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整合资源为手段、健康小屋为平台,共建成紧密型县域医联体30个,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覆盖。
分级诊疗工作是深化医改五项核心工作之一。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分级诊疗工作,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市以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有力推动分级诊疗工作。我市调整充实公立医院(医共体)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由县级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卫健、人社、财政、发改、编办等相关部门和公立医院负责人等为成员,并明确政府、部门、医院责权,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医共体)管理委员会职能。各县(市、区)明确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医共体内成员单位院长或业务副院长由牵头医院聘任制度,制定出台了医联体内部管理、考核等方案,加强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管理。为落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我市按照“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打包付费的支付方案,各医联体均实现了医保资金打包支付,同时加强城乡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和对各级医疗机构相关指标重点监控,严格控制药占比、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转诊转院等指标,努力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在推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方面,我市不断完善医联体人事岗位管理、人才招聘、岗位设置及调配管理、人员培训等相关方面制度,统筹使用医联体内人员编制。统一医联体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调配和考核,实现县乡纵横向流动,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将绩效考核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调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优质、高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保障财政投入,我市落实各牵头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药品零差价、公立医院改革六项投入、疫情防控等资金,保障医联体运行。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健康小屋”平台作用。目前,我市已累计创立3393个以专家个人姓名命名的邯郸模式“健康小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健康小屋”覆盖率100%,村卫生室覆盖率达60.38%。搭建全市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市卫健委依托区域信息平台,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整合门诊、住院和检查医疗资源,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便民查询等服务,有效促进医联体建设,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工作开展,提高全市健康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
我市各医疗单位通过推动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健康小屋平台作用,有力促进了分级诊疗工作,让群众看病就医真正得到了实惠。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与丛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建病房已运行近两年,联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建病房已运行近一年,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河北工大附院医疗集团选拔了18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作为各成员单位业务院长挂职锻炼,提升了各成员单位的整体技术实力。我市以三级医院、各县医院为区域资源中心,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检验、影像、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服务,5所三级医院、33所二级医院之间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如临漳县的医疗影像云系统,覆盖所有卫生院,已有2160余名患者通过远程诊断受益。武安市第一医院病理、检验中心与23家乡镇卫生院、300余所村卫生室建立医疗服务网络,服务基层患者8000余人次。为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我市各(市、区)参与各类国家级医学中心远程医疗网络,覆盖率达100%;5个县医院接入河北省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市中心医院、河北工大附院建立辐射基层的远程会诊系统,终端数量分别达到306、117个,远程医疗服务覆盖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力推动了分级诊疗、上下转诊工作。全市共上转患者6390人,下转患者3209人。
我市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并以此为平台推动了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机制。面向基层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对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干预指导,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全市健康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让群众看病就医真正得到实惠。
邯报融媒体记者 张卫东
推荐阅读
-
2022-04-27
-
2022-04-27
-
2022-04-26
-
2022-04-26
-
2022-04-25
-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