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水利事业发展综述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水利事业发展综述
2019-10-12 08:54 邯郸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新中国成立以来,邯郸人民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而今的冀南大地上,水利工程星罗棋布,灌溉渠道交错纵横,河长体系高位推动,幸福甘泉泽润民生,呈现出一幅幅新时代治水兴水的美丽画卷。

保安澜

我市年均降雨量548.9毫米,其中75.6%集中分布在6—9月间,常形成灾害性暴雨,而春季又常形成“十年九旱”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牢牢守住防汛抗洪底线,完善工程体系,建立健全预防体系,落实防御措施,有效应对了1956年、1963年、1996年、2016年等多次特大暴雨洪水灾害。

1988年,我市市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转为常设机构,在防汛抗旱中发挥积极作用。现有岳城、东武仕两座大型水库,车谷、口上、四里岩、大洺远、青塔5座中型水库,74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6.44亿立方米;有漳河、卫河、滏阳河、洺河等4条主要行洪河道,马颊河、老沙河、老漳河等6条一般行洪排沥河道,堤防总长885公里,防洪标准为10~50年一遇;有较大骨干排水渠道17条、长1617公里,大名泛区、永年洼2处列入国家名录的蓄滞洪区,张庄桥、莲花口2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从工程调度、指挥调度等方面入手,通过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在历年防汛抗洪工作中都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确保城乡安澜,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斗旱魔

初秋时节,修筑于绝壁之上的跃峰渠从涉县合漳乡渠首枢纽开始,穿越54座山峰,跨越49道沟壑,全长244.98公里,宛如一条银龙蜿蜒太行山间。

这是引漳济邯的生命线,是邯郸水利工程上的奇迹,记录着干群齐心,不等不靠、勇斗旱魔的历史。

1975年3月起,10万修渠大军在西起涉县浊漳河天桥断、东至京广铁路、南起漳河、北至洺河的1009平方公里范围内,摆开劈山引水的战场。历时5年奋战,修建了连绵245公里的人造天河跃峰渠,控制灌溉涉县、武安、磁县、峰峰矿区等农田60余万亩,解决了数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数十万人畜饮水困难,铸造了维系我市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

然而,旱魔依旧苟延残喘。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抗旱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我市及早谋划,积极开辟新水源,在引漳河水、提卫河水基础上,实施引黄入邯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时加强节水改造,连续开展漳滏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等工程,誓与旱魔斗争到底。

去年汛后,漳河上游和我市干旱少雨,特别今年以来,全市降雨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全市及早谋划,多措并举,科学调配岳城水库蓄水9032万立方米,保证春灌、夏灌用水。7月底以来引入黄水1400万立方米,为东部8个县区提供了宝贵的抗旱水源。目前,引水还在继续。

随着汩汩清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古赵大地渐渐滋润起来。

织水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持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分区配置、纵横互补、河库相连”的大水网体系,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纵贯邯郸西部80公里,每年分配邯郸水量3.52亿立方米,已成为邯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水源保障。

为推进现代生态水网建设,从2006年开始,我市投资5.3亿元,强化西部山区“涵养水源”功能,推动中部城区实现“河通水清”,东部平原打造地表拦蓄得体、地下水采补平衡、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生态灌区”。2008年底,市水利部门提升完善水网、路网、绿网工程,同时带动开发高效农业带、景观旅游带,对1100公里河渠实现了全绿化。2017年11月13日,我市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之列。

如今在东部,坑塘、河渠、闸涵枢纽、湖洼等地,到处都是沟满壕平,碧波荡漾。市水利局负责人局长郭进平称,这些平原地区的“小水库”平时拦蓄水源,用于改善环境、补充地下水、降尘除霾;到灌溉期间,又可使群众用上及时水,不耽误农时,同时还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

水网又像一条绿色纽带,把沿渠一些旅游景点连接了起来。沿水区县通过生态水网综合开发和城镇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实现水与旅游的融合,不断培育开发出涉县清漳河红太行旅游景观带、峰峰响堂水镇、滏河源景区等数个生态水网旅游精品观光项目,带动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7%。

养水源

邯郸是极度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1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全省平均水平的62%。特别是2000年以来,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衰减到12亿立方米,减少了近28%。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我市地下水超采区涉及17个县(市、区),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0%。自2014年开始,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经过多次系统深入的专题调研和反复研究,科学谋划,最终确定了“引、蓄、节、改”的规划思路和工程布局。

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我市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采取专业管理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相结合方式强化管理,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4.02亿立方米,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75.83平方公里。

今年,市委、市政府印发《邯郸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意见》(邯办[2019]28号),综合考虑地下水超采现状等因素,全面启动“节、引、调、补、蓄、管”6大行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着力增引外调水源,增加河湖库塘蓄水,持续回补地下水,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全市新一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解民渴

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持续实施以集中供水站为主要建设形式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严格执行消毒净化水处理工艺和措施,建立健全了水质监测制度。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市先后建成集中供水站165处,让2200多个村近300万人吃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

看到过去那些被安全饮水缚住手脚的人们生活从此换了姿态,市委、市政府更加铆足劲,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列为头等民生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解决群众的安全用水。

进入“十三五”,我市以农村饮水安全灾后重建、贫困人口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山区农村饮水安全改造提升等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集中供水率。2016-2017年,结合“7·19”灾后重建,完成投资4.69亿元,新打水源井122眼,维修水源井136眼,新建维修水池、水窖345座,管网227万米,巩固提升7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又以大名、魏县、馆陶、鸡泽和肥乡5个贫困县区为重点,铺设管网69.82万米,新打水源井4眼,安装水表13676块,更换、新增设备100多台,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人口36.5万人。今年,我市坚持以贫困县脱贫攻坚为重点,加快推进73个山区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47处,供水规模39.2万立方米/每天,集中供水率为99.1%,服务农村人口630万人。

护清河

漫步滏阳河畔,整洁的堤岸、宽阔的水面,倒映着绿树荫荫、芳草萋萋,河中碧波荡漾、水光潋滟,与远处的楼房、白云、蓝天相映成趣。面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好环境,周边居民无不感慨“河长们功不可没”。

全市目前共有市级河长18名、县级河长242名、乡级河长1307名、村级河长2979名。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各市级河长针对18条跨行政区划不同河流实际,在全省率先出台“一河(湖)一策”治理方案,使每条河都有了具体的治理、保护、管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组织开展了河湖“清四乱”、打击非法采砂等多个专项整治行动,各级河长组织巡河、护河5万余次,共同发力守护“一河清水”。

为巩固成果,我市创新在市公安系统构建河湖警长组织体系,依法严惩破坏水环境资源的犯罪;为全市县级以上河道配备河道督查长,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尽责。至此,形成了独具邯郸特色的河长、警长、督察(查)长“三长治河”机制。

如今,全市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恢复,各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谱新篇。展望未来,依然任重道远。全市水利工作将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认真遵循“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以打造“富强邯郸、美丽邯郸”为目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水利支撑。

邯报融媒体记者 王金玲 王丽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