平常五分钟能走到,那天走了半小时。”经历过这次陪诊后,她体会到陪诊师的重要性,“能帮助和陪伴有需要的患者,我觉得是一件很温暖、非常有意义的事”。

至于大家为什么会成为陪诊师?调查发现,工作时间灵活是主要原因,受访者选择的比例高达70.20%;随后是因为收入可观,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比例分别占54.97%、43.05%。

交互分析发现,兼职、专职的受访陪诊师都认为“工作时间灵活”是吸引他们入行的主要原因,两者均占70%左右,差异不大。但进一步对比发现,陪诊师这个职业对兼职和专职者的吸引力也略有不同。兼职陪诊的受访者认为“收入可观”“门槛低”更具吸引力,分别占60.22%、32.26%;而专职陪诊的受访者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行业发展前景好”的比例更高,分别占47.06%、29.41%。

来自广州的受访陪诊师姚女士在半年前加入到陪诊行业。“以前做过电商主播和锂电池销售,几个月前失业了。刚好看到小红书有陪诊师的相关介绍,看起来收入好像不错,也比较自由。我现在兼职做陪诊,有单就接,没单的时候就摆摊卖糖葫芦。”

而入行半年、专职陪诊的布布则表示,自己更看重陪诊行业的发展前景。“我生活在广州,一方面感觉年轻人在大城市独居打拼是常态,生病的时候需要有人陪伴照顾。另一方面是‘数字化vs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老人不懂线上挂号、机器取报告等等,陪诊师可以协助他们更好地就医。”

受访陪诊师布布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帮助患者打印发票和费用清单。(受访者供图)

陪谁看病?

本地及省内患者为主,老客户推荐是主要获客渠道

布布陪诊的患者中,有三成是老人,其余的分别有独居青年、孕妇、带小孩看病的宝妈。“他们大多数来自(广东)省内。有的是异地工作的子女为父母下单,有的是独居青年想找个人陪看病,也有的是先生在异地工作或者当天没办法陪伴太太做产检,这几种情况最常见。”参与问卷调查的受访陪诊师也反映,服务对象以本地及省内患者为主,分别占57.94%、55.82%,两者比例相近;其次省外患者占24.60%。

调查还显示,由老客户介绍患者给陪诊师的情况比较常见,比例占64.24%;其次是亲友推荐,占52.98%。值得一提的是,从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接单的陪诊师也不在少数,占40.40%。

来自济南的张先生是一位00后,擅长借力社交平台接单。他表示:“自己接单做,客源不太稳定;单纯靠老客户推荐,也很被动。我之前做过短视频运营,懂一些基本的拍摄剪辑技巧。陪诊的时候我会现场拍一些视频、照片,后期剪辑成短片,发布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

陪诊师需要哪些能力?

服务意识、责任感、基本就医常识比较重要

作为新兴职业,陪诊师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陪诊师当中,选择服务意识、责任感、基本的就医/医务常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比例均超50%,比例依次为66.23%、60.93%、59.60%、51.66%、50.33%。

交互分析发现,兼职、专职的陪诊师对职业能力有着不同的看法。受访的兼职陪诊师认为拥有一定的医院人脉资源更重要,比例占51.56%;而全职陪诊师更看重责任感,比例占67.06%。

从金融业跨界进入陪诊行业的布布表示,陪诊工作看起来很“低门槛”,实际上需要解锁各种“隐藏”技能。“要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比如心肺复苏等简单的应急救护技能,以便应对突发情况。”入行初期,他为了提升个人能力,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班。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让陪诊师走得更稳、更远。“例如责任心、同理心和耐心,还要懂得与多方协调沟通,包括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等。我们提供好的陪诊服务、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客户复购率、推荐率才会高。”

陪诊都要做什么?

不止代为跑腿,还是“临时家属”

那么陪诊师的工作内容有哪些?怎样才算是好的陪诊服务?调查中,受访陪诊师反映前期需要做好“准备功夫”,包括提前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病症/就诊科室/检查项目等)、就医流程(开诊时间/挂号数量/检查注意事项等)、熟悉医院环境(科室楼层/缴费处/洗手间等),比例依次为78.15%、75.50%、72.85%。其次是(预约)挂号、取药/报告、诊后询问医生情况等,比例依次为46.36%、43.71%、40.40%。

不过,除了代缴费、代取报告、代排队等“跑腿”工作,陪诊师也承担着“临时家属”的角色。90后受访陪诊师姚女士表示,自己服务的群体大多数是老人、宝妈。“比如陪宝妈就诊,我主要帮忙看小孩,适时引路;如果陪行动不便的老人家看病,我会随身带上一张折叠凳。”她表示,陪老幼群体就诊需要更细心、更有耐心。

张先生也表示深有体会。他曾接到一个在异地工作的儿子为父亲下的陪诊单。“老人家肝癌转移,身体状况不太好,要去医院做化疗。儿子在外当兵,无法及时回家,但又不想老父亲知道他给了钱,于是让我假装是他的同学。”陪诊当天,张先生隐藏了“陪诊师”的身份,老人家诉说着对儿子的牵挂。“他说孩子好久没回家了,自己知道病情不轻,也不要求他能马上赶回来。当时听到真的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他感叹道。

近七成受访陪诊师每周陪诊不超10次,三成日均陪诊8小时以上

具体到平均每周陪诊次数,69.05%的受访陪诊师表示在10次以内,其中3至5次的比例最高,占31.22%;仅27.25%表示每周陪诊10次以上。交互分析发现,兼职陪诊师每周陪诊3至5次的比例较高,占39.78%;而专职陪诊师每周陪诊11至15次的情况较多,占31.75%。

而陪诊日的平均工作时长,有63.23%的受访陪诊师表示在8小时以内,其中5小时以内、5至8小时的比例分别占16.14%、47.09%。值得留意的是,另有33.60%的受访陪诊师反映陪诊每日要工作8小时以上,其中8至12小时占比近30%。

张先生表示,每天工作五六小时是常态,有时候忙起来差不多24小时“连轴转”。“有一次上午陪诊完,再利用中午时间去拿了检查报告,寄给患者,然后下午继续陪诊。”10月17日晚上10点半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表示当晚刚处理完一位急诊患者的求助,才回到家中。

陪诊收入如何?

仅一成受访者陪诊月收入上万元,北上广深陪诊收入更高

有人认为陪诊师工作时间轻松自由、收入高,也有人表示工作时间长、客源不稳定。到底陪诊师能赚多少钱?如何收费?调查数据显示,52.38%的受访陪诊师表示按小时收费,其次46.56%表示按天数收费,还有39.95%表示按次数收费。

但具体的陪诊收费则各有不同。济南的张先生解释道:“我一般按包时和包天收费,一小时78元,半天168元,全天268元。我这个价格应该是比较便宜的,自己接单尽量以价格取胜。”

对比发现,一线城市的陪诊收费可能更高。在广州的布布表示,“我一般半天300元,全天500元,不推荐按小时收费,因为每个检查项目所需时间不同。如果是代取报告服务,98元/次,不包邮。”同样在广州的姚女士分享说:“299元/4小时(半天),499元/8小时(全天),而代问诊、代跑腿按次数收费,200-300元不等。”

那么陪诊师的月收入大概有多少呢?87.58%的受访者表示陪诊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其中月收入5001-8000元的占37.04%;仅11.11%表示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交互分析显示,来自北上广深的受访陪诊师收入较高,月收入8001元-10000元的比例占28.95%;来自其他省会/直辖市的受访陪诊师月收入多在5001元-8000元,比例占47.98%。此外,专职陪诊师的陪诊月收入集中在8001元-10000元,占26.74%;而兼职陪诊师的陪诊月收入多为3001元-5000元,占28.13%。不难发现,不同地区、职业状态的陪诊师,其收入状况各有差异。

陪诊去或留?

八成受访陪诊师愿意留在业内发展,女性从业者留下意愿更高

谈及未来发展,80.69%的受访陪诊师表示会继续从事陪诊工作,仅19.31%表示不会或不确定。从不同性别来看,女性受访者打算继续从事陪诊工作的比例更高,达88.02%;男性受访者该比例为73.12%。此外,受访陪诊师月收入越高,愿意继续从事陪诊工作的比例越高,其中月收入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的受访陪诊师表示有意继续干这一行的比例分别高达89.47%、87.50%。

受访陪诊师饭团来自四川成都,从事陪诊工作一年多的她表示,会继续留在陪诊行业发展。“刚开始我是兼职做陪诊,后来慢慢组建团队,与朋友一起创办了安馨无忧陪诊(公司)。目前全国团队有将近100人,其中5人负责陪诊培训,包括我自己。但有很多人看中陪诊行业门槛低,一拥而入。据我了解有的人拉着患者东跑西跑,乱做检查,不仅对患者不负责,还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口碑。”

调查中,也有受访陪诊师反映从业过程中遇到过不少难题,其中“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问题最为突出,占41.27%。紧随其后的是“没有社会保障”“缺少岗前培训”问题,还会遇到“医院或科室停诊”“患者临时爽约”的情况,比例均占30%以上。此外,陪诊师被误认为是黄牛/医托、医患关系难协调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分别占23.54%、15.87%。

张先生解释道:“很多人对我们不了解,医院保安或护士以为我是‘新型黄牛’;有时候代问诊,医生知道我是陪诊的,态度也不太好,觉得我什么都不懂,不能准确地将病情转告给患者。”现实生活中,公众对陪诊师的了解较少,表示了解过陪诊师的普通受访者仅占49.46%,其中“听过,比较了解”和“听过,略有了解”的比例分别占11.83%、37.63%;另有50.54%的普通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或没听过。

写在最后:

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陪伴”逐渐成为了现代人的“稀缺品”,孤独就医问题更是困扰着不少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独居的老人、无人陪伴的孕妇、一个人带娃的宝妈、异地就医的患者……种种背景之下,陪诊师成为了新兴职业。新职业的诞生,通常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个行业的崛起,贴着“高薪”“自由”“低门槛”等标签,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涌进其中。本次调查的受访陪诊师有来自金融业、电商界,也有来自新媒体或是自由职业者,他们首先看重的就是陪诊灵活自由的工作时间、可观的收入等优势。

但实际上,陪诊师真的“轻松月入过万”吗?这似乎带点理想主义色彩,调查中仅有一成受访陪诊师的陪诊月收入在万元以上。去掉“滤镜”后,陪诊“月入过万”其实只属于专职做陪诊师、接单量较多的少数人。

此外,陪诊师最需要具备服务意识、责任感和基本的就医常识。调查中有三成以上的受访陪诊师表示每天要工作8小时以上,小到打印、取送病历报告,大到全程陪伴就医、代问诊……陪诊师几乎包揽与看病相关的工作。“工作时间灵活”一方面让人向往,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随时待命,清晨、半夜跑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因为服务时间主要根据患者就诊时间而定。

调查还显示,由于目前陪诊行业尚缺乏规范,陪诊从业人员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岗前培训等,成了陪诊师职业发展的“绊脚石”。再加上公众对陪诊行业的一知半解,不少人更将陪诊师与“黄牛”“医托”画上等号。

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应该何去何从?调查中有不少受访从业者都表示,希望陪诊行业能规范化发展,有专业资格认证、有职称评定、有统一的行业收费标准……2020年6月,人社保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9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对“社群健康助理员”的工作内容描述为:为社群成员提供健康探访、体检、就诊、转诊等代理或陪护服务;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办理住院手续等协助服务。

推动陪诊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需要多方支持和参与。当下的陪诊师,在“金钱”与“情怀”之间平衡着,在“新兴职业”往“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奔跑着……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期间开展本项调查,一方面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推广问卷,另一方面进行线上线下采访。从事陪诊工作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5.95%,女性占54.05%。从年龄段来看,00后占9.01%,90后占68.92%,80后占20.72%,70后及以上占1.35%。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的受访者占31.98%,已婚未育占26.13%,已婚已育占40.99%,离异及丧偶占0.9%。从个人身份来看,自由职业者、企业员工的比例分别占29.79%、24.60%,个体户占16.32%,学生占13.23%,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占9.64%。从受访者居住城市来看,北上广深占26.58%,其他省会/直辖市占26.95%,普通地级市占24.60%,县级市/县城占13.84%,小城镇及农村占7.91%。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占46.72%,大专学历占25.96%,高中/中专学历占18.29%。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