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我们的笑脸 | 太行小村吃上“生态饭”

非凡十年•我们的笑脸 | 太行小村吃上“生态饭”
2022-09-28 19:44 纵览新闻客户端 编辑:曹璐

bccef258c2cdcbfcc3bfe9597ec893c9_zlimg.jpg

西河村牌楼

微信图片_20220927113810.jpg

感受着村里的变化,西河村党支部书张永江露出欣慰的笑容。

微信图片_20220927113815.jpg

铁矿遗址

微信图片_20220927113821.jpg

村民收获金银花。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张会武

8月4日一场新雨后,白墙灰瓦的二层楼群前,满目苍翠,河堤边小小的蓝色雏菊和万点星野的金银花相映成趣,一旁是安详等待抽水的淳朴老人。

这里的坐标是邢台市信都区西黄村镇西河村,张永江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心中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与画面伴生的,还有十几年前村庄以铁矿为生的岁月,虽富有但浑浊斑驳;当然,还有对明天蓝图的擘画,虽尚未到来但底色已就。于这位40岁的山村带头人来讲,西河村这十多年,放下“铁饭碗”,吃上“生态饭”,得益于践行了这样一个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以矿为生

铁矿是我们整个村子的记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铁矿就已经建立,叫邢台县县办铁矿,也是我们县第一家铁矿。

自我记事到上学再到上班,铁矿解决了我们村80%的劳动力,几乎每家每户的收入均与铁矿有关。上世纪90年代,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每月可以有500-700元的收入,男子则在800-1000元。当时的村民收入超过了其他村庄,提起西河村,许多人都艳羡不已。上世纪90年代前后,铁矿归村集体经营,但依旧是西河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矿产成为我们西河村百姓安身立命的营生,而粗放无序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带来隐忧,衍生的隐患还有我们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铁矿产生利益的分配不公,村民们开始有了裂痕。“铁矿上挣钱多、来钱快,当时村里很多孩子都不好好上学,就等着年龄稍大点儿去铁矿上班。”教育出现问题。至于村容村貌,“村庄的公共治理根本谈不上,脏乱差,到处都是尘土,出村的公路只能容一辆机动车行驶。”

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许多年轻人走出去都不想再回来。这个曾经一度让人羡慕、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富足日子的荣誉村,成了许多人都想远离的问题村。

痛砸“铁饭碗”

依矿为生的岁月持续到2013年,因环境保护的迫切和市场行情的不景气,铁矿难以为继,承包者宣布退出。留给西河村的是几近被掏空的山体,和锈迹斑斑的选矿机械。

之后,集体经济延续依旧在探索。

由于联结山西的交通区位优势,我们村利用邢和公路两侧的空地经营煤炭物流园区。效益当时也不错,解决了村庄的劳动力问题,还让集体和大家都有不少收益,但在2015年初,煤炭物流园区同样因环保而彻底关停。

村民一度又恢复到依靠栗子和核桃树等果树种植维生,每户年收入不到万元。

那几年,因为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些新认识新判断,让我这个年轻人得以有舞台施展,2018年,村支书和村主任更是一肩挑。

现在想想,那几年的探索还是有一些弯路,因为那时对自己村庄的认识还局限在矿产资源和交通区域,而没有看到村庄更美丽更厚重的一面。

其实,西河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村中至今仍保留有上皋、下皋等古建筑。西河村山间经年流淌的泉水经八里岗并入蚂蚱河,是邢台市七里河的源头。除了山泉,我们村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人工水渠。通过人工修建的水渠,从野沟门水库向东边的东川口水库和八一水库调水,被称为当时邢台县的“西水东调”水利工程。如今,这个水渠依然肩负着其历史使命。

转型趟新路

2016年开年,我们这个村庄决定转身,向绿色生态旅游要效益。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很多,要像城市一样做好规划。

首先要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

过去不到2米宽的路面,两侧乱搭乱建了旱厕、猪圈、鸡笼。从旱厕入手,我们决定采用随拆随建、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村民看到改造效果,并乐意接受。通过改造,村民用上了冲水式马桶。公厕分布在村里各个角落,采用三格式粪池处理后的污水再还田利用。

河道提升整治,清理河道3000余米,清淤20万方,升级改造河道1800余米,修拦河坝22个,环村水系初步建成。

当时我们村有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进出村口的一个城墙洞口,叫上皋。我刚上任时,这个上皋快要坍塌,整个建筑破旧不堪,它不仅是我们村的一个标志,也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在村民的踊跃捐款下,我们将这座承载村民无数美好愿望的建筑修缮如初。

村庄规划也开始进入视野。村里有一处老百姓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当时我们就决定在此建立一座学校,希望所有的好运都赋予到村里孩子们身上。学校的盖建没有利用任何外来资金,全是村民自己捐资出钱。

吃上“生态饭”

民心稳了,民风好了,道路通了,村容变了。

我们这几年就是在打基础,在扎根。基础打牢了,根系茂盛了,村庄才能向乡村旅游发力。

“你们村是旅游景点吗?”“不是,但马上就是……”这两年来村游玩的人多了起来,每次被问起来,我都会如此回答,因为我们准备好了。

在前景规划中,西河村将改变以往破坏环境且无秩序、无组织的管理方式,发展新的生态旅游经济。

漂流项目是我们准备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村庄上游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与红旗渠同期建设的暗渠为依托,打造一处具有地域特色的暗渠漂流项目,全程约4.5公里。这道暗渠仅在我们村就有3.3公里,上次我们坐划艇在里面走了一小时四十分钟,非常凉爽,全国少有。

还有,将农民闲置的石头古民居进行修葺、装修,基本维持房屋的原貌,保留古韵古香的特色,室外石板小院,室内农舍家具,让游客在繁忙工作之余体验带有明清风格的农家乐趣。

在我们村,这几年刚在百亩流转土地上种植的金银花红火了起来,不要看金银花卖不了什么钱,但它却是让山村老人重返农田的重要动力。农村的老太太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地里打理,收获时节,每天可以有70-100元的收入。之前老人无经济来源,伸手开口跟孩子们要钱,现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继续可以让腰包鼓起来。

有时走在村里新铺的柏油路上,看着环村的淙淙溪流,不时打招呼的憨厚乡亲,自己感觉这条路应该是走对了。

但远没有结束。

其实,我们就是想通过努力,让老人留在金银花开的田地里,让年轻人回到需要他们的民宿管理和旅游经营上来,让我们的村民依旧可以在家门口过上更幸福的日子。与以往不同的是,原先挣的是给铁煤资源打工的钱,现在挣的是青山绿水环境吸引来的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