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人,将东北“瀚海”变成了良田

邯郸人,将东北“瀚海”变成了良田
2022-10-19 05:58 邯郸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作为我国盐碱地重灾区的吉林省大安市,有盐碱地面积100多万亩。

近年来,邯郸人宋福如带领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跨区域承担了大安市3万亩重度盐碱地改良工程。通过实施有机硅功能肥改良治理,他们在当地创造了盐碱地一年变良田的奇迹,3万亩稻田喜获丰收,这片“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日渐变身“生态粮仓”。

一场治“盐碱”的大比武

10月初,在吉林省大安市的盐碱地治理示范田里,金黄的水稻连成一片,收割机正在撒着欢收稻米。饱满的米粒一会儿就堆满了车,水稻秸秆则被铺在了盐碱地上。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这里的盐碱地因盐分重、碱化度高,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曾被称为“八百里瀚海”。大安市又是这里的重度盐碱化地区。二十世纪时,白花花的盐碱地让该市变得十分荒凉,极大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如何让昔日盐碱地变成今日米粮川?为了破解这个世界难题,今年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齐聚于此,进行了一场为期半年的“大比武”——用不同的技术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等秋收的时候再比一比谁的产量更高,谁的治理效果最好。在这些参赛者中,就有来自邯郸的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硅谷农科院)。他们承担了大安市3万亩重度盐碱地的改良工程。

“结果显示,平均亩产量558.85公斤,超过了当地良田水平。”10月5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在硅谷农科院承担的3万亩水稻示范田内随机选取3块进行收割测产,通过收割、丈量、称重、除湿、去杂等严格程序,实打实收测产的结果令人振奋。

“当地民谣称‘碱地白花花,秋后不收啥’。”大安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说,“这3万亩曾经的重度盐碱地,将为国家增加2000多万斤稻谷,是大安市历年来改良面积最大、效果最好的成果。”对此,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表示:“该项目创造了目前国内改良盐碱地大规模连片治理且高产的纪录,值得总结推广。”

来自邯郸的神奇肥料

在测产现场,一位衣着普通的老人正为到来的专家和种田户讲解着盐碱地改良的方式方法,显得异常忙碌。他就是今年72岁的硅谷农科院名誉院长,邯郸永年人宋福如。

“重度盐碱治理看似简单,但是改良起来十分困难,盐碱危害容易反复。”宋福如说,东北地区的苏打盐碱地有害成分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使土地呈强碱性,不利于庄稼生长。而该研究院研制的有机硅功能肥具有亲土性,其有利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保持肥料不流失、土壤不板结,增强土壤储水透气功能,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大大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因此,施用有机硅功能肥可以有效改良碱化土壤,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受益的还是农民。“盐碱地的水稻具有弱碱性特点,其米粒饱满美观,且口感特别好。”在现场,大安市种粮户武在洲握着硅谷农科院专家的手激动地说,“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重度盐碱地,打不出多少粮食。”家人都劝他别折腾了,就是种上粮食也白搭,弄不好把本都得赔进去。令他做梦也想不到,依靠科技的力量,如今亩产量竟然能达到500公斤以上。他相信,随着盐碱地亩产量的提升,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也会越来越鼓。

老院士留下的“财富”

为了研制出这种能够改良盐碱地的肥料,硅谷农科院的科研团队人员可谓历尽艰辛。多年来,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牺牲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科研攻关的道路虽然很累、很苦,但该科研团队的成员们却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感觉。

“苍天之高,大地之厚,无限的追求必将产生无限的希望。”宋福如说,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难题会出现,就像一座座大山挡住前进的道路。但该团队执着的追求,使每个人都有一股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奋勇前进的劲头。这股子劲头是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院士留给他们的“财富”。

“袁隆平在邯郸市永年区设有水稻试验基地,并多次踏访硅谷农科院。怀着‘禾下乘凉梦’的老院士在追梦的路上披荆斩棘,他那一辈子的守望扎根土地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我们。”宋福如说,虽然老院士不在了,但我们要牢记其殷切嘱托——“做一粒好种子”,让“奋斗种子”扎根于团队每个人的理想信念之中,在逐梦路上勇往直前。

这些年来,硅谷农科院的科研团队走南闯北,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的盐碱地状况,以收集数据改进其有机硅功能肥的功效。作为该团队的领头人,宋福如对土壤的研究兴趣可谓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据团队人员回忆,每次到外地出差,宋福如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地农田看土。有时候,他出门办事,看到不同的土壤也会不自觉地抓上一把装到兜里,等回到单位后,便迫不及待地到实验室里化验所带土壤的成分。朋友开玩笑地说,别人出趟远门带回来的都是土特产,而宋福如带回来的只有土。

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其中,近十分之一即1.5亿亩的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以生态、高值、低成本为特性的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的突破,让盐碱荒滩变成良田,不但对增加土地资源储备、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而且有助于开辟一条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种植业发展新路子。”宋福如满怀信心地说,“这3万亩重度盐碱地,今年规模化实现了一年变良田的目标,标志着利用有机硅技术治理盐碱土壤已经由成功走向成熟。实践证明,只有选择新材料,才能高效治理重度盐碱土壤。明年我们在吉林省的目标是把50万亩重度盐碱地改造成良田,力争增收5亿斤粮食。”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昆 刘圆圆/文 邱勇慧/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