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棚下的长椅

芦苇棚下的长椅
2021-06-30 10:34 新邯郸客户端 编辑:张静

时光定格在七十多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在和平路与邯山街交叉口东侧路北的一个四合院内,阳光从芦苇搭建的棚顶四周涌入,从苇席的间隙筛过,正应和着各位代表们灿烂的表情和阳光的心境。这个院子是个不典型的四合院,有北房和东西厢房,没有南房,所以老百姓又叫它簸箕院。为了遮挡风雨,便用苇席给院子搭了个顶棚,把院子棚了起来,顶棚高于房顶借以采光。

在院子中央的空地上,摆放有一种被叫做“联椅”的长条椅,这种长椅是用木条钉成的,一条能坐五六个人,有靠背,靠背后有一条一尺来宽的通长横板,可供后座的人放茶杯、资料,记笔记。院子的正房有一个比较宽阔的台阶,这个台阶便作了主席台。由于主席台背面就是正方的门窗,无法悬挂幕布,就只悬挂了一条“邯郸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字样横幅。在这样的简单布置下,由各党派、人民团体、机关、街村、公私企业、驻邯部队自行选出的100名代表聚在一起,肩负着全体市民嘱托,召开了邯郸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从此,迈向新时代的蓝图向我们缓缓走来。

那些年,最深的历史记忆

那时的这座城市刚刚掸去战争硝烟,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门槛儿上。1945年10月,八路军主力攻克邯郸城,邯郸解放。随后,人民政府在南关剧院举行市长就职典礼,宣布邯郸市政府成立。邯郸开始市县分治,邯郸市成为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的直辖市和边区政府所在地,辖35平方公里,约4万人口,下设5个区。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邯郸一直担当着边区“首府”的角色,战略地位举足轻重。随着全国解放,1949年的邯郸市恢复了作为华北腹地一个普通城镇的本色。为了建设解放后人民满意的新生活,由政府牵头,在芦苇棚内召开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从此便开始了邯郸的发展变迁。

据了解,芦苇棚曾是市工商联办公院落的旧址。解放战争时期,邯郸处于战火包围之中,而且屡遭国民党的轰炸,政府将位于市中心人口密集、遇事不好疏散的市场迁移后,市工商联在此建起了办公院落。今天,芦苇棚早已不复存在,踏上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商厦、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昔日的小镇成为了一个人口逾百万的现代化都市,“复兴”之梦正在悄然变现。

千里故地,旧貌换新颜

回首百年,从“九千将士进涉县”到“三十万大军出太行”,从“邯钢经验”突出重围到“一带一路”共建繁荣……邯郸这片红色热土始终高擎党旗,践行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邯郸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勠力同心、拼搏竞进,担当实干、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环渤海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城市”,近年来,依托这样的城市定位,结合邯郸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较好的文化产业规模,我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抓住历史发展的重大机

遇,在打造“全国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五大产业基地的同时,把“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也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加快发展、转型突破、补齐短板、做美生态四大战略任务,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着力在结构性改革上取得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

面对时代的新要求、新变化,我市主动调整,积极应对挑战。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了创业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企业引培、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环境优化五大工程,开展了“中国制造2025”邯郸行动、“双创”邯郸行动、“互联网+”邯郸行动、“智慧邯郸”行动“四大行动”,推动邯郸向科技强市迈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低碳、智能、融合为方向,紧抓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打造精品钢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工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基地,壮大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生物三大特色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商务会展、健康养老四大标志性服务业,培育壮大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四大引领型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三大新兴业态,建设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种植核心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畜牧产业链打造四大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2020年,我市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生产总值达到3636.6亿元,比2012年增长6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7.8亿元,比2012年增长55.9%。坚定不移去产能,全市累计压减退出炼铁产能2033万吨、炼钢产能1812.6万吨、煤炭产能1152万吨、焦炭产能1161.2万吨、水泥产能88.3万吨、火电产能74.1万千瓦。

城乡融合,打造美好家园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我市始终把统筹协调作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城乡一体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加快东部特色崛起、中部创新发展、西部绿色转型,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如今,城镇规划体系日益完善,顺利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市区面积由655.7平方公里扩大到2683平方公里,东湖新城加快建设,老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建成全国美丽乡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310个,累计完成1702个村庄污水治理,改造农村厕所121万座。

改善民生,成就美好生活

民生工程,没有终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我市坚持加大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加快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营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施脱贫攻坚、就业创业扶持、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社保扩面提标、教育提质惠民、“健康邯郸”、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八大民生工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幸福邯郸”。

目前,我市三大攻坚战取得了重大成果,2020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498元和16888元,比2013年增长70.6%和81.5%;脱贫攻坚成效显著,6个贫困县(区)、5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累计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437所,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冀南技师学院建成投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绿色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上,我市加快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塑造绿色发展新环境;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核心,持续开展绿美邯郸行动,实施山川披绿工程,打牢生态本底;实施滏阳河系综合治理、洺河及渚河治理工程,打造生态水系;加大地下水超采、河流及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

回首“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2020年,PM2.5平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57.5%;林木覆盖率从2012年的23.2%提高到35.1%,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标,这也为“十四五”打好了基础。如今,我市正同心同德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画卷,奋力谱写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邯报融媒体记者刘志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