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时光

我的知青时光
2019-07-26 16:34 邯郸新闻网 编辑:李天一

那年,18岁的我偷了家里的户口薄报名下乡插队落户。

出发那天,送行的场面锣鼓喧天很是热闹,知青的家人、亲友和矿领导都过来送行,我看到母亲在人群中抹眼泪,而我却为终于离开家而兴奋着。

车一路向东南行驶着,拐向漳河大堤公路后又颠簸了一个多小时下了堤,到了我们下乡的地方——临漳县楼杨公社和义庄大队。

这是一个绿树环绕、景色宜人的小村庄。村子位于漳河边上,离县城很远,大概有五六十里地,且交通不便,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没法出行,所以村里人很少见到城里人。于是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就成了稀罕物。当时为知青建的房子还没有完工,所以我们暂时被三三两两分配到农民家中居住。

记得刚来那天,从下午到半夜我们的住所就没断过人,村里男女老少都跑来看热闹。几个农村大嫂叽叽喳喳评论着我们几个梳长辫的女孩,“看人家长的比《朝阳沟》里的银环还俊呢”。

下乡时正好赶上收割麦子,平原的地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初来乍到,对农活不熟悉,但心却很要强,手被镰刀磨出了泡也咬牙坚持着。

记得当年在两米多高的玉米地里锄草,地里闷不透风,玉米叶把胳膊划的巨疼,汗碱把后背沤地都一条一条开裂了,也没叫声苦。地里需要浇水了,我们挑着担子到二里地外的水渠里挑水,肩膀被压的肿痛,走几步歇一歇,两桶水到地里变成了一桶。秋天到了,地里的各种农作物都成熟了,这是农村最忙的季节,每天天蒙蒙亮,我们便到地里摘玉米、摘棉花,拔花生,为大蒜编辫子。下工回到家后,还要挑着水桶到井里打水,那时的地下水充足,井水很浅,拿个扁担挂上水桶下去摆几下就可以打上水来。刚开始我们不会打水,有时水桶会掉到井里。这时,总有热心的村里人帮我们捞出水桶,并耐心教我们打水。

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清的,村旁就是清澈的漳河,我们劳累一天后吃完晚饭就到河里洗澡。在河里洗澡也是有规则的,女的在一个区域,男的在另一个区域,中间隔着一段距离。女孩们在河里洗澡打闹,笑声二里地外都能听得见。用河水洗头发啥也不用放,但洗后的头发很润泽,我们还经常挎着一篮子衣服到河边洗,洗完后就在沙滩上晾干。漳河的南岸也有和义庄的一些地,主要种着豆子。收获季节我们就划着船到对岸,太阳落山后我们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歌满载而归。

春来秋往,年复一年。在生产队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跟村里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经常到村民家串门聊天,村民做了好吃的也会给我们送来,大队领导也很照顾我们,知青房建好后还专门找了会做饭的师傅给我们做饭。

几年后,我被大队推荐到邯郸师范上学,从此离开了和义庄。但几十年来,那美丽的清漳河、郁郁葱葱的小村庄和民风淳朴的乡亲始终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

安慧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