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邯郸非遗!咱身边的文化瑰宝

“数”说邯郸非遗!咱身边的文化瑰宝
2022-08-12 17:52 天工指数 编辑:张振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邯郸,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是冀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中原天工大数据研究院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推出邯郸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看看邯郸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人们所熟悉?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又有什么建议?……本报告,带你一起走进邯郸非遗的世界。

TOP1 邯郸市民中,男性比女性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邯郸市受访市民中,超七成市民选择了“一般了解”及以上,占比76.64%,其中,32.24%的市民选择了“一般了解”,24.77%的市民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了解,还有19.63%的市民表示非常了解。除此之外,分别有21.03%和2.33%的市民选择了“有一点了解但不多”和“完全不了解”。

从不同性别来看,男性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普遍高于女性。当问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时,超八成的男性市民选择了“一般了解”及以上,占比高达86.73%;女性市民中有61.63%的人选择了“一般了解”及以上,低于男性。

TOP2 民俗、曲艺、传统戏剧最为市民所熟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众多,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数据显示,在这十大门类中,邯郸市民对民俗、曲艺和传统戏剧最为熟悉,熟悉度分别为82.24%、78.04%和71.96%。

年过古稀的王老先生称,他对邯郸本地的戏剧比较熟悉,经常跟朋友们一起听戏,还能哼上两段平调落子。大三学生小赵谈起民俗活动来滔滔不绝,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欣赏民俗表演的场景,年味浓浓,热闹极了。

TOP3 大多数市民对非遗文化欣赏和了解

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和了解。有35.98%的市民表示自己欣赏和体验非遗文化,觉得美和有趣;21.5%的市民表示了解非遗的相关知识和资讯;10.28%的市民购买过非遗文化相关产品。7.01%的受访市民对非遗活动的参与较为深入,其中,4.67%的市民表示曾有计划地学习非遗记忆,甚至进行创作,2.34%的市民深入研究过非遗文化或非遗产业。

此外,还有25.23%的受访市民表示对非遗文化了解有限,不曾有过参与行为。

TOP4 新闻报道成为市民了解邯郸“非遗”的最重要途径

市民了解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多种多样。数据调查显示,新闻报道是市民了解非遗文化最重要的途径,60.28%的市民通过新闻报道了解邯郸“非遗”;分别有59.81%和47.20%的受访市民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获取邯郸非遗信息;42.99%的市民通过旅游实地参观了解邯郸非遗文化。除此之外,纪录片、书籍、影视剧、旁人介绍、学校授课等也成为市民了解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

TOP5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原因

在市民心中,非遗需要保护的原因是什么呢?超九成的受访市民选择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占比94.39%;其次,家乡情感的寄托也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原因;63.55%的市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还有43.93%的市民认为非遗文化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需要保护和传承下去。

此外,还有2.34%的受访市民选择了“其他”选项,具体内容:“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展示文化的多样性”等原因。

TOP6 九成以上市民愿意购买非遗文创产品

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文创产品,您愿意为它买单吗?超九成的受访市民表示愿意购买,占比达95.79%,仅有4.21%的受访市民表示不愿购买。 

在表示愿意购买的受访市民中,支持非遗传播是市民购买非遗文创产品的主要驱动力,72.43%的市民选择了该原因;超五成市民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想要了解其中丰富内涵,从而愿意购买非遗文创产品,占比50.47%;41.59%的市民认为非遗特色文创商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38.32%的市民认为非遗特色文创商品适合作为礼物赠送亲友;还有31.31%的市民表示因为非遗文创产品好看或好玩,故而愿意购买。

TOP7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市民有建议

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市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戏曲爱好者张先生说:“非遗,既然是遗产,是老祖宗的东西,就要撺掇撺掇,拾捯拾捯,用文字、影像等方式好好收集保存,才能留存下去。”高校辅导员周女士认为可以找本地的非遗传承人,与学校、少年宫等有教化功能的组织合作,开设通俗易懂、体验性强的教学课程,让学生直接向传承人学习技艺。

对于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76.14%的受访市民选择应当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研培;62.15%的受访市民表示应当加强非遗新媒体等方式的传播;59.81%的市民提出了“促进非遗产业化”的建议;55.14%的市民建议非遗进校园,促进非遗学术与教育传播相结合;还分别有51.4%、46.26%、45.21%的市民认为应当加强非遗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加快非遗资源保护的信息化建设、非遗本身在形式内容上推陈出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