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刻字示爱遭警方传唤,刻下的不是“爱”而是耻

长城刻字示爱遭警方传唤,刻下的不是“爱”而是耻
2020-05-14 15:48 编辑:马丽英

新华网评_新华网

近日,一女子在长城刻字后发微博示爱引发网友广泛关注,附带的照片上清晰可见两个名字刻在长城砖体上,中间还画了个大大的爱心。后经景区核实,该刻字位于慕田峪长城7号敌楼,当事人是一名来自河北的未成年女游客,目前当地公安部门已立案并传唤当事人。

作为中国首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唯一被写入国歌里的文物。在长城上刻字示爱,刻下的究竟是“爱”还是“耻”?毫无疑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损害游客自身形象,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在历史古迹上乱刻乱画,是一种积弊陋习,长城景区更是重灾区。记者曾在不少地方的长城墙体上,看到过不同时期游客乱刻乱画的痕迹,这些“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随着长年风吹日晒,深深嵌入墙体。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财富匮乏,旅游还是奢侈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长城刻字现象较以前已大幅减少,但也屡有发生。

当道德和谴责都挡不住刻字涂鸦的“咸猪手”,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或为一剂“良方”。

中国第一部保护长城的专项法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于2003年颁布,《长城保护条例》也于2006年出台,但由于惩罚较轻,缺乏约束力。今年4月6日《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开始实施,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明确七类违法行为,通过公布游客“黑名单”强化舆论监督。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该景区未发生一起刻划城墙的不文明行为。

让违法者切实感觉到痛,会使其“三思而后行”。但深度剖析来看,依赖惩戒制度只能是“治标”,真正想要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还需加强宣传教育,唤醒人们对重要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和敬畏之心才能“治本”。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表示,保护长城永远都是进行时,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惩戒是一种手段而非根本目的,也无法抹去对长城已经造成的伤害,防患于未然更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加强《长城保护条例》的整体宣传力度,同时完善具体细则,并将相关条例置于景区醒目位置,加强针对性教育引导,让长城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实际上,一些景区也在探索“大禹治水式”的创新解决方案,变“堵”为“疏”。如慕田峪长城景区另辟蹊径,将一座城楼专门改造成“涂鸦区”,供游客们涂鸦、留言,管理部门则定期更换涂鸦布。这个涂鸦区甚至成了一个景点,屋内画布被各国游客用五颜六色的彩笔填满。这个方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既让游客“任性发挥”满足了留念的想法,又避免了在长城墙体刻划涂鸦的可能。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公民素质普遍增强,重视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与日俱增。这也是文物遭刻字涂鸦后,屡屡引发网友愤怒声讨的重要原因之一。相信随着公众素养的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创新管理方法的实施,随意毁坏历史文物的行为也终将成为历史。(杜一方 高博)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相关阅读