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采访纪行5】车水马龙今胜昔 ——探访“货船运来的城镇”马头

【母亲河采访纪行5】车水马龙今胜昔 ——探访“货船运来的城镇”马头
2019-09-19 11:00 邯郸新闻网 编辑:张梦非

滏阳河告别磁县县城,沿京港澳高速公路一路向北,便到了古镇马头。  

马头镇隶属冀南新区,曾名琉璃镇。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磁州知府张梦辅令民众在当地拓宽滏阳河道。从此,滏阳河漕运业日益兴盛,马头也成为滏阳河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彭城的瓷器、武安和峰峰的煤炭等均由此转运到天津,继而远销全国。“马头”地名正是由“码头”演变而来。  

9月11日,秋雨潇潇,普济桥头,指点着河水和两岸村庄,当地老人为记者介绍了当年漕运盛况。普济桥于明崇祯年间由当地漕运富商修建,通身为青石砌成,长30米,宽7米,是当年连通马头水陆交通的十字枢纽。虽经近40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雄姿不减。在现代运输业发展起来的几百年岁月里,普济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桥下货船频发,不舍昼夜……遥想当年场景,记者不禁感慨万千。

古镇马头因漕运而兴,外来人口居多,加之人多地少,所以经商历史源远流长。对此,马头镇桥东村党支部书记赵永刚有着切身体会。“解放前,俺爷爷那辈从山西一路逃荒而来,看到这里货运繁荣、人口稠密,就在紧挨着古码头的桥东村扎下根,以纺花、蒸馍为生,以商养家的意识也一代代传承下来。”赵永刚说,在桥东村,几乎家家都有买卖。

桥东村上邻的粮食村情况也是如此。粮食村村民张有堂介绍,粮食村村名就因粮食集散而来,村民多是当年码头工人的后代,现在400余户村民中,开门市、开大车、开出租车的占很大比例。据了解,张有堂还有个身份——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传承人,从他爷辈开始,家里有了做河灯的手艺。他介绍,明清两代,马头漕运发达,每家每户都有人跟着船队讨生活,有撑船的,有拉纤的,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把货船送到天津卫。因此当地便有了正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既是祈求风调雨顺,更是祝愿随船的亲人一路平安。

1958年,由于兴建东武仕水库和工业用水调度,马头漕运彻底停航,但马头商贸并未因此止步,改革开放后更是蓬勃发展。目前,全镇4万多人中,经商的就有8500多人,商贸业辐射面积可达周边几百平方公里。

“马头镇商贸业的发达,除了传统因素,区位优势也功不可没。”马头镇人大副主席胡云峰介绍说,马头镇区位得天独厚,京广高铁、邯济、邯长、邯黄铁路交汇,中原第二大铁路编组站、邯郸国际集装箱中转站、邯郸国际陆港坐落在此,京港澳、邯大、青兰高速、106、107和309国道双十字交叉,距离正在扩建的年吞吐能力将达百万人次的邯郸机场仅7公里,是四省交界区唯一铁路交叉、高速交汇、机场通航的地区。

漕运盛况虽早已不再,商业文化却历久弥新。马头镇及冀南新区正厉兵秣马,依托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工商业基础等优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经济发展新辉煌。 

全媒体记者 赵正杰 刘昆 李磊 耿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