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涉县赤岸村见闻:红色初心代代传

邯郸涉县赤岸村见闻:红色初心代代传
2019-09-26 11:04 邯郸新闻网 编辑:韩璞

远眺赤岸村

白墙灰瓦的建筑古色古香,整齐铺设的石板街蜿蜒曲折,还有村口哗哗流淌的“将军渠”……70多年前,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在涉县赤岸村驻扎近6年,刘邓大军浴血奋战,决胜千里,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也留下军民团结奋斗、鱼水情深的一段段佳话。

宽敞明亮的楼房整齐排列,沿街的商铺饭馆鳞次栉比,还有即将完工的“气代煤”工程……70多年后的今天,赤岸村民在党的带领下,继承革命光荣传统,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改善村容村貌,壮大集体经济,村民的生活愈发红火。

当下正值初秋,天高云阔,一道渠水从将军岭半山腰激射而出,匹练飞空,吸引着四方游客。

这条水渠名为将军渠,全长30多里,是当年刘邓首长带领129师将士与涉县百姓,克服资金、技术、设备短缺等困难共同修建的,现在还灌溉着11个村庄近4000亩良田……

45岁的赤岸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刚说:“刘邓首长领导我们抗击日寇,服务人民,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八路军129师精神,穿越历史的时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赤岸人。”

恰如其言,革命前辈留下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更把红色初心深深烙在当地百姓心中。

希望之“路”

张永刚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历届村支书为民服务的功绩榜,当干部谁干得好,百姓心里有杆秤。去年8月,他放弃在县城每年四五十万元收入的生意,回村成为当家人。“一个人日子过好了不算本事,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才更有意义。”朴实的话语道出一名党员的初心与追求。

硬化田间路是张永刚上任后的第一个难题,资金跑下来了,项目却迟迟开不了工。“有30多户村民侵占田间路种菜,时间长了,路越来越窄,最窄的地方只有半米宽,村民来回运输农作物十分不便。”张永刚说,山区土地金贵,他能理解村民的想法,但为了全村发展,必须拓宽、硬化田间路。

为尽快把路修好,张永刚最多的一户登门四五趟。最终,部分村民消除了抵触情绪,一个月后,一条600余米长、3米宽的田间水泥路顺利完工。

路好走了,百姓笑了,初任支书的张永刚心底涌起小小的成就感。“干部只要坚守初心、秉持公心,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张永刚说,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捐军粮、做军鞋支援前线,一心跟党走,为啥?“就因为共产党人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跟着共产党就能过上好日子。”

发展之“策”

村里的饮水管道年久失修,常常破了这段坏那段,本来不是“事儿”的饮水就成了大事,村民对此没少抱怨。最严重的是去年,一段主管道发生破裂,地下的土被掏空,造成几户村民的房子成了危房。

为彻底消除隐患,今年夏天,张永刚召集村民筹集50余万元,对全村饮水管网进行了更新,同时改造了排污管和污水处理终端,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

赤岸村红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些年部分村民虽然靠经营商铺和农家乐等实现增收,但村庄整体建设水平与不断升级的旅游服务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有的游客想在赤岸村住一两晚,体验一下山村生活,但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张永刚想,村里有不少旧农宅,完全可以改造成小院式民宿,这样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能促进村民增收。

但改造的钱从哪儿来?赤岸村村集体牵头成立农宅合作社,多方联系引进一家民宿经营企业,由企业统一改造闲置农宅。目前,已完成改造13户,正在实施7户,农户不仅每年享受租金,还可参与集体分红,可谓“一举两得”。

幸福之“梦”

“气代煤”工程也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按照规划,工程计划今年9月底全部完成,这些天,张永刚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亲自查看,一方面督促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另一方面还要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他说,“烧气做饭,一部分村民听起来还感到新鲜,从思想上接受还需要时间,但为了后代能享受到碧水蓝天,再困难也得克服。”

言谈之间,工作之余,记者被他们坚守红色初心、接续奋斗的精神所感染。

70余年春华秋实,70余年的风雨兼程,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如今的赤岸,红色的文化、红火的旅游相互交织,托起村民幸福的梦想。

通讯员 冯晓广 李东旭 全媒体记者 苑延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