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治愈更有温度——探访邯郸市首家“家庭式照护”病房

让治愈更有温度——探访邯郸市首家“家庭式照护”病房
2022-08-17 06:00 邯郸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在邯郸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院区新生儿三科病房内,有一群特殊的幼儿——他们要么因提前来到这个世界,身体各系统和器官功能发育还不成熟;要么有先天性疾病,出生不久就需要入院治疗。但在这里,不同于禁止探视的传统新生儿病房,家庭式照护模式让父母能陪在孩子身边,免受“分离之苦”,更让医院里的病房有了家的“温度”……

早产宝宝,享父母陪伴

日前,在新生儿三科的门口,记者接过护士长穆晓楠递过来的鞋套,套在脚上。走在长长的走廊里,鞋套摩擦在地板上,发出了沙沙声。记者担心吵醒熟睡着的宝宝们,于是放轻脚步,将手机调成静音……

走廊尽头,记者刚一左拐,就远远地透过监护室的玻璃看到,保温箱里的蓝光下,躺着一个小小的宝宝。径直过去,记者趴在窗户上仔细观察:宝宝仰面朝上躺着,戴着白色纱布眼罩,只穿着纸尿裤,四肢微蜷,惹人怜爱。

“这个孩子有黄疸,需要照一段时间的蓝光才行。他活泼爱动,很是让我们小护士担心。”穆晓楠对记者说道。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要顺着他们的脾性来。”穆晓楠作为护士长对病房内的每一个患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她也是科室里坚持开设家庭式照护新生儿病房的主要人员之一。

新生儿三科早在2018年底就开设了袋鼠式护理模式,允许父母在新生儿病房内待两个小时,将早产的宝宝直立式贴在母亲或父亲的胸口,为宝宝提供自身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

“后来我们发现孩子对于母亲的声音和气味都特别敏感,母亲在身边时,孩子的指标更加平稳。”穆晓楠说,“考虑到早产儿可能面临更多的风险因素,为了降低预后风险,让他们出院后健康成长发育,我们开设了家庭式照护新生儿病房,让父母不再局限于2个小时,而是尽可能全程参与到监护过程中来。”

哺乳室里,晨晨正在爸爸的怀里睡觉。他在32周大的时候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刚出生时只有三斤三两。晨晨是家里的第二胎,上面还有个姐姐,但是他的爸爸妈妈对于如何照顾生下来只比巴掌大点的他不知所措。在穆晓楠的劝说下,晨晨的父母参与到家庭式照护模式中来,每天在规定的早9点到晚5点内,认真学习换纸尿裤、处理呛奶、抚触、怀抱的姿势、急救复苏、袋鼠式抱抱……

晨晨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刚出生就在新生儿病房里,我很担心他有没有哭,哭的时候有没有人会抱抱他,哄哄他。现在,我在这里参与到照顾他的过程里来,每天看到他成长的变化,很安心。护士也陪在身边,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是我们最强的后盾。”

晨晨妈妈第一天来时,精神紧绷,心里难过。但到了第二天来时,看到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顾,便放下心来,也乐观起来。一连一个礼拜,晨晨妈妈忍住刚生产完的腰痛,每天都来。看到孩子身体长了,力气变大了,指标平稳了,她舒了口气,由衷地开心起来。

“你们要好好学习基础护理啊,我们在这里把他养得白白胖胖的,回去可要健康成长。”穆晓楠笑着对晨晨的父母说道。晨晨在我们大家的目光里,躺在爸爸的怀里安稳地睡着了,偶尔还会扯起嘴角,笑一笑。我们打趣道,“他肯定是在做美梦了。”

从心出发,彰显人文关怀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在凭借精湛的医学技艺、尖端的医疗设备治愈生命时,也同样珍爱生命的价值,呵护人格的尊严。人文关怀在医学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治疗和救护为主,但不能忽视了患儿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新生儿三科主任乔保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在他看来,稳定的环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对这些原本在子宫里生长,却突然脱离母体出生的早产宝宝来说,如果能模拟子宫的环境就可以尽可能给予孩子安全感,有助其自身的生长发育。

从2018年开始,新生儿三科的病房内就开始刻意营造避光避声的环境。加厚保温箱箱体,安装厚门帘遮光,科室的灯晚上要尽量关掉,说话声音要降低……“试想,如果我们在一个黑暗又安静的环境里待得好好的,突然来到一个又吵闹、又刺眼的环境里,也不会舒服。”乔保军和同事认为应守护患儿的尊严,为他们营造不被打扰的环境。

乔保军告诉记者:“宝宝与母亲有天然的亲密连接,宝宝能辨别出来母亲的声音和气味。”他们有时候会要求母亲将手机放在肚脐两到三寸的位置录音,因为宝宝在母体里时能听到母亲的肠鸣音、血液流动等其他声音。穆晓楠曾多次观察到,“非常神奇,有时候宝宝哭闹,或者血氧饱和度不稳定时,一放妈妈的录音,指标一会儿就能恢复平稳。”同样,宝宝对母亲的气味也非常敏感,护士经常会将母亲的贴身衣物放在宝宝头部旁边。通过人为观察发现,这样会让宝宝出院回到家后,过渡更加容易,降低预后的风险。

“早产儿母亲应该与正常母亲一样,在哺乳期被给予权利和机会表达爱。”乔保军在被问到家庭式照护对父母的影响时回答道。他认为,早产宝宝的母亲会更加焦虑,甚至会产生愧疚的感觉,因自己未给孩子正常的身体而责怪自己。母亲的心理状况同样值得关怀。家庭式照护病房的设立,给予母亲主动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机会。在每天陪伴孩子、减轻母婴分离导致的焦虑的同时,母亲能够学习新生儿照护技能,解决在实际护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学会正确的育儿方法,进而积极有效地实施母乳喂养,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从模拟母体环境,到设立家庭式照护病房,乔保军、穆晓楠及同事们一直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一步步将想法变成现实。“接下来,我想在不忙的时候,将早产儿出院清单核检表进一步完善。”乔保军说,“这套核查机制专门针对父母,只有通过了考核,知道该如何做好早产儿等轻症患儿的护理,才能带宝宝出院。”他想让宝宝出院回家后有较好的养护环境,能健康成长发育。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穆晓楠:“在你们的病房里,医患关系是否更和谐?”穆晓楠指着门口堆叠着的一面面红色锦旗,开心地说:“你看,我们这儿锦旗都有好几摞。我们这儿有对出生时才26周大的双胞胎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出院,他们的父母送来了感谢信;还有个宝宝,他妈妈每次来医院或者路过医院,都要给我打电话,说来看看我们……”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规范诊疗,竭尽帮助,真诚关爱。知识与道德、经验与责任相结合,方能彰显仁心、仁术。

邯郸新闻媒中心记者 荣志晴 文/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