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风险前瞻:带货翻车、隐私泄露、套路营销、物流隐忧

“双11”风险前瞻:带货翻车、隐私泄露、套路营销、物流隐忧
2022-11-04 16:14 人民数据 编辑:张振山

带货翻车:应把好商品质量关

近年来,“双11”前后“带货翻车”事件频繁发生,据人民众云数据平台显示,相关讨论近期呈现小高峰,且热度有上涨趋势。

图片

来源:人民众云平台

自直播经济兴起后“带货翻车”并不少见,前有头部主播号称“不粘锅”却粘锅,后有机构坚定某明星直播间白泥为假货等。“带货翻车”所影响的不仅是主播个人名誉,更是消费者的利益。正如人民网评“三天两头翻车的结果必是人设翻车,从名利双收走向凉凉。”

实际上在2020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已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指出当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等方面,并点名明星艺人带货“注水”“刷单”嫌疑。

有专家认为,“双11”购物节如果想要进一步取得突破,或许把套路简单化、反套路而行,给消费者带来更直接的优惠,效果会好一些。对此,相关平台与电商公司应做好规划,把好商品质量关、打造良好主播形象,避免出现数据造假、假货真卖等现象。

信息泄漏:数据背后的“二道贩子”

“双11”期间因下单、快递激增,历来是隐私问题的高发期。南方都市报文章表示,有黑产团伙收集网购信息和快递面单打包转卖,不法分子买来隐私数据后分门别类,用于炮制“快递丢件”或“网购退赔”骗局,这些信息其中含有姓名、电话号码,甚至包含具体地址。央视也曾曝光大批快递单被偷拍偷卖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公安部十一局、国家网信办网络数据管理局联合召开主要电商平台企业涉邮政快递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推进会,要求切实提升邮政快递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的能力和水平。

日光之下无新事,个人隐私问题早有关注。早在2017年快递隐私面单就已进入快递行业,尽管有不少公司推出了隐私面单,但在实际操作中隐藏消费者信息的面单并非标配。今年“双11”期间,相关方面应加强监管,持续推进隐私面单、虚拟号码等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技术落地执行,保障消费者隐私安全。

“平台孤岛”:“拆高墙”互通互联呼声高

“双11”期间,各大平台之间的互通问题成为新话题。譬如“京东不能使用支付宝付款”“微信屏蔽部分链接”等限制引发消费者不满。平台的互通与互连是影响消费者体验感的重要因素。部分平台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等因素限制用户访问,一方面影响用户体验,拉低平台好感度,一方面也不利于良性竞争。

据北京商报报道,2021年10月9日,据央行官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监管大型科技公司国际会议上分享了中国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实践。易纲表示,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给中国监管当局带来了新挑战,其中包括通过垄断地位开展不正当竞争。平台公司天然具备“赢者通吃”属性,可能引发市场垄断,降低创新效率。国内部分平台公司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抢占市场,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后实行排他性政策,如排斥竞争对手进入平台、提供服务,二维码支付业务仅支持科技集团内部相关APP扫码支付等。

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积极推进支付服务互通互联,如支付宝向云闪付开放线上场景、支付宝上线微信转账等。平台“拆高墙”“破孤岛”一方面需要企业形成良好竞争意识,积极寻求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加以规制,逐步实现平台的互通互联。

物流隐忧:“快”还是“稳”引热议

“双11”期间,物流市场升温,据人民众云平台显示,仅七天内相关信息超过两万条。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介绍,今年的旺季范围自11月初至2021年春节(2月12日)前夕,共计103天。旺季峰值将出现在“双11”期间(11月11日至16日),预计日均快递业务量达4.9亿件,约是日常业务量的2倍。11月5日,京东快递公布的双11物流数据显示,双11期间,京东快递个人快递业务单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同比大增101%。

物流压力提升使得物流效率的不确定性增加。据第一财经报道,在服务价格下调的情况下,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很难保证,出现了拖延派送,或者将包裹被暖气井、电井箱、门口地垫等签收的现象。今年11月2日,微博上关于“你快递被什么签收过”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2.2亿的阅读和1.7万的讨论。

一方面,电商公司应做好事前预案,增设客服人力投放,与消费者提前沟通,避免影响消费者权益,同时也避免投诉带来的声誉问题;一方面,物流公司加大物流投入、优化派送路径,减少“爆仓”带来的压力堆积,也减少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

套路营销:先降后涨成焦点

“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发力,在“11.11”半个月之前就开启预售等活动,并选取头部主播大力宣传。但在这场狂欢拉锯战中,宣传手段越发高明、游戏规则越发复杂,消费者被“拼团”“凑单”“满减”所包围。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优惠,一方面也隐藏着虚假宣传的套路。

近期,电商平台“先涨价后降价”“套路拼单”等声音不绝于耳。以“双11”“套路”为关键词在人民众云平台进行监测,发现在11月1日当天有8000余篇报道,网民讨论达到一周内的波峰。有网友在对比“优惠促销”前后购物车价格截图,发现价格不降反增。实际上,这一现象并不止出现于今年,早在2020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多份行政处罚决定书,京东、天猫等平台均因不正当价格问题,被罚50万元。

今年10月,上海市场监管局为规范“双11”期间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行为,提前开展行政指导,召集上海市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就“双11”网络集中促销活动进行合规指导。电商要想真正余消费者建立良性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当推动规则透明化,禁止“虚假打折”“虚拟中奖”等套路行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