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文化就在家门口——邯郸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喜迎二十大︱文化就在家门口——邯郸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2-10-07 08:00 邯郸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不久前,一场喜庆热闹、村民自办的文艺演出在邯山区南街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围绕美丽庭院建设、良好家风培育等主题,具有文艺特长的村民表演了朗诵、快板、舞蹈等节目,对身边的榜样点赞。村党支部书记解振京告诉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这几年,我们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组建了书画、舞蹈、诗歌朗诵、快板、太极拳等多支文艺队伍,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村里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

如今,邯郸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像南街村一样的“文化村(社区)”,它们的基层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市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城乡

家住广厦小区的王先生说自己很幸福,“出了小区大门就是大剧院,还有图书馆和博物馆,天天都方便享受文化‘大餐’,每周末我都会带孩子去图书馆读书,那里学习氛围很好。”

生活在邯郸的人们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与日俱增,去博物馆赏文物、去大剧院看话剧表演成为新时尚,无论是高大上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是小区里的文化服务站,在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时,也使文化触角不断延伸。

而这背后,离不开我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

我市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细化考核指标,将其作为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市本级和18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重大事项,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解决区域、人群、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问题,确保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有了顶层制度设计,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得以加速完善。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新馆竣工投用,市美术馆、市方志馆、市文史资料馆正式亮相。各县(市、区)的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馆成为当地群众吸收文化养料的窗口。

目前,全市已建成国有博物馆15家、公共图书馆19个、公共文化馆19个,数量、规模均位于全省前列。同时,全市建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4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33个,基层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到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

精品文艺创作惠及百姓

最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初心剧社”情景剧《左权将军》正在收尾排练。成立于2020年的“初心剧社”致力于创新红色教育形式,将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通过戏曲、舞蹈、快板、情景剧等多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有效提高了红色文化传播力和感染力。

近年来,我市文艺创作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市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了《十九大精神指航向》等优秀文艺作品,并组织开展100余场文艺演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我和我的祖国”为活动主题,累计组织举办文化活动900余场,营造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浓厚氛围。

我市创排的大型舞台剧《桃花山上桃花开》《咱家闺女》《天绿》《梨花开了》《大喇叭》和纪录片《周总理与娃娃剧团》等,凭借过硬的创作水准,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了业界一致认可。其中《天绿》《周总理与娃娃剧团》等作品获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疫情期间,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将创作目光瞄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短时间内创作出千余件形式多样的抗疫主题作品,记录他们无私无畏的感人事迹,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作为“喜迎二十大 邯郸向未来”主题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市范围内计划开展文艺“大篷车”进基层活动不少于1200场,推出云展播100期、云直播15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行20场,开展“十月花香”优秀文艺作品成果专场展示、展览、展演20余场,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近期,关于邯郸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喜事”接连发生,先是赵王城遗址赵文化主题公园一期建设完成对外开放,后有临漳东魏北齐邺南城朱明门遗址将进行保护展示,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邯郸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

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内在价值,创新展示方式,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据了解,我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近50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是位居全省前列的文物大市,因此做好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意义重大。

2020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为全面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赵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项展示工程加快实施;大名府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框架已确定,考古发掘项目继续有序开展;大运河、长城(邯郸段)国家文化公园进展顺利;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重点文保单位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及工程实施有序推进……

此外,我市着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精心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16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377项。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